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韶华来了博望县,先去巡查粮仓。
新建的六座太平粮仓,现在都是空荡荡的。
“汤五已经领人去买粮了。”姜韶华笑着对陈县令道:“等运了第一批粮食回来,先送到博望县来。”
陈县令精神大振,立刻拱手谢恩:“多谢郡主恩典。”
姜韶华笑道:“博望县地多人少,壮丁大多去了铁矿,难免耽搁农桑耕种,每年都要买粮。这些本郡主都记着呢!你不用为屯粮一事操心,打理好铁矿,便是大功一件了。”
陈县令心里涌起阵阵暖流。
和郡主相处,真得很容易忽略郡主的年龄。郡主不但有心计有手段,更有过人的胸襟和气魄。
“今年臣会将重心放在铁矿上,保证铁矿石的产量多一倍。”陈县令郑重许诺。
还有不能在人前提起的银矿,产量当然也是要翻倍的。郡主的亲卫营在扩充,南阳军也重归郡主麾下,郡主还要忙着为各县城屯粮,一桩桩一件件都少不了银子。
姜韶华微微一笑,看了陈县令一眼:“你做事,本郡主放心。”
陈县令不是那等爱逢迎拍马的臣子,被郡主这般夸赞,只是笑了一笑。心里却打定主意,绝不辜负郡主的信任和厚望。
巡查过粮仓后,姜韶华便去巡查铁矿。
一直寂寂的卢舍人,在进了铁矿后,一改平日的沉默少言,主动进言:“郡主,臣观察了半日,发现铁矿里效率不算高。臣以为,可以将铁矿里的百姓分成数十组,每组十人,分工合作,一日下来计数,哪一组挖的矿石多,便多发一倍工钱。”
“如此一来,不用多花多少银子,就能极大地提高铁矿产量。”
卢琮做过数年郡守,除了家族助力,本人也是有能耐的。这一路琢磨着要给郡主献计进策,一张口就引来了众人的注意力。
陈县令看卢舍人一眼,并不出声。
姜韶华淡淡笑道:“卢舍人这个主意,其实陈县令早在几年前就想到了。也试行过一段时日,不过,这么一来,百姓们为了多拿些工钱,就要拼力挖矿,太过劳力伤身。陈县令爱惜百姓,不愿为之。”
卢琮也没尴尬,反而笑着冲陈县令拱手:“陈县令爱民如子,下官自愧不如。以后,下官得多向陈县令讨教学习才是。”
要不怎么说是官场老油子。换了陈瑾瑜或是马耀宗,现在只怕羞愧得头都抬不起来了。
陈县令笑着应道:“卢舍人客气了。我这个县令,在卢舍人面前,是末学后进。卢舍人这么说,我这张老脸都没地方搁了。”
卢琮笑道:“下官以前的事,现在不提也罢。如今你我同在南阳为官,一同为郡主当差效力。自然有个先来后到。陈县令多多指教。”
几句话的功夫,很自然地凑到了陈县令身边,也离郡主近了许多。一副虚心请教的姿态问起了铁矿里的事宜。
陈瑾瑜:“……”
马耀宗:“……”
这老东西,脸皮厚不说,交际钻营的功夫,也是一等一的。
姜韶华看在眼里,一笑置之。
什么样的臣子都有。有时候,小人比君子更好用。只看用在何处怎么用。她给了卢琮下马威,卢琮是个聪明人,一边摸索她的性情脾气,一边在适应她行事习惯。
既然来了博望县,银矿肯定要去看看。
陈瑾瑜能跟着一同去,卢琮和马耀宗还没这个资格。
姜韶华没有解释,而是给他们两人派了差事:“本郡主还有要事去办,马舍人卢舍人就代本郡主在博望县里巡查春耕。”
两位舍人一同领命应下。
待陈舍人随着郡主离去,卢琮低声道:“郡主最信任的,还是陈舍人。”
马耀宗可不受这个挑唆,瞥一眼卢琮道:“陈舍人是郡主玩伴,和郡主一同长大。我去年才做舍人,你来郡主身边还没两个月。换了我是郡主,也最信任陈舍人。”
卢琮呵呵一笑:“我随口说笑,马舍人别恼。陈舍人俊俏水灵,聪慧伶俐,又是姑娘家,伴在郡主身边,确实最合适。”
马耀宗也呵呵一笑:“卢舍人这话说得很对。对了,我们既领了差事,就得将差事办好。不如现在就走吧!”
年轻人体力好精力旺盛,一刻都闲不住。
卢琮心里腹诽,脸上露出欣然:“好,现在就去田间转转。”
巡查春耕这等事,对卢琮来说,也是驾轻就熟了。做县令的时候,春耕秋收都要去巡查。做了郡守以后,更要做足表面功夫。
不过,和马舍人一同巡查的时候,卢琮惊讶地发现,这个年岁不大的马耀宗,竟然对春耕也十分熟悉。
“马舍人不但熟悉马场牙行,竟然对春耕也熟悉得很,年少英才,令人钦佩。”
马耀宗笑了一笑:“我六岁起就跟着祖父去巡春耕,不过,也就略懂些皮毛,是个花架子。”
话说的谦虚,动手时却半点都不含糊。眼见着一个五旬老妇和稚儿合力扶着木辕犁,马耀宗立刻上前,接过手来,扶着辕犁耕了几个来回,又快又稳、
老妇稚儿连连道谢。
卢琮:“……”
在郡主身边当差,果然不是易事。年少的陈舍人占了身份优势,一马当先。马舍人能干肯干,实力强劲。
他想出头,还得继续努力。
三日后,郡主忙完“要事”回了博望县。
马耀宗和卢琮都很识趣,闭口不问郡主这几日去了何处。
姜韶华稍事修整一日,便再次启程。陈瑾瑜高兴地辞别爹娘,随郡主启程去往比阳。
同样高兴的还有陈浩然,他也在这一日动身去荆州府学。还能和妹妹同行两日路程。
兄妹两个整日斗嘴,其实感情好得很。
两日后分道扬镳,陈瑾瑜心里泛酸,悄悄抹了一回眼泪。
姜韶华笑着安抚:“以后你经常写信给你兄长。”
陈瑾瑜吸了吸鼻子,点点头。
“郡主!”马车外忽地响起秦虎略显亢奋激动的声音:“探路的回来禀报,十里外有一伙山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