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又有信来,大家也都已经看到,各位都有何见解,不妨畅所欲言。”公孙康一边敲击椅子扶手,一边对下首的群僚问策。</P
因为之前与楚国来往密切,并且地处辽东,本就与“胡人”接触极多,所以对椅子这类事物,燕国自然接受得很快。</P
相比于公孙度,公孙康显然更加霸道、也更加有野心,继位数年之后,在他面前,哪怕是公孙度时期的老臣,也都倍感压力。</P
“主公,恶楚收买韩人、又离间扶余,分明是已经对我大燕虎视眈眈,纵使没有魏国相助,我等亦不会坐以待毙,何况如今魏王也有与恶楚决裂之意,我大燕自然应该顺势而为。”卑衍闻言站出来道。</P
卑衍看相貌有些乌桓或是鲜卑血统,包括胡子在内的体毛很重,还特地在临近寒冬的大冷露出胸毛,身上穿着兽皮袄,很有北地武者的扮相。</P
楚国会宣传蜀侯灭楚论,别人自然也会宣传楚国的残暴与威胁……</P
最多是民间接受度上的差别,在明面上肯定是将颜面保全的好好的,而且对于旧军阀来,民间接受度……其实可有可无,不如两斗米来得实际。</P
毕竟本来就无法凝聚出“为自己而战”的意志,基层将领都是半推半就的强征,民间对消息是否接受,又有什么区别?</P
魏国此时的来信,正是请燕侯策应魏国,联合将楚国逐出渤海海域!</P
“大燕若战,祚愿为先锋,先下安东、再平沓港!”和卑衍差不多年纪的杨祚直接站出来请战。</P
卑衍和杨祚看起来都是三十来岁,而且……都属于长相比年纪成熟的类型,其实不过二十七八,都是在公孙康掌权后,才提拔起来的新锐将领。</P
公孙康在此事上的态度,并不难猜——以公孙康的性子,又如何能容忍,板甲到手后,楚国还占着他的港口和矿产?</P
之前楚国在辽东的矿产连连被夺,自然也不会少了公孙康的表态。</P
两名公孙康提拔的新锐将领,不仅是鹰派,而且肯定是顺着公孙康的意思表态。</P
不过公孙康也并非一味蛮来,没有将卑衍和杨祚的话,真的往心里去,先是表彰了两饶忠勇,之后又对柳毅问道:“柳先生……和凉先生觉得如何?”</P
柳毅和凉茂,都是公孙度留下的老臣,前者是公孙康也很倚重的,至于后者……本身就与公孙氏父子面和心不和,公孙康对其也半是利用、半是戒备。</P
毕竟凉茂是正牌的乐浪太守,只是在上任途中,被公孙度截留扣押,双方本来就不是一般的臣属关系。</P
当初就是凉茂暗中与甘宁联系,看似为公孙氏考虑,实则是为甘宁的谈判扫清障碍。</P
之后公孙氏虽然在接受凉茂的分析的同时,对凉茂也更加戒备,但是在楚国启蒙部的暗中策划下,哪怕凉茂和亲眷都被严厉监管,依旧令其部分子嗣脱离了辽东、已经被接到了金陵。</P
凉茂毕竟是辽东士林的代表人物,公孙度时代就用他来宣传公孙氏的视贤才如命、以及对乐滥统治法理性,所以也不好直接对他如何。</P
“动手之后,失去与楚国的良好关系,同时……我们能得到什么,也很重要。</P
如今渤海之上,是楚国独霸、尽食其利,若是此次真能一举将楚国逐出渤海,对我大燕的益处又在哪?</P
如果仅仅是拿回两个港口,甚至可能只是半毁的港口,意义不大。而魏国海军的实力,可是仅次于楚国的,到时独霸渤海的,从楚国换成了魏国,对我们真的有利吗?”柳毅对此事,显然有不同的看法。</P
若是代入魏国的角色,亦或是燕国现在有魏国海军的实力的话,柳毅倒是觉得与楚国彻底翻脸也没什么。</P
一来楚国有两个重要港口,直接坐落在燕侯“家门口”,二来燕侯的水军,其实也“不容觑”——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公孙氏可是在三国时期,和东吴在海上有往有来的,并且……演义中没有强调的一点是,事实上在曹袁之争的时候,公孙氏就从海上出发,攻占了青州东莱的沿海地区,也就是现在楚国占着的这里。</P
历史上是官渡之战后,曹操占据青州时,才将这里收回。</P
虽在很多海军战术观念上,燕国与楚国的差距无法弥补,否则也不会让出辽东港、安东港……但是如今在城姬世界,辽东水军的规模,因为楚国的介入而压缩的同时,实力也因为吸收了楚国的部分技术而更强!</P
也正是因为如此,燕国才会成为魏国在渤海上的拉拢对象。</P
公孙康听了柳毅的话,虽然大皱其眉,但也没有执意反驳,不过这时凉茂却嗤笑一声,令听到笑声的公孙康,眼中闪过凶光。</P
反而柳毅见状,客客气气的问道:“伯方有何高见?”</P
“渤海如今是楚国的渤海,但若是楚国在渤海失势,这里可不会是魏国的渤海!难道齐侯会眼看着魏国与楚国,争雄渤海而无动于衷?又或者……若是魏国连齐侯都没有协调清楚,会敢贸然与楚国交战吗?”凉茂平静的反问道。</P
公孙康闻言,顾不上愤慨,反而故作尊重的问道:“凉先生是觉得,魏国与齐侯之间早有交易?”</P
“常理揣测罢了。”凉茂一副“你们连常理都推测不出”的表情,令公孙康眼中再次闪过冷色,仿佛霸道总裁。</P
“若是如此……魏国为何在信中,全然没有提起呢?”卑衍见公孙康似乎不满,立刻瞪向凉茂发难。</P
“卑将军问得好,这正是其中的关窍所在!”凉茂对这憨憨,倒是并不讥讽。</P
“伯方的意思是,魏国特地没有提到齐侯的事情,以免我们和齐侯接触?恩……如果真是如此,恐怕魏国在齐侯面前,也是默认将我们作为他魏国的盟友,而并不是三家之盟……”柳毅被提醒之后,恍然的点零头。</P
的确心中未曾提到、甚至没有暗示,齐侯……或者是辅汉诸侯,会策应他们的行动。</P
也的确正如凉茂所料,魏王与齐侯这对老对头,已经在渤海问题上达成了一致。</P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大海也越发受到诸侯们的重视,那些拼了老命也不挨着海的诸侯也就罢了,曹操和刘备现在又怎么能坐视本身就强大的楚国,靠着雄霸渤海、东海,而变得更强?</P
尤其是以地缘来,东海也就罢了……渤海怎么看都是冀州和青州的影响辐散区吧?</P
只是因为当初一时失策,将原本并不重要的临海郡县,“让”给了楚国而已。</P
不过现在齐侯和魏王,也有自己的港口、自家的水军。</P
楚国海军能一直保持绝对优势也就罢了,然而最近两年的表现,令大家看到楚国在渤海,也并非无法击败……</P
双方虽有差距,但似乎并不是很大!</P
东海的话,楚国有州胡、有亶州,还有楚国本土的那些港口,轻易的确无法动摇,但是自家面前的渤海……</P
魏国和齐侯势力,都觉得只要联手,还是“有希望”能够将楚国赶出渤海的,如果再联合燕侯,那就是“很有希望”。</P
不过在联合燕侯上,魏国和辅汉势力的利益,显然存在分歧,魏国更像是体现,是自己带着燕国这个“弟”,在与齐侯合作,而不是魏、燕、齐的三家合作……</P
“也就是,驱逐恶楚之后,将是齐魏的海军在渤海相争?不对,楚国在州胡、亶州都有军港,即使真的在渤海大败,也势必时刻都试图卷土重来,魏国和齐国应该不会不智的在渤海相斗,而是和平共处、提防东海有变,才更有可能,而这也将是我们大燕的机会!”柳毅这时也已经反应了过来。</P
如果只是魏国和燕国,渤海战后换了个主人,依旧轮不到燕国话,甚至魏国统治渤海,未必比楚国对燕国更有利。</P
但如果是魏齐共处、尤其还是要面对楚国这个强敌的话,那燕国完全可以在夹缝中,争取到一席之地!</P
公孙康听了之后,虽然对凉茂的目的,持怀疑态度,但毕竟这也是他自己的判断,而且连柳毅也接受了这逻辑,所以最终还是顺势婉转的答应了魏国的来信,并且开始尝试自行与齐侯联系。</P
三家就这样,或是明谋、或是暗策的,在渤海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先“勾结”起来,先将楚国的影响力清出渤海……</P
之所以没有马上有动作,是因为这里可是“渤海”,现在眼看都已经十月份,和长江以南勉强还能水战的气候不同,渤海在十月份就已经是寒海冻。</P
另一方面,三方纵使联手,对上楚国海军,也没有完全把握,还需要积累。</P
海军比普通士兵更难“积累”,毕竟人力可以硬征,船只能慢慢造,尤其是现在只有魏国的战船,能够与楚国一战,而魏国可没有将技术公开给“盟友”的打算。</P
当然,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P
三方,以及楚国,都在等待的一个消息……</P
楚国的另一半海军,究竟还能不能回来?</P
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