设置
书页

第一百八十二章 憋屈的李世民与文武全才尉迟敬德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事情似乎也就这么过去了,李世民一直关注着白启那边也没太当回事。

  然而,紧接着,贝、沂、郓、谯、泗、徐、濠、苏、陇9州先后淹水噩耗,却像是一记记重锤一般,一下下的锤打到了李世民心头之上。

  而更可气的是,这些文臣们不想着如何救灾安民,却一个个打了鸡血一般都成了谏臣,揪着日食警示之事与这天灾之事,变本加厉以至于肆无忌惮的批判个没完。

  “陛下,这关东以及南方大雨水淹,而我关中依旧大旱,现连带着六辅之地及绵、始、利3州也出现大旱,唯独陇右大雨,这恐怕还是因为左相房公等人乞雨不诚所致……“

  (六辅,谓京兆、冯翊、扶风、河东、河南、河内,绵、始、利,四川那一片)

  “非也,这乞雨祭祀乃天子与上天通灵,历往陛下亲持未有不利,而假借与他人实乃心不诚而已意不达所致。臣以为,陛下还应仁政修身,勤于政事,以祭祷告,切不可懒惫致之……”

  怠政?自己这天天加班加点批阅奏折,你竟然说我怠政?

  李世民心里很是憋屈,憋屈的想要杀人。

  但此时的李世民却是有功也不敢辩,只能在心里默念了好几遍“戒骄戒躁,虚心纳谏,功成不居”,“我不是好大喜功之人”,而后老老实实的虚心接受。

  众文臣见李世民竟然又退步了,相视一眼,自是准备更进一步稳固阵脚。

  “陛下,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君主之行德悖逆天意,天意无言才以灾祸警示。还请君上及时修德改过,以去危而就安,转祸而为福……”

  “陛下……”

  “朕!知道了!说说其他的事情!”

  见李世民终于不耐烦,众文臣也见好就收,立即偃旗息鼓。

  礼部尚书河间郡王李孝恭出班道:“陛下,突厥颉利可汗遗使向我大唐称臣,请尚公主,修婿礼。”

听到北方的消息,李世民立时正起身来,不为其他,只因为北方的消息都是好消息  房玄龄道:“陛下,臣猜测,突厥颉利可汗定是听闻其北方薛延陀夷男已受我大唐册封真珠毗伽可汗,怕我大唐攻之而腹背受敌,所以称臣俢婿以施缓兵之计。”

  兵部尚书李靖出班道:“臣附议。陛下,突厥颉利可汗往年数次寇边,与我大唐结盟还援助叛贼梁师都以裂我大唐疆土,实乃不仁不义之辈。臣以为,我大唐应该取而代之。

  此有代州都督张公谨上奏,称可取而代之原因有六:

  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之人,是其一;薛延陀等各部落均已叛离,是其二;突利、拓设、欲谷设均得罪颉利,无地自容,是其三;入秋以来,塞北地区又经历霜冻干旱,粮食十分匿乏,是其四;颉利疏离其族人,委重任于胡人,胡人反复无常,大唐帝队一到,必然内部纷乱,是其五;汉人早年到北方避乱,至此时人数较多,近来听说他们聚众武装,占据险要之地,大军出塞,自然内部响应,是其六。臣以为,突利已是笼中之鸟,而我大唐厉兵秣马数年,此乃报仇雪恨之天赐良机。”

  一众武将闻言,眼睛瞪的贼亮。现在颉利已经是离心离德,连连征战损兵折将,现在势弱不说,还处于腹背受敌,只要出兵,那都是白捡的功劳,要是运气好,封狼居胥也不是不可能呀。

  心中一直有抱负的侯君集率先出班:“陛下,北上突厥,我侯君集愿做先锋。”

  程咬金见有人出头,立时紧跟而上,“陛下,北上突厥,俺老程愿做马前小卒。”

  “陛下,给我三万兵马,我李道宗定能踏平突厥衙帐。”

  “给我两万……”

  “陛下……”

  一直老神在在的尉迟敬德见众人吆喝的起劲,猛然厉声到:“都嚷嚷什么,老子敢下军令状,只要一万兵马,定能取得颉利向上人头回来,你们谁敢?”

  见尉迟老黑开口,众人敢不敢的都不想和他顶牛,只有程咬金敢上前开两句玩笑。

  “哈哈,尉迟老黑这话俺信,可你吃肉总得给兄弟们留点汤喝喝吧。”

  尉迟敬德傲然笑道:“多大点事,颉利那些儿子孙子美人小妾们那么多,便都交予你们了……”

  “哈哈哈……”

  武将这边敢战情绪激烈,而文臣这边就有些不乐意了。

  “陛下,天下初定,民心思稳,正是休养生息之时,切不可妄动刀兵,恐有伤国体啊。”

  “是啊陛下,这日食之后旱灾水灾频频,陛下更应专注仁政修身、祭祀祷告、赈恤救助,顺应天意,以求风调雨顺,,万物和谐。如此妄动刀兵,陷民于水火之中,离心离德,与前朝何异?”

  文臣相视一眼,齐声跪地:“恳请陛下仁政修身、祭祀祷告、赈恤救助,顺应天意。”

  武将们闻言,心有不忿,却也不敢多言,毕竟这日食和天灾来的也着实有些玄乎,没有好的理由反驳。

  前面的宰相们,你看我,我看看你,却没有轻易表态,毕竟他们表态后,就可能代表着事件的定向。

  房玄龄想了想,还是出班道:“臣复议。陛下,我京城偏安西北,但关东与南方各地民心初稳,若前方失利,我大唐后方恐有失火之危。”

  李世民这好不容将“批斗会”的矛盾转移出去,而众文臣分分钟又给拉回到自己仁政修身身上。这就罢了,房玄龄堂堂一宰相竟然还来了个“复议”!这如何让李世民高兴得了,眼睛一瞪,“那你当如何?”

  房玄龄也知道自己唱了反调让李世民不高兴,但还是执礼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大唐初定,还是应以维稳为妥。”

  杜如晦是看了房玄龄一眼,出班附和道:“陛下,臣也认为,应着一实力着重之忠臣良将镇守东南。”

  听到头头们将目光瞄准国内,众文臣们自然跟着附和,以便将众人视线拉回国内。

  李世民想想也是,遂在武将们的队伍里左看看右看看,最后在尉迟敬德身上多看了一眼。

  “嗯,理当如此。不过,如此要职,谁能胜任呢?”

  武将们见李世民竟然应下这事情,想想这事确实也是应该。但镇守东南,这可是调离京师去养老啊!

  众武将你看我我看你,而后纷纷找蜘蛛的找蜘蛛,找蚂蚁的找蚂蚁,念经的念经……

  而众文臣们在武将身上扫了一圈,而后又相互看了看,也开始学武将们找蚂蚁,等着第一个开枪的人。

  最后,没人说话,提出这事的杜如晦努了努嘴,不得不开口了,“陛下,如此要职,自然是需要一智勇双全、德才兼备、功勋卓著的忠勇之士方可胜任。”

  旁边的长孙无忌补了一句,“嗯,最好还是文武全才。”

  提到文武双全,众人心里顿时有了共同目标,纷纷看向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脸色一炭(黑),“都看老子作甚,老子虽然文武全才、德才兼备、功勋卓著,忠勇无敌,养老也轮不到我啊。李靖,李靖年龄大,他去最合适。”

  李靖忙抱拳告罪,“不敢不敢,论文武全才,战功卓著,忠勇无敌,靖,自愧不如。”

  “你……”

  见李靖不答应,尉迟敬德颇显气愤瞪了李靖一眼,又转头看向李孝恭,“那让河间郡王孝恭去。他乃宗室,智勇无双,名声甚盛,最为合适。”

  李孝恭身为宗室地位本就非凡,加之年轻气盛,最是看不惯尉迟敬德这有点功勋就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做派。

  “本王这还身兼礼部尚书一职位,走不开,还是你去吧。你如此文武双全,智勇无敌……”

  见终于有人开火,其他文臣武将纷纷附和。

  “是啊,要说这朝堂之上,文武全才,我还是最佩服吴国公的。”

  “嗯,吴国公忠勇无敌之名世人尽知,我看这是最合适不过了。”

  “是极是极……”

  “你,你们……”

  看着众人这众望所归的笑脸,听着众人这褒奖赞叹的夸耀,尉迟敬德心里却是火冒三丈,撸起袖子就要干仗。

  上坐的李世民顿时轻声呵斥,“行了,朕想来想去,还是敬德你去的好。”

  “陛下……”

  “嗯?……”

  李世民凝眉一瞪,尉迟敬德顿时老实。

  “去、去哪?”

  “这个……去襄州吧(治今湖北襄阳)。去襄州任都督,督诸州军事,领驻在州刺史,兼理民政。择日启程吧。”

  “谢陛下。”尉迟敬德叩拜完转身就走。

  而这一举动,却让众人有些傻眼,说好的动手大闹朝堂呢,怎么这么听话?

  杜如晦嘴角挂着微笑,和房玄龄对视一眼。

  “这尉迟老粗,不傻啊!”

  房玄龄点着头,“嗯,难道那仙人醉真能增加才情?”

  杜如晦蹙眉遥遥头:“我也没少喝啊,可也没发现有啥效果。”

  “是没少喝,都喝吐血了都……”

  尉迟敬德走了,李靖却不想自己的雄心壮志就此磨灭在这朝堂之上,还想着建功立业以证明自己所学,遂又出班道:“陛下,突厥颉利常往我代州北地(山西北边),屡屡越我大唐边界不知图谋。臣以为,我大唐理应出兵驱逐震慑,以防其他屑小效仿之。”

  李世民略微一沉吟,便点头答应。

  这该准备的也都准备了,而且四年之期也所剩不多,小试牛刀也是不错。再说,自己有王炸,遇啥都不怕。更何况,这朝堂之上是应该有点别的声音了。

  “嗯,李卿所言甚是。着,任命你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率兵驱逐讨伐之。”

  李靖甚是激动,干净利落的抱拳执礼:“谨遵圣命!”

  文官们本还想劝的,却听李世民一点机会都不给紧接着又问道,“众卿家,可还有其他事情禀奏吗?”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见李世民心意已定,却也都没人说话。

  “退、朝!”

  李世民离开,众人也摇头散去。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