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十三章 桑基鱼塘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文学度)

  一听人谈论种桑,妙儿最先想到的自然是“桑基鱼塘”这四个字,毕竟这是后世人工养鱼最常用、收益最高的方法。

  所谓“桑基鱼塘”,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的一种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这种方法最初出现在广南东路(今广东省)一带,因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

  但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所以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于是慢慢的,当地居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常被水淹过的地方挖深为塘。挖出来的土一般用来堆垒筑基、填高地势,用深塘则用来饲养淡水鱼;而挖出来的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后,也可以用来减轻水患。

  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后来慢慢的,当地百姓便会在塘基上栽种各种作物,且大多人都选择种桑。既种桑那就定会养蚕产丝,当地百姓大多把蚕粪直接扫进鱼塘里,时日一久、他们发现鱼塘里的鱼竟比别处圈养的要鲜肥许多,也就发现蚕沙(蚕粪)用来喂鱼的妙处。

  于是慢慢的、经过多年的演变,广南东路一带的田地,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当地百姓利用这种方法一举两得、带来两项收益。

  不过妙儿记得桑基鱼塘一直到明末清初才兴起,在此之前的古人虽然也兴种桑养蚕,但却都没挖掘出这个方法。也就是说广南东路一带的人,现下虽然大兴土木的修筑桑园,但却还没把种桑和养鱼联系在一起,纯属是因蚕丝价高才种桑养蚕的。

  而如何才能让蚕吐出能卖高价钱的好丝来呢?

  先必须让蚕宝宝吃上好的桑叶,把它们养得肥肥胖胖的、它们才能吐出好丝来。

  闽南一带因土壤不够肥沃的原因,种出来的桑远远比不上岭南一带,这桑不好蚕不肥,出产的土丝质地自然也就差了一些。

  而妙儿受到启发回想起来的“桑基鱼塘”这个法子,却正好可以用鱼粪肥土、弥补土壤不够肥沃这个缺陷。并且妙儿没穿越前就听说过“桑基鱼塘”,知道这是一种能够创造较高效益的综合养鱼方式,并且操作起来其实并没太大的难度,不存在妙儿不懂的高技术问题……

  于是这一次茶馆之行、让妙儿意外有了收获,并最终确定了赚钱的门路———搞桑基鱼塘!

  于是一出了茶馆,妙儿马上兴奋的提议道:“大哥、三哥,我们把头面典当换钱后,多买些田!”

  张大郎闻言不解的问道:“买田?”

  张三郎则直接撇嘴反对道:“妙儿你不会是被这日头给晒傻了?种田能赚几个钱?要是摊上天灾收成不好,我们可就真不能把娘留下的那套头面赎回来了!”

  “我又没说买了田是用来种的!”

  妙儿说着故弄玄虚的冲张三郎神秘一笑,随后郑重其事的公布了答案吗:“买了田后我们就把田挖深成塘养鱼,挖出来的泥正好可以垫高在四周当塘基,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来养蚕,养了蚕后正好可以用蚕粪来喂鱼,这鱼吃了蚕粪后慢慢的就能长肥,肥了就能卖钱……”

  “到时候我们既可以有蚕丝卖,又有可以淡水鱼卖,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就算我们养的鱼卖得不好,这蚕丝再怎么样价钱也不会低到哪里去?用我想的这个法子、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把风险摊成两份、赚钱的机会也就大了!”

  妙儿这些话倒也不是她瞎编或是YY出来的,现代的“桑基鱼塘”的确是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肥泥肥桑,这种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蚕丝”为中间产品,不再进入物质循环。鲜鱼才是终级产品,可以提供给人们食用。系统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生产环节。

  妙儿记得珠江三角洲便流传着这么一句渔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这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妙儿是穿越人士,自然明白桑基鱼塘一定是行得通的,但张大郎兄弟却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人士,所以他们听了妙儿想出来的一系列法子后,第一反应是目瞪口呆、惊叹不已,第二反应则是半信半疑、不敢相信有这样奇妙的好事……

  于是张大郎率先问道:“妙儿,你这个法子听起来是很不错,且一次能有两个进项,可这个法子可靠管用吗?”

  “当然了,我可不是胡乱瞎掰出来的,”妙儿说着理了理脑海里的思路,尽量简单的把“桑基鱼塘”的原理解释给张大郎兄弟听:“这土丝比较值钱,我们就拿土丝这一块来细说———这鱼粪混入泥土中能够让地变肥、地肥了桑自然也就能长得茂盛,而桑长得茂盛蚕必定能被养得白白胖胖的,蚕一肥胖吐的丝也就会既多又好!”

  “咱到时候光卖蚕吐出来的丝,就能挣不少银钱了!我刚刚听茶舍里的人说,在蚕桑最旺盛的时期,顺德容奇镇每日都有‘丝船’运生丝出海卖到海外去,那丝船回程往往能够运回整船白银!因此顺德一带有‘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的说法。”

  妙儿说着顿了顿,给了张大郎兄弟一点时间消化后,才接着往下说道:“可见这蚕丝十分值钱,我们种桑养蚕卖丝一定赔不了钱!哪怕我们把蚕丝的价钱卖低一些,再加上卖淡水鱼这个进项,三、五年内必定能赚个满盆钵!”

  妙儿分析得十分仔细、说起来也是句句在理,让张大郎兄弟听了后顿时挑不出什么不好的地方来,张三郎更是被妙儿说得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开干。

  张大郎倒是比较镇定,并且他很快就追问了妙儿一句:“妙儿,这个法子是你自个儿想出来的吗?你怎地懂这么多物事?还是谁告诉你的?”

  妙儿既敢大大方方的把桑基鱼塘的法子说出来,自是已经想好了应付张大郎兄弟的说辞,只见妙儿大大方方的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茶舍,笑眯眯的说道:“我刚刚从茶舍那伙人嘴里偷听来的!”

  “偷听?”张大郎兄弟齐齐反问了句、一脸不可思议。

  妙儿见了一脸无辜的答道:“是啊,他们几个人聚在一块儿闲聊,正好说到和种桑养蚕有关的事,我自个儿再仔细一琢磨、就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来!”

  妙儿见张大郎和张三郎闻言面面相窥、似乎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赶忙有些心虚的补了句:“我前几天不是都在翻从三叔那里借来的《齐民要术》吗?那上头也有提到种桑,我刚刚说的有些也是从上头学到的!”

  自从妙儿在《齐民要术》这本书上发现了“轮作”这个法子后,张大郎就十分崇拜写这本书的高人,也把《齐民要术》当成一本十分有用、能够解决很多和种地有关的疑难杂症的书。因此妙儿后面补的这几句话让张大郎很快就释怀了,不再怀疑妙儿的话,把注意力重新放在桑基鱼塘上……

————————————————————7.9号第一更,晚点还有一更——————————————————文学度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