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九章 夜谈(下)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韩兄,仲宣兄,在想何事?”

  丁晋巧妙转移了话题,众人住言下筷,却见刚才侃侃而谈的韩泰却好像另有心事,端着酒杯沉默不语,便关心问道。

  韩泰愣了一下,笑道:“刚才想到家中一件琐事,走神了,来,三郎,我与你干一杯。”

  默默喝完杯中酒,韩泰暗叹一声:自己心中所想却是说不得的。

  刚才酒意上涌再加心中闷气长久郁积,才在许昼的激将下说出昔日恨事,但众人所猜测自己评击的对象却是全错了,如果真是朝野共愤的奸妄卢士琼倒也罢了,即使被其打击,那事前也有心理准备,过后被人得知,也不算甚么羞人之事;

  而最让他恼怒郁闷的是,自己本意不过指出朝廷弊政,丝毫没有存任何诋毁国家大员的意图,却无意中得罪了一个曾经视为偶像的重臣,恰恰也正是这个被称为气度恢宏、心胸广大的社稷阁老,却毫不留情地否定了自己,这番羞惭、愤怒、失望之情,又让他如何说得出口,所以也便由着众人胡乱去猜想谈论了。

  暂且不提韩泰韩仲宣独自想着心中闷事,那边,多喝了两杯的元秀却是有些醺醺然,嬉笑道:“在座各位都是本才的兄长,俺初来京城,甚么不懂,有些疑问须要各位给俺解释一二。”

  裴居道笑道:“元小兄但说无妨,不须客套。”

  元秀打了个酒嗝,摇摇发胀的脑袋,组织了半响语言才道:“依裴兄所见,今年科举大试,我等碌碌众生,又能有几人中的?”

  裴居道迟疑道:“这个,这个嘛,现在也是说不得准的,以往年看来,二三十人是有的,不过最终还须看朝廷的意思。”

  “这等少?”元秀倒吸了口凉气。

  说到中榜人数,数次科试失败的陈亮也感同身受,叹息道:“确是如此少!数千人中,最后,不过聊聊二十余人得幸。进士一科之最为珍贵重要,也便在此。”

  在场众人,除了元秀、韩泰外,都是数次参加科考的“老鸟”,历经考场折磨,回想起往日的狼狈郁闷,又想想不久之后或许将再次遭遇残酷,齐齐叹口气,沉默不语。

  国朝公务员选拔考试,分“常科”、“制科”两试。“制科”选士,寻常人等毕竟很难触及,先且不提,留给广大群众的也就只有“常科”一试。

  而这“常科”中又分为:“明经”、“明算”、“进士”等六科,因为“明算”等科是以培养“专门人才”为重,日后主攻术业,前途有限,所以尤以“进士科”为士人晋身之重。

  但“进士科”却也是诸多科目中难度最大者,每年取人极少,故进士出身在唐、周二朝士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许多贵族也为此放下了架子,变得热衷于此。

  前朝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薛元超曾感叹:“吾不才富贵过分,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娶五姓女(当世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

  考试虽难,不过一旦得中“进士”,那简直就是一件光耀无比的事情,此后释褐入仕、出将入相,都指日可待。后人有所谓“簪绂望之继世,草泽望之起家”之语,就是指的进士科。士子一生荣辱,寄乎其中。

  比如“狂生”许昼,虽看不起这种以“写诗作赋”为内容,“重才艺不重实学”的考试,但为了功名前程,还是得一次又一次来参加科举。

  不过他出身名门贵族,原本还能以祖荫进入政坛,但比起“进士”来,起点要低得多,以后考核、升迁也来得缓慢,在士族、朝臣中的看法,也大为不同。

  一向不多语的黄仁善打破沉默,感慨叹道:“他日如能榜上题名,吾不枉此生也。”

  此人心冷面冷,世间之事似乎没有多少能让他忧虑,但也免不了“功名利禄”的牵绊。

  管同目光炙热,盯着熊熊火焰,沉声吟道:“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再辟文章无枉路,数开金榜有郎君。”

  “好句!”

  众人对“进士”的向往谈论,也让独想心事的韩泰回过神来,听闻管同的诗句后赞了一声,沉吟片刻,也缓缓念道:

  “谁言形影亲,灯灭影去身。谁言鱼水欢,水竭鱼枯鳞。昔为同恨客,今为独哭人。舍予在泥辙,飘迹在云津。卧木易成蠹,弃花难再春。何言对芳景,愁望极萧晨。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愿君语高风,为我语苍旻。”

  这诗却是一位本朝的大诗人孟郊为友人李观所著,李观才气横溢,人品风liu,在士人享有声誉,却屡屡落第,此诗极况个人科场之苦,点出李观为博取功名,放弃无数个人享乐,并借以反衬李观登第之后的狂喜。

  裴居道苦笑道:“如果能让我金榜题名,即便与李观先生一样,白发苍苍才登第,我也情愿。”

  屡举进士不第,蹉跎岁月十余年,“中进士”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个执念,已不简简单单是为了求取荣华富贵而奋进。

  丁晋看气氛有些沉重,温声道:“且不提那些让人着恼的郁烦,我来为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

  元秀毕竟是少年性子,也没经历科考失败,远远不像其他人般感慨烦忧,笑道:“三郎讲故事既有趣味又富道理,三兄,快快讲来罢。”

  丁晋笑着道:“这却是个真名真姓的实事儿,是我们洪州一位贡生前辈的鸿运奇遇,说起来,那还是三十年前我朝大光皇帝时期。。。。。”

  那年,洪州学子卢沆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当他在长安城东风景如画的浐河河畔散步行走时,对面来了一个自骑驴旅游的驴友。这个骑驴人虽说和其他驴友一样悠哉悠哉的任跨下的毛驴迈着碎步,但气质却显得与众不同,脸上丝毫看不出为生活而操心的痕迹。

  卢沆有眼色,当下想到道路避让守则:少让老,民让官,官员让的是宰相,举国上下让皇上。于是就主动的侧过身子恭敬地让骑驴人先走。

  对方看见卢沆懂文明讲礼貌,就勒住毛驴致以问候,当得知卢沆准备参加今年的进士考试时,又索要了卢沆的诗文作品塞到自己的袖子里骑驴而去。

  这个骑驴人就是大光皇帝,他回到宫中看过卢沆的作品后给主考官打了招呼,皇帝亲自推荐,谁敢不给面子,于是卢沆便考中了进士。

  当时的宰相裴休得知圣上为卢沆的事情打招呼后,感到很惊呀,以前从来就没听说过卢沆还有通天的关系。作为一个宰相,搞清楚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他便就找卢沆摸底,待卢沆傻乎乎地回答说俺在浐河边上给今上让过路后,裴宰相哭笑不得,暗叹此子运气之好,千古绝伦。

  “哈哈,果然是千古难遇的好运道!”

  待丁晋讲完,众人已是大笑不止,欢笑的同时,心中也大是羡慕卢学子的际遇,恨不得自己明日便也遇个骑驴之人,来个折节相交,最终真相大白,骑驴人却是皇亲贵胄,在自己惶惶然间,扶携自己金榜题名。;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