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五部 尚书省内 第二十二章 大朝会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第四部虎胆县令第五部尚书省内第二十二章大朝会第二十二章大朝会不过,也从言谈中,看出些许这几位大佬的人缘如何。醉Ω露Ω网  窦刚人如其名,铮直果敢,言谈举止间也带着干脆果断的意味,他历两朝而为首宰,声望威隆,众官员都抢着和窦刚问好,这就是人脉的体现,他刚硬严肃的脸上,也不禁露出和煦的笑容。

  而这里面唯一可以和窦刚比资历的“尚书左仆射”高爽,此老却是个最爱摆架子的人,只和相熟的大臣招呼几句,便不再理睬一些巴结奉承之语。丁晋便亲耳听到身边的几个官员低声讥嘲高爽的架子大。

  其中,人缘最差的,大概就是“门下侍中”卢士琼了。众官员对他的态度泾渭分明,被贴上卢派标志的官员,自然也无所谓别人的看法,热情地向自己的“政治领袖”打着招呼,而一些巴结奉承之辈,也不甘落后,争涌谄媚。而除了这些人,大部分官员却是对卢敬而远之,有几个卢士琼主动招呼的官员,虽不得不回礼,态度总是冷冷淡淡,根本不买他的面子。

  这里,不得不佩服卢士琼确实拥有恢宏海量的气度,对于一些失礼官员,始终言笑煦煦,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看不出一点生气的样子。

  当然,还有一位恶名在外的“李猫”李景俭,只怕人缘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大家素知此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如果得罪了他,无论事情轻重,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所以被李景俭招呼地官员,大多不得不摆出恭敬的表情。这也是人之常情。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虽然卢士琼也未必是君子,但其心胸方面,确实要比李景俭之类宽广多了。

  至于被人称为“疯子”、“毒舌”的御史大夫丘度,这个人倒是有自知之明,知道别人很不喜欢自己。于是来了后便肃立一旁。沉默不言。只有几位御史、刑部官员上前给老上司问安。

  卢士琼一边和众官员寒暄着,一边竟然向丁晋这边走来,正当丁晋以为他是要寻其他人时。卢士琼却朝他微笑道:“敢问,这位年轻俊彦。是否是丁晋丁大人?”

  丁晋小吃一惊,脸上却不露神色,从容地拱手为礼道:“卢大人好,下官正是丁晋。(YYS8.NET)”

  “恩,好!好!好!”卢士琼眼中露出欣赏的神色,连赞三个好字,旋即又叹息道:“宇文成在本官面前多次称赞于你,某也曾看过你的折子,年轻人有干劲有热情,更难得是做事懂技巧,确实非常不错。可惜啊,可惜。”

  他先赞后抑,突然在后面说了两声可惜,丁晋虽知道他是故弄玄虚,也不禁好奇问道:“不知大人所说可惜为何意?”

  卢士琼温和地笑了笑,真诚地道:“丁大人,人生匆匆能有几何,你现在虽正是年富力强,但耽搁于尚书省内之事,文案烦屑、繁琐卑冗,时间久了,难免不失锐气和进取之心,平白辜负了满腔壮志雄心,岂不是可惜之至?”

  丁晋脸上露出不服之意,张口分辨道:“恕下官不敢苟同卢相之意,尚书事虽繁冗,但也正是锻炼之地。。。。”

  卢士琼苦笑着摆手阻止了他地说话,摇摇头叹息而去。卢士琼知道,丁晋其实已经听懂了自己地意思,但并不想投靠自己,于是顾左右而言他,作出此等姿态来表明立场,心中暗叹可惜,这真是个聪明绝顶的年轻人,知道容自己说出明确拉拢的话,如果到时候再拒绝,两者都会尴尬,因此以此种手段打消自己的念头。可惜,可惜,人生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呢?就是人才不能为吾所用啊!

  两人这番交谈,也落在了远处地窦刚眼中,这段时间,他和卢士琼地矛盾正在逐渐加深,或者说,因为彼此政治观点地截然不同,他们两人的矛盾早已经形成,不过是在最近才越发明显尖锐起来。而这种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矛盾,让窦刚觉得他和卢只能有一个人留在中枢控制这个庞大地帝国,而离开的人,只可能是卢士琼。窦刚低声询问身旁地侍从,侍从告诉他,和卢相交谈的那位年轻人是“尚书都事”丁晋。

  丁晋?窦刚心头一动,这不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窦昭、卢承庆、扬钜、董含等等,很多人在他面前提过这个年轻官员,他们无一例外的评价是:这个人很有才能。(YY书吧)当然,独有才能,并不能引起窦刚的足够重视,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了,他也见过有才之士最后却被才智所误,他也曾重用过许多声称有才的人物,其中很多都让他很失望;更有甚者,例如武元宗,自己花费无数心血栽培提拔他,现在却竟然敢反对自己的政治观点,此等身居上位便得意忘恩之辈,不如不用。

  不过,这个年轻人面对卢士琼,竟然神色从容,不卑不亢,这份气度倒是难得,恩,不妨寻机会考量一下他吧,窦刚心中暗自想道。

  丁晋自然不知自己的一番举动,已落入几位大佬眼中,他在人群中找到了仲隘斋、韩泰、沈微等人,几个好友站立一隅,低声谈笑。

  时间就在众人的等待和各自闲聊中过去,很快,就到了五更五点,宫门开启,上朝的时间到了。

  两位“监察御史”,站立宫门入口,维持着秩序。另有四名“监门校尉”带着几十位内侍,手持“内籍”,负责核对各位官员的身份。

  门籍上记录着该官员的名字、年龄、身体形状和相貌特征。这种核对身份地过程叫做“唱籍”,。每当一位官员走过,校尉就会高声念出该官员的名字,另一个校尉会核对门籍,核对无误后喊一声“在”。然后这位官员会被专门负责引路的校尉接入门内。在里面接受一位校尉和一位监察御史共同负责的搜身工作。

  这就是宫城安全保卫的第一道关口,搜身被称为“监搜”,因为是在几棵“五倍子药树”进行,官员们给它改了个听起来顺耳些地名字“药树查”,后来干脆叫做了“药茶”。倒也朗朗上口。

  负责搜查地主官是监察御史。监门校尉只是做下手和苦力。所以说监察御史官不大,干的事却不小,而且不论你是低级小官。还是一品大员,身上的东西。只要监察御史觉得是“违制”,就要暂时没收,如果他觉得情节严重,“当事人”还可能受到比较严厉的处罚。(www.wjxsw.)

  对于丁晋来说,这次搜身还碰到个小插曲。在他的前面,有一个老官员,可能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么隆重地朝会,结果一激动,将礼服上地一件必须佩戴地饰物给弄丢了。

  轮到“搜监”时,细心的监察御史便发现了他的穿着不合制度,于是责问于他。老官人一紧张一害怕,口舌不便,连话都说不清楚。监察御史不耐,便要让两个卫士将他驱逐出宫门,老官员当了一辈子低级官员,也许这次是唯一一次能参加地帝国重量级会议,自然很不甘心,却是越紧张越慌乱,口里呜呜作声,涕泪横流,就是说不出一句话。

  在后面的丁晋看不下去了,便好心地出言提醒道:“这位老大人看似并非粗心鲁莽之辈,也许并不是没带,而是刚才进门时人多拥挤给遗落了,御史大人,可否让本人去帮他找找?”

  他地话刚说完,那老官员便激动地连连点头,看来真是掉在什么地方了。

  可是“监察御史”自然不同意,这倒不是他不通情达理,而是职责所在,再说以前也没有这样的成例,于是大手一挥,还是要吩咐卫士将老官人拖走。

  这时,在队伍前面的高级官员们被惊动了,得悉情形后,窦刚不管什么成例不成例,马上下了命令:让几名卫士陪同老官员在城门口好好寻找一下,如果实在寻不到,就放行让老头进来,出了什么问题,他负责。

  老官员再次涕泪横流,不过这次是感动的,话也能说利索了,直接跪了下来,连呼:圣也!德也!窦大人!

  老头的表情实在太激动、太夸张了些,要不是丁晋就在他身后,全程目睹了整个过程,恐怕也会像其他人一样,严重怀疑这次纯粹是窦刚派系的作秀行动。当然,也不排除这样的可能。

  饰物很快被找到,就在一位官员脚下,那官员将饰物交给老头,憨厚地笑道:这东西够劲,险些将俺靴子扎穿。

  一番小风波,顿时烟消云散,丁晋身边的一位官员笑着对他说:你很走运啊,今日的这位监察御史,不是黑脸御史丘度的人,否则,你擅自走出队列并高声喧哗,恐怕一顿好板子是少不了的。(www.wjxsw.)这时,丁晋才醒悟到,原来自己无意间也犯了错误了。

  由一位“殿中侍御史”带领着,众官员按照职位高低,排列成有秩序的队伍,向着大明宫中的含元殿行去。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纪律,比如高声说话和喧哗的、行走时步履缓慢的、无故离开队列的、等等,都是要受到处罚,轻则罚去一个月的俸禄,重则可能会被当场打出宫门。

  “大朝会”不同于每日的“常参”,是在大明宫的主殿含元殿进行。含元殿坐落在宫城的中央,从宫门进来后,沿着宽阔无比两边全是迎风飘荡的彩色大旗的大道,一直向前,尽头便是含元殿的“基台”。

  为什么说是“基台”呢?因为含元殿并不是在平地上,而是座落在十五米高的土岗之上,下面,有两条八十多米长的御道由平地通向高高在上的宫殿,这两条御道如波浪般起伏又被叫做“龙尾道”。

  由于基础起点高出地面15米。当人站在平地上观看含元殿时是要仰望地,越是接近含元殿就会觉得它越发的高大,这时候就会体会到什么是“仰之弥高”,有文章形容得好:“倚下视,南山如在掌中。仰观玉座。宫顶若在霄汉。无此。不能体现皇家的尊贵。

  一千多名官员,由“龙尾道”攀上含元殿,在殿门口,接受再一次的安全检查。其内容和宫城门口大同小异,不过是换了另一批以内侍为主的检查人员。检查完毕。众官员依照秩序。陆续进殿,百官朝服依品阶班立。

  众官员依次列队,由含元殿外。直排到了龙尾道下面,因着尚书省机枢重地地关系。丁晋这个七品小官幸运地被排到了殿内,也才能目睹了许多低级官员,今生也恐怕无缘看到地东西。

  含元殿中设有两位“侍御史“,负责监督众官姿仪。此时又不同于外面的纪律,因为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所以纪律更为严苛,除了不得喧哗外,手中的笏拿歪的、站立时姿势不端正地、和别人挤眉弄眼地、站久了爱打瞌睡地、交头接耳聊私的、只要被看到,也立即会受到处罚。(万卷书屋)

  可是要求大家端庄肃容、目不斜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官员都是第一次来到这闻名已久地含元殿,怎么可能不多瞅两眼,所以,趁着两位御史注意力转到其他地方的时候,总有官员急忙左右上下巡视,好好地看个饱。

  丁晋也趁机多瞧了两眼,含元殿地墙是白墙,柱是红柱,宫殿非常巨大宏伟,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太特别的。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含元殿自不同于皇帝生活、玩乐的偏殿,它更多是一种政治象征,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听政的中心,从其建筑风格上,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特点。

  比如,含元殿的瓦片是青黑色的,代表庄重;殿顶的倾斜度比较平缓,飞檐翘起像是在腾飞,这是帝国信心的体现;而殿内的种种装饰也是大度而不浮华,雄浑而不重雕饰,这些都是一个国家,其内在沉稳厚重气度的自然表现。

  丁晋正胡思乱想着,一队礼官鱼贯而入。他们先检查了宫殿中陈列着车骑兵卫及各色旗帜、仪物是否妥当,又大致检查了一番众官员的仪表和队列是否合格,然后默默肃立在御座下面,这些礼官,主要的责任是指挥一会要进行的庆贺仪式。

  接着,又是两队教坊乐师进入殿内,陈列大乐,设置好各种乐器,等会庆贺大典时,他们是要演奏“背景音乐“的。

  再过了半响,殿外传来哗啦啦铁甲碰撞的声音,一队队金衣甲士手执卤簿仪仗进入含元殿,他们是负责皇帝安全防卫及依仗行列的人员,全部是禁军中选出来的精锐。

  禁军司到位后,在一片钟鼓礼乐声中,慧帝由内侍簇拥着乘舆临朝,远远看去,似乎是一群人围拢着一个小孩子。

  等到皇帝坐上御座,众礼官大声传言“趋”,文武百官闻声,即整齐有序地依次疾步前行三步,东西向分班排列。

  “礼!”礼官们又是齐声高喊,官员们急忙跪拜而下,行礼如仪,三次磕头后,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

  几名内侍尖着声音喊:“众卿平身。”

  众官员这才站了起来,整个过程中,丁晋等人脑袋都不能抬,更别说在这么远的距离瞧瞧小皇帝到底长什么样了。

  礼官又是齐声高喊:“贺!”

  这个贺字,就是让百官庆贺皇帝,不过自然不能你一句我一句地吵吵成一团,大家要推选出一位“领头人”来,由这位“领头人”手捧着给皇帝的“贺表”,恭祝陛下安康。

  领头人,一般都是德高望重之辈,放在官场上,意思就是资历要老,官位要高。这次的大朝会,人选上有两个实力相当的人物,一个是首宰窦刚,一个是三朝老臣高爽,结果窦刚主动让贤,将这份殊荣给了高爽,高爽素来爱面子,这次可真是得偿所愿、老怀欣慰。

  不过高爽现在有些后悔了,“领头人”可不只是简单的把“贺表”往皇帝手里一递就完事,而是要完成一整套的礼仪。不提那些为准备工作的净手、焚香之类,它的主要程序是,让“领头人”由龙尾道的起点一步一步朝大殿走去,这个过程中不能停步,更不能倚着道旁的栏杆喘口气。尽管龙尾道旁的栏杆由青石雕成,栏柱上方雕着精美的龙头,扶着这种栏杆一定很享受。

  结果,七十岁的高爽走了一半路程,心里已十分后悔接下这份差事,他高估了自己的体力,而低估了路程的距离。终于,咬着牙到达了大殿门前,此时,高爽体力已经严重透支,接下来,他还要走一段长长的殿内通道,直至走到御座下,然后向皇帝叩拜,递上贺表,还要高声咏颂祝贺词:元天首祚,黄龙维新,伏为陛下。。。。

  因着疲累的缘故,高爽咏颂祝贺词的时候,便出了错,他将皇帝长长的尊号,念差了一个字,结果被当堂罚去三个月的俸禄,很是狼狈。

  庆表送上,礼官又喊:贡!这是让大家将为皇帝准备的礼物奉上,叫奉贡。

  这个步骤自然也是简单处理,由负责人从众官员早就送交的礼物,选出几份或珍贵或有意义的,当庭宣讲一番,也就完成了。

  礼官的宣礼结束后,由皇帝派遣内侍念诏书,诏书是由当时的精英文士翰林学士们书写的,代表着国家级的公文水准。而在朝会上宣读诏书的是宦官,这些宦官的文学水平虽说不低,但毕竟还是有些差距,再加上这时候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全凭看文章的人自己断句,因此,为了避免宦官在宣读诏书时出错,按照规定是要由一名“拾遗官”在宦官身旁提词,因为皇帝的诏书是由黄麻纸或白麻纸书写的,这种提词被叫做“把麻”。

  李缜的运气不错,被选为了这次大朝会的“诏书把麻官”。能参与这样级别的重大会议,自然对他以后的升迁大有好处,不过李缜却还有些不满,私下对丁晋言道,真想故意提醒那些讨厌的内侍出错,让他们的屁股被打开花。

  丁晋听了,虽觉好笑,但还是赶紧提醒友人要注意分寸,因为对于李缜以前受过宦官的侮辱,他这个当时的目击者自然一清二楚,所以也担心李缜冲动下,犯了政治错误。

  幸好,李缜是个理智的人,很顺利地协助内侍,将长长的诏书读完,丁晋提着的心也才放了下来。

  随后,便是给百官们发“荣誉证书”。其实也就是一张黄麻纸上,写上官员的姓名,及皇帝对他的嘉勉之语。如果你多看几张的话,便会发现同一级别的官员,这些嘉勉话都是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不过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千多位官员,自不可能每个人都书写不同的话语,这“工程量”也太大了些。

  再透露一句,其实这些嘉勉,既不是皇帝书写,也不是皇帝所说,而是别人代劳的。

  不过,官员们重视的也根本不是“作者是谁”,或者内容如何,他们看重的只是这张纸代表的“荣誉”和“特殊”,有了这张纸,才能证明你确实参加过隆重的大朝会,以后和别人吹嘘的时候,这就是“底气”。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