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百八十七章 西夏亡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在烽火连天的大元军与夏军对峙的战场上,李察哥的名字几乎成了失败的代名词。

  对此,李仁孝心中未尝没泛起过换将的念头,但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束手无策。

  西夏境内,除了李察哥,竟再无一位能独当一面、统帅大军的将领。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宋末年,赵佶对童贯的复杂情感——既恨其不争,又不得不倚重,甚至不惜封王以安其心。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西夏对于军事统帅培养的长期忽视,一旦支柱崩塌,便陷入无人可用的窘境。

  反观大元帝国,江鸿飞的平衡提拔策略,让帝国内不乏能征善战的将领,哪怕是最高军事统帅,即便没有二十位,也至少有十几位能担当大任。

  然而,即便西夏能寻得李察哥的替代者,也难以改变两国军力悬殊的事实。

  大元帝国与西夏的较量,宛若工业革命后的英法联军对阵仍依赖弓箭、长枪、大刀的清军,技术的鸿沟不可逾越。

  西夏军队,尤其是其引以为傲的骑兵,在面对大元军时,显得如此无力。

  他们沿袭着传统的冲锋战术,却不知灵马对炮火的恐惧,足以让最勇敢的战士也心生怯意。

  灵马一旦受惊,骑兵的攻势便如多米诺骨牌般崩溃,本想冲乱敌阵,却先自乱阵脚。

  大元军则不然,他们充分利用了红衣大炮等灵力武器以及奔雷车的优势,这些威力巨大的先进武器在战场上如同死神的镰刀,轻易便能撕裂西夏军的防线。

  炮火轰鸣之下,西夏战马四散奔逃,军队阵型瞬间瓦解,甚至直接崩溃。

  随后,大元军的奔雷车、重骑兵与轻骑兵默契配合,如潮水般席卷而来,彻底击溃了西夏军。

  而那些曾以勇猛著称的西夏将士,在灵力炮弹与奔雷车的威胁下,心理防线崩溃,纷纷选择逃离战场,保命成了他们唯一的念头。

  值得注意的是,西夏并非完全没有灵力武器,从自行研发到宋军、金军遗留,他们的武器库中不乏此类装备。

  但西夏的这些灵力武器,大多质量低劣,要么无法发射,要么便是炸膛伤人,对大元军的威胁微乎其微。

  更为关键的是,西夏将士长期习惯于使用冷兵器,对灵力武器抱有深深的抵触情绪,真正能够熟练操作这些武器的将士少之又少。

  以震武城之战为例,西夏的炮兵在战斗中虽然炮火不断,但炮弹却无一命中目标,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遭到了大元军骑兵的毁灭性打击。

  夏军的炮兵选拔标准之低,令人咋舌。

  他们只看重能否打响灵力武器,却忽视了炮击的准确性和效果。

  这种短视的行为,既源于西夏缺乏掌握灵力武器技术的人才,也反映了西夏将士对新技术的不信任与排斥。

  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宁愿依赖熟悉的弓马,也不愿冒险尝试那些看似强大实则不可靠的灵力武器。

  事实上,先进的灵力武器背后,是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支持。

  而西夏,一个地处边陲、国力衰微的国家,又怎能奢望拥有这样的实力?

  在这场技术与意志的较量中,西夏的失败似乎早已注定。

  其实,早前李仁孝与其朝臣尚存一丝傲骨,暗自思量:昔日大元帝国对我西夏轻慢以待,未来或将是西夏让大元难以企及。

  然而,当战火真正燃起,他们方才领悟,即便是昔日强盛的金国,也在大元的铁蹄下未能撑过两载春秋,这背后的真相竟然是,大元帝国根本就不怕曾经跟赵宋王朝打了上百年的西夏,只是他们从前有更要紧的事,才未曾全力以赴,否则西夏或早已灰飞烟灭。

  面对无法逆转的战局,李仁孝君臣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怜悯之上,尤其是那位大元帝国的皇帝江鸿飞。

  但九次遣使,皆如泥牛入海,无半点回音,这无疑是江鸿飞决心吞并西夏的明确信号。

  战场上,大元军的攻势如潮,不仅从横山四面夹击,更有朱武、折可求等将领,借由草原防御之便,转而成为攻夏的利刃。他们以王德、折彦质为前驱,一战即克银州,王德更是力挫西夏副元帅李海干布,威震四方。

  随后,大元军策略灵活,朱武、折可求分兵两路,一取沙洲,一占黑水城,西夏疆土日益萎缩。

  折彦质更是在贺兰山再次击败李海干布,朱武则率军直抵浑垂山,彻底阻断了西夏的最后退路。

  与此同时,折家军在折可求的带领下,接连攻克甘、沙、肃等战略要地,西夏危在旦夕。

  面对大元军的步步紧逼,李仁孝年少登基,年仅十七,面临如此绝境,心中满是恐惧与无奈。

  朝中众说纷纭,有主张逃亡灵州以图后计的,有建议坚壁清野、死战到底的,亦有劝谏再派使者求和的。

  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李仁孝深感力不从心,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然而,噩耗接踵而至,夏州统军萧合达的投降如同晴天霹雳。

  吴玠率军迅速占领应理、夏州,并直逼灵州。

  李察哥虽率援军奋力抵抗,终难逃败局,自身亦被俘虏。

  大元军势如破竹,积石州、西宁等地相继沦陷,西夏国土仅余都城中兴府孤悬一线。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李仁孝深知抵抗已是无望,遂决定开城投降。

  标志着西夏这个曾辉煌一时的王朝正式走向终结。

  随着西夏的覆灭,那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在中断百年之后,终于得以重新畅通无阻。

  江鸿飞在接到捷报的那一刻,心中涌动着无尽的豪情与深谋远虑。

  与王伦、吴用、孙静等商议过后,江鸿飞将西夏一分为二,分别命名为宁夏与甘肃,其中甘州即为历史上的张掖,肃州则对应着酒泉。

  在成功夺取西夏都城中兴府之后,江鸿飞迅速布局,展现了他的军事智慧与政治手腕。

  他派遣大将刘锜领兵十万驻守甘州,构筑起坚固的防线,以抵御来自吐蕃、回鹘及西域一带的威胁。

  同时,他又命吴璘领兵十万驻扎贺兰,与刘锜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守护这片新归的土地。

  王彦则在灵州统率十万大军,而吴玠则率二十万精锐镇守兴州兴庆府,各部将士皆需迅速行动,彻底平定两地的残余抵抗力量。

  在军事行动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江鸿飞亦不忘治理之根本。

  他任命陈遘为兴庆知府兼西北宣抚使,赋予其全权负责宁夏、甘肃两地的治理重任。

  詹度与唐重则分别担任张掖知府兼西北制置使与酒泉知府兼西北安抚使,成为陈遘的左膀右臂,共同推进两地的治理与发展。

  此外,大元朝廷还广开才路,选拔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吏,以及那些愿意归顺大元、具备治理才能的西夏汉人官吏与汉人精英,共同参与到新收复地区的治理中来。

  西夏,这片土地自秦汉以来便与汉地紧密相连,其历史之深厚、文化之交融,远非辽、金乃至高丽所能比拟。

  汉朝时期,当时的大汉朝廷曾大规模移民洛阳以东的河南、山东等地的贫民至此,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

  而安史之乱期间,朔方郡与河西走廊更是成为了大唐王朝坚实的后盾,唐肃宗在此即位,更是证明了其作为汉人地区的重要地位。

  可以说,西夏之地,从未沦为胡人的沦陷区,其文化与血脉中始终流淌着汉人的骄傲与坚韧。

  党项人的迁入,虽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挑战,但他们的力量终究有限。

  李继迁率部从陕北夏州迁移至此,至李元昊称帝,也不过短短三十余年。

  在这期间,党项人并未能彻底改变这片土地上的汉人主体地位。

  赵匡曾试图迁走党项人,但成效甚微;而李继迁反宋时,其部落力量更是显得微不足道。

  即便是在党项人建立西夏之后,其人口数量也始终未能占据绝对优势。

  而汉人的智慧与勤劳则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李乾顺的登基,为西夏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气。他深感西夏之落后,决心通过推广汉文化来改变这一现状。他借鉴御史中丞薛元礼的建议,大力提倡儒学,并在原有“蕃学”的基础上增设“国学”,以培养汉学人才。他更是亲自挑选皇亲贵族子弟进入“养贤务”学习汉学,以期通过教育来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程度。在他的推动下,西夏的汉化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党项人开始接受并认同汉文化。

  李仁孝继位后,更是将西夏的汉化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立聪慧知书、爱行汉礼的罔氏为皇后,并在她的辅助下在儒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普及汉文化教育;在皇宫内建立小学供宗室子孙学习;更是模仿中原制度设立太学并亲自释典礼以示重视。

  在他的努力下,西夏的孔庙建得宏伟高大如皇宫一般;汉学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像斡道冲、王仁忠这样的卓越学者以及编纂《夏国谱》的罗世昌等文化精英。

  经过李乾顺与李仁孝两代君主的不懈努力,使得西夏的汉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几乎可与大元帝国治理多年的燕云相媲美。

  西夏更孕育出众多深谙汉文化的才俊,半数以上竟为汉人精英。

  以此为基,大元帝国治理宁夏、甘肃,远较东北、日本、高丽为易。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要感谢李乾顺、李仁孝父子。

  再鉴于李仁孝此人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这个时代都没有做过大恶,又是主动开城投降的,让大元帝国顺利的得到了西夏这一百年的积累。

  江鸿飞下旨,对西夏的皇室和宗室客气点。

  当然,李乾顺、李仁孝做得再好,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统治,江鸿飞始终都没有忘记,他们是自己的敌人。

  对待敌人,江鸿飞的心中自有一番计较。

  他深知,历史的洪流中,英雄与枭雄往往只在一念之差,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驾驭这股力量,使之为我所用。

  因此,他并未因李仁孝的投降与西夏的汉化成就而松懈警惕,反而在心中默默布下了一盘更为深远的大棋。

  他命人重修西夏皇宫,保留其原有的西夏风韵,又巧妙融入大元帝国的文化,将之变成一个景区,使之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象征。

  此举不仅彰显了大元帝国对西夏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更在无形中向天下昭示:大元帝国之志,非但在于征服,更在于融合与共生。

  同时,江鸿飞广开才路,不拘一格。他深知西夏之地,人才济济,尤其是那些深谙汉文化的汉人精英,更是不可多得的治国之才。

  于是,他颁布了一系列招贤纳士的政令,不仅重用原西夏的汉人官员,还鼓励他们参与到大元帝国的各项建设中来,以他们的智慧与经验,推动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然而,江鸿飞亦非全然信任。

  他暗中设立监察机构,对西夏旧臣及新入仕者进行严密监视,以防其心怀异志,图谋不轨。

  他深知,权力与信任,往往如同双刃剑,需得小心驾驭,方能确保江山稳固,社稷安宁。

  在此基础上,江鸿飞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他鼓励党项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对他们进一步汉化。

  当然,江鸿飞也没有像蒙古灭西夏那样,毁了西夏的文化和传承。

  相反,江鸿飞还让李清照率领一大批大元帝国的文人前往西夏,将西夏的文化和传承保护起来,编入《洪武大典》,使其彻底融入大元帝国。

  换而言之,西夏虽然灭亡了,但西夏的历史还在。

  不只西夏,江鸿飞灭的每一个国家,江鸿飞都将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传承给保存了下来。

  老实说,这多少有点不利于大元帝国的统治。

  但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江鸿飞不想开历史倒车。

  所以,江鸿飞义无反顾地选择保护人类的所有文明。

  这也是江鸿飞后来在历史上为什么口碑那么好的原因之一……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