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七十二章 :长安密议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秦汉三国第七十二章:长安密议第七十二章:长安密议  高顺缓缓摇头,明确的表达出他不赞成吕布单独入城。

  姑且不论孰为正统孰是谋逆,单是两军对阵之时,一方的主将就不能盲目的孤身犯险。

  “只是若不进城,只怕难定是非。

  ”吕布犯难的看着高顺。

  “又何必验看传国玺,”高顺神色黯然的说道,“即便大皇子手中之玺是真的又如何?除非大皇子真能平定宇内,并绝攸攸之口,否则你我皆是乱臣贼子之名。

  一世恶名也还罢了,只是大丈夫一身热血当付于恩主,国士待我,我当国士报之;仇寇视我,我亦仇寇视之。

  高刺史只知敛财聚富,何曾一日以我等为近属?吕将军莫非忘记了河内的许彧尚在监视我等,今日之事,两日内必为此人所知,则我等彼时归于何处?”

  吕布怔怔的看着高顺,他没有想到平时一向沉默寡言的高顺居然一口气说出这么一大段话来。

  “依我之见,我等不如降了朝廷。

  ”高顺转头看向洛阳的方向,“吕将军若依然归顺高颖,只需将我的人头献上。

  以将军之能,杀回河内当可勉力一试。

  河东董卓有名马一匹,名为赤菟,异日将军可借来一用,或可洗雪今日战败之辱。

  “布焉有此心?”吕布连忙摆手道,“你我情同骨肉,布若借你的人头邀宠,岂能苟立于人世?此事不必多言。

  今我一同归于朝廷便是。

  “且慢,”高顺摇头道。

  “你我虽降,不过却非降于刘备,乃是归降朝廷。

  吕布愕然看着高顺道,“这是为何?”

  “刘备爵封汝南公,掌天子印,代行天子诏,已无官阶可定。

  若非大皇子事起,只怕早已封王显贵。

  如此势大权重。

  只怕将来会生贰心。

  我等一次为逆臣,难道次次为逆臣不成?”

  吕布面色一凝,点头道,“你说的正是,我等只可降朝廷。

  “下马吧,”高顺笑了笑,扭头向刘备这边高声道。

  “并州军马愿降朝廷,请汝南公代行受降。

  洛阳城下上演着一幕猛将归降地好戏的时候,长安城中也在进行着一场生死较量。

  大司农袁槐在八月初收到了京师廷招,擢他为太仆,加封邑两百户,而与廷诏同时送到的还有一封濮阳的来信,是袁绍遣人取路上党送来的。

  后一封书信虽然早了二十来日送出,可是毕竟不很方便。

  所以居然和廷诏在同一天送到了袁槐面前。

  “依逢先生之见,老夫当如何处之?”袁槐看着几上的两封书信,皱着眉头问眼前站着的逢纪。

  他知道袁绍不会随便派个人来送信,所以这个叫做逢纪地人必定是袁绍的心腹。

  “此是家国并处之事,本非纪所能言之。

  然纪尝闻假途伐虢一事,不知司农大人有何感想?”逢纪笑了笑。

  袁槐不禁一愣。

  他没有想到这个送信地逢纪不但是袁绍的心腹,同时还是个极有见识的人。

  想到这里,袁槐小心的问道,“不知元图先生在濮阳任何职?”

  “纪不才,恬为军前谏议一职,实则尸位素餐。

  ”逢纪飒然一笑。

  袁槐知道袁绍帐下多是能人异士,能在他的帐下担任军前谏议,那就表示这个逢纪与袁绍依为智囊的田丰相去不是太远,当下赶紧站起身来,向逢纪一拱手道。

  “适才不知先生大才。

  致多有怠慢,还请先生勿要见怪。

  “岂敢。

  ”逢纪忙一躬身,“司农大人爵同三公,乃是国之重臣,又得四海之望,纪本小子,怎敢受司农大人之礼。

  “先生勿需自谦,”袁槐笑道,“此番还请先生为我一决。

  ”说着,他用手指了指几上的两封书信。

  “此又何必决之,”逢纪笑道,“纪虽鄙薄,未闻有疏亲人而亲仇寇之理。

  朝廷以此诏示司农大人以恩,此恩实寡而无味,其意只在长安。

  今天下三都,两位皇子各居其一,唯长安不知所向,此天下无不观望之时,若长安归于邺都,则天下百姓无不知大势所趋,敢不为大皇子效忠而继之以死?则袁氏一门显贵当指日可待,司农大人何愁无封邑之厚,且能享千古美名。

  反之,若司农大人归于洛阳,则难免绝于亲人,而长安若归刘备之手,大人以为尚能得保富家翁否?”

  袁槐怔怔地看着逢纪,缓缓摇头。

  “彼时,大人上不能致才具于社稷,下不能安家室于翼护,宁不愧乎?”逢纪一口气说完,双眼灼灼的看着袁槐。

  “元图先生之言甚得老夫之心,奈何长安眼下缺兵乏将,如何处之?”袁槐叹了口气。

  “纪来时闻北海侯言长安兵马,也略知大概,今不揣卑微,试为大人言之。

  长安久为帝都,有精锐兵马不下十五万,分驻于长安、扶风、冯翎、商县等地。

  治郡之中有张济、徐荣为辅,此皆虎狼之士。

  今曹操虽得南阳,然武关有张邈与鲍信二人守卫,只须不下关出战,料想不会有失。

  况南阳新占之地,而曹操兵少,故实不足为虑。

  弘农之地虽在刘备之手,然河东董卓亦非易与,河内吕布更是骁勇善战,弘农、洛阳、孟津、河南至此已难有作为。

  刘备以皇甫嵩守虎牢,此人虽善用兵,但北海侯亲率大军镇于官渡,使其不敢妄动,只看其在偃师与洛口之布兵便可知其一意主守,我料其难有作为。

  至于司农故籍汝南,其地虽在刘备手中,然北海侯已派上将文丑统兵攻打,更得郭图为辅。

  又得高览将军枕兵济阴郡,断其与虎牢通路,又有徐州刺史刘焉挟兵彭城,汝南势穷力孤,失守只在朝夕。

  司农大人何不兴兵而起,纵不起兵洛阳,也可断绝洛阳西路之望。

  且可使南阳震栗?”

  “先生高见,只是西北有都亭侯朱儁兵联氐道。

  此人才智绝不下于皇甫嵩,老夫甚感束手。

  “这有何难?”逢纪笑了起来,“司农大人何不遣十人,皆诈为洛阳之使,持诏书陆续前往氐道,诏书上皆言洛阳有难,着其驰兵回援。

  “让他回洛阳助战?”袁槐瞪着眼睛看着逢纪。

  一副吃惊不小的样子。

  “朱儁久能领兵,焉能不知此书有诈,故必知此诏为长安所发,彼见我催得急,军势反见得缓,只因惧我设伏尔。

  纵十此人不怯,纵兵直入,则其兵远来。

  又如何能战?只需一支兵列于湄城之前,此人必难逃脱全军覆没。

  “妙,”袁槐哈哈大笑,“先生之言,实使人快哉。

  老夫当立刻准备此事。

  “且慢,”逢纪急道。

  “事之未行,还当从秘而是,司农可急招心腹秘议,切勿走漏风声,否则其祸非小。

  “老夫当依先生吩咐而行。

  ”袁槐笑着连连点头,“不知先生何时回濮阳?”

  “待长安事毕,纪自然回去。

  ”逢纪笑了笑,“北海侯遣纪至此,若无些消息捎回去,只怕帐前多有责怪。

  “本初非无目之人。

  怎会屈了先生?”袁槐笑道。

  “眼下长安倒无能为老夫出谋划策之人,本待多留先生时日。

  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悉听司农大人吩咐。

  ”逢纪心中大喜。

  他在袁绍帐下虽然也非常受尊重,不过他和郭图一样,都知道袁绍最为倚重地还是田丰,可谓言听计从,这让逢纪不免有些不快,只是他没有象郭图那样明着表现出来罢了。

  天空洒下蒙蒙细雨,屋子里只剩下刘备与荀攸荀公达两人。

  几上摊开的行军地图上,河内划上了一个小叉,表示已经没有了威胁。

  说起来这次算是险胜,假如吕布行军速度稍微慢一点,那么洛阳就真的危险了,因为吕布前脚刚从河内出发,董卓就立刻派遣华雄带领三万大军沿河道而下,直接开进了弘农。

  弘农的守军大半被黄忠带到了洛阳,算是一个标准的空城,华雄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夺下了城池。

  就在华雄准备直奔洛阳地时候,吕布与高顺降了朝廷,华雄立刻知道自己只剩下退兵一途,他也不耽搁,直接把大军开回了河东,而河内的许彧这时还蒙在鼓里。

  高顺降了之后,连洛阳都没有进,直接飞马赶往孟津,取路回河内去收编自己地精锐步兵“陷阵营”,顺道准备杀了高颖的耳目许彧。

  高顺走了之后,刘备立刻让黄忠带兵赶回弘农,继续和董卓对峙,同时安排吕布率领麾下地兵马赶往虎牢救援。

  对于刘备放高顺回河东以及遣吕布去虎牢这件事,不但王允等朝中大臣一致反对,就连关羽和张飞也都颇有微词,觉得刘备太过于托大,如果吕布在虎牢开关放敌入关,只怕洛阳就难以守护,而高顺会不会从河内回来本身也很难说。

  对于谋士们的疑虑,刘备地解释是高顺即便反复,有黄忠镇守弘农,倒也不用害怕,至于吕布若是开关放敌,不说偃师与洛口的兵马对虎牢的压力,就算是袁绍也不会过于信任,因为刘备在吕布和高顺投降的当天就把消息向东边放出去了。

  眼下让刘备最为忧心的还是两个地方:长安和汝南。

  长安有大兵十五万,而袁槐地态度目前还是暧昧不明,朝廷的廷诏已经送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是长安一点动静也没有,除了袁槐回了抱病的一封回奏。

  汝南就更加糟糕,首先是刘焉忽然之间兵发彭城,这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彭城作为淮西的咽喉,现在落入了刘焉的手中,那么他地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扬州地态度。

  彭城的重兵对汝南更是个巨大地威胁,如果彭城的兵马进攻汝南,那么济阴的高览铁定会从背后给汝南一击,而汝南势必成了鱼肉。

  如果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过系统信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给予删除。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