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百八十七章 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火车上,一股子难闻的味道弥漫着。临近过年,再加上本身通的火车趟数就少,所以硬座车箱里满满都是人。座位上坐满了,还有在边上靠着的,在座位下面铺张报纸躺着的,车厢的连接处也满是人,就连厕所门口也随时有人排队。

  外面是黑天,车厢里的灯光还算明亮。李安国、陈兴邦坐在中间,李俊峰、李俊山坐在外面,最里面是两个陌生年轻人,他们对李安国这四个人也挺警惕的,一路上话很少。

  深夜,李安国和陈兴邦趴在桌子上睡着,火车硬座车厢的六人座桌子比四人座略长,但却也只够到中间位置,外座的李俊山和李俊峰没办法趴,李俊峰靠在里面陈兴邦的后背上,李俊山则双手扯着大衣里子盖在自己身上,仰头睡着。

  然后他就感觉自己身上有异动,眼睛微睁的时候,看到有个个子不高的中年人正靠在自己身边椅子梆上假装休息,其实手已经往自己怀里伸了。

  李俊山没解气,站起来踹了李俊峰一脚,把人叫醒的时候又转身过去,按着那个中年人狠狠的捶了起来。

  打了几拳后,他感觉有人拽自己,不过随即拽自己的劲道就没了,李俊山没在意,又捶了对方几下,朝他吐了口唾沫,这才解气的站了起来。

  扭头才发现,李俊峰和陈兴邦正拽着另外一个人在那里打着,李安国也站了过来,过道那里还有个人手里攥着短刀,李安国手里拿着大工用的大铲,两个人谁也没动手,对峙着。

  “俺们认栽!”拿短刀的那个人看着这几个人发狠,喊了一声:“走!”

  说完收起短刀就往车厢连接处跑去。

  他的几个同伙也摆脱了李俊峰他们的纠缠,鼻青脸肿的离开。

  这一番打斗惊醒了不少人,有些人开始惊呼自己丢钱了,有人的衣服被割破,还有些人庆幸自己躲过一劫。

  李安国他们走的时候钱是藏好的,加上四个壮劳力在一起,并不担心被偷。不过眼下看来,恐怕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乘务员过来转了一圈,询问了情况,在知道李俊山他们和小偷打斗了一番之后,还专门过来问了问情况。对于被偷的那些乘客,他只能说要把情况报给乘警和列车长,至于能不能追回财务,乘务员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毕竟这个时候火车上的人太多,一路要下的站也太多,又没有监控什么的,想找人太难。

  “咱们几个晚上轮流睡觉。就这几个晚上,坚持一下。”李安国想了想说,“白天会好一些,晚上两个人睡上半夜两个人睡下半夜,有啥事一下子就把人叫醒。”

  轮值会好的多。

  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一天过去了,相安无事。因为有过一次夜偷事件,大家都很小心,晚上也没小偷来。

  快到中间大站的时候,大家警惕性下降的时候,再次出事。

  一帮人吵吵嚷嚷的堵住了两边车厢,关上了门,两个人把上前质问的乘务员给控制住了。

  为首的手里拿着匕首,七八个人开始逐个人搜身。

  “快点快点,快到站了!赶紧的!”

  这有点嚣张啊!

  李俊山他们的位置在三分之一处,马上就快搜到他们这里了,两个小辈看着李安国,等他拿主意。

  “不给!大铲、瓦刀拿出来!”李安国低声说,“马上到长安站,到站外面就有乘警,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只要他们不敢一下子上来,咱们就有得等!拖他们到大站,我就不信他们还敢拖到停车?”

  这话就给了李俊山他们主心骨,几个人从黑包里掏出了大铲、瓦刀等工具,持着工具往里靠。那两个陌生小伙子看这架势有点呆,没想到这四个还挺猛!

  “你俩要不是他们一伙的,就钻底下去!”李安国给那两个小伙子说,“不然呆会儿伤着你们,那可对不住!”

  两个小伙子立刻缩着身子到椅子下面去了,李安国他们四个就缩在了座位靠车厢壁的地方,两个对外两个对着相反的车座。

  那帮人立刻就发现了他们,四五个人围了过来。

  李俊山看了一眼,庆幸的是这些人手里没枪。

  “朋友,几个意思?”为首的拿着砍刀比划着,“是想和咱几个碰碰?”

  那些挨个正在搜索逼近乘客把钱掏出来的家伙都围了过来。

  就在围观的人以为即将进行一场大战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这事李俊山能记一辈子,能给自己的儿孙讲几十年。

  那两个钻椅子底下的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到了外围,和其他几个乘客一起把这几个抢钱的人给摁倒了。

  原来,是便衣。

  后面就没啥大事了。便衣押人走之前还感谢了李安国他们,说感谢他们把这些家伙给聚拢了起来。

  火车站广场,这里人流量很大,温度比北疆要高很多,基本上在零度左右。

  “走吧,去吃个中午饭,然后搭车回家。这几个月净吃北疆饭了,我都有点想这家里的饭了。”陈兴邦对此并没啥大想法,地方不同,感觉自然不一样。下火车之前他就有心理准备了。

  “嘿,那是,味道不一样么。”李俊峰一听吃的,感觉就不是那么冷了,“吃啥?”

  “烩面,还能吃啥?”陈兴邦笑着说。

  “中。”

  “中!”

  李安国没说话,今天就能回家,虽然怀里揣着厚厚的钞票,但踏入到这个地界,他的心情顿时就有点不太美好起来。

  北疆挺好,因为他尽管只呆了几个月,但能看出来,大哥小弟呆的村子里,没有什么重男轻女,有人家生俩丫头是很正常的,还有人家生三个丫头的。

  小龙的对象家里就一个丫头,那也过来了。

  李安国有两个女儿,在这村子里,传统观念很重,如果不生个儿子出来,他这一枝子就断了。

  不至于以后被吃绝户,但断了,那总感觉是个遗憾。

  村子里上面有女儿的,基本上都是会去生儿子,哪怕超生。

  李安国要再生的话就超生了。

  村里超生的不少,要交罚款,所以他这趟去北疆一是躲清静,二来也是去挣罚款钱的。

  陈兴邦和他类似,现在就一个女儿,打算再生一个。

  李俊峰虽然年轻,却是好运气,生了两个儿子,所以才会乐呵呵的。

  中午在城里吃了面,然后去汽车站买了票,坐着回家。

  地区的车到县里,半路他们四个人下车,然后往村里走——这公路距离李家所在有村子还有四华里,就是两公里,不算远。

  “这走路还是好。”老家这边通往路虽然不是柏油路,但基本上都是沙石路,而且人多走的多,现在也没积雪,走起来方便。时不时的还能碰到熟悉的人。

  这样比起来比北疆强。

  所以李俊峰才有这感慨。

  “各有各的好。”李俊山感觉不一样,北疆的雪地看着也舒服。想想呆会儿回到家里,那潮硬的被子,他就感觉不舒服。

  还是老马号的火炉子火墙舒服啊!

  可惜短时间内是别想了。

  碰到的熟人越来越多,还有孩子,一路打着招呼就回到了村里。

  知道他们是从北疆回来的,不少人站在院门口看热闹,问一两句。

  回来之前,四个人都换了新衣服。里面是新棉衣,供销社买的劳保衣服,外面是扯的布,梁月棉和陆大嫂赶制的。

  脚上是棉胶鞋,现在穿着竟然还略有点热。

  “不是说李家老二带着人去北疆吃沙子的地方干活去了吗?咋看着还怪趁钱哩!”有人发出了疑问。

  “谁知道是不是装的?”有人有着固有的印象,“那西北苦寒之地,发配劳改犯的地方,能是啥好地方?”

  “那可说不准。”有人理性分析,“前面李家老爷子回来,那花的钱可不是假的,这半年花的钱有好几百了吧?有人都给算着。听说李家老大先前寄钱过来也是几十上百的寄,那钱能做假?”

  不说话了。

  看着这四个人“招摇过市”,颇有些羡慕。

  最先赶过来的家人是李安国的两个女儿,大的八岁,小的五岁,两个都穿着补丁衣服,扎着小辫,脸上冻的有红血丝,但看到父亲回来,很兴奋的一边一个抱着李安国的胳膊,还要帮着他提包。

  李安国没让提,那包可重,里面有给老爷子带的东西。

  李安国、李俊峰、李俊山在一个村,陈兴邦所在的村子还要远个不到一百米。

  李青侠已经知道二儿子和女婿回来了。他作为老爷子自然是不能出来迎的,便在院门口等着,有点坐立不安的感觉。

  这倒是。

  李青侠别的没啥心得,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农村的糟老头子,也没啥好炫耀的,唯一比较欣慰的是自己的几个孩子都比较孝顺。

  他急于想见到李安国,更多的还是想听听李安国他们是在北疆过的冬天是怎么样的。

  李建国打电报过来,不止一次提起想让他们二老去北疆生活,过冬。以前他是不想的,但去年夏天呆了几个月,李青侠觉得那边还真不错。

  这边虽然老朋友多,但冬天真不好过,阴冷阴冷的,不时的咳嗽,感觉肺都能咳出来。

  没让李青侠期待太久,李安国带着东西来到了老两口住的院子。

  “这是大哥让我捎给你的钱,这是小龙带给你们的蜂蜜和酒。”东西一起提过来,李安国笑着说,“大哥说让你们还是搬北疆去吧,这边可冷。”

  “那边能热?”杜春芳不解,“那边下雪吧?比这边冷吧?”

  “有炉子有火墙啊!”李安国解释着,“大哥家拉了一卡车煤,两边一倒,天天烧炉子,那屋子里热的只能穿单衣……”

  “一卡车煤?那得多少钱哟……”杜春芳心疼的说。这边烧不起煤,只能用和着黄土的蜂窝煤,一块也好几分钱哩。

  “那边煤便宜,一吨煤就二三十块钱,一吨啊!两千斤!不想烧煤,你们应该知道,荒地里到处都是柴火……”

  “这趟赚钱了么?”李青侠问道。

  “赚了。”李安国最得意的就是这个,还没来得及给媳妇说呢。

  “赚了就行。”李青侠看着李安国的新衣服,明白了,“不少吧。”

  “那是!”李安国感叹,“小龙本事大着哩,带着俺四个没少折腾,这小半年,赚了……好几百!”

  他没敢说自己拿到手差不多上千了。

  他详细的问了北疆冬天的生活,等李安国回去后,李青侠在院子里坐不住了。

  “唉。”李青侠心想,当时没那破事,不回来就好了。

  陈兴邦回到家的时候,妻子李霞已经听到了消息,一直在院门口往外看着,看到他提着包的时候,女儿红琴也跑了过来,迎接着父亲。

  红琴五岁,还没上学,但已经知道和爸爸亲了,最近陈兴邦走了几个月,她很想父亲。

  看着红琴穿的补丁衣服,看着破败的院子,陈兴邦有了搬离这里的冲动——自己在北疆跟着小舅子不到半年就赚了足够盖新房子的钱,现在回到这里,如果没有新的进项,这钱不到一年就会全花出去。

  路上吃过了,但家里的饭还是不一样的。李霞端来的是苞谷面发糕,炒的白菜——上面飘着几点油星,一大碗面糊糊,里面有红薯块块。桌上还有一盘黑呼呼的红薯干——这就是娘俩平时的主食。

  “来,红琴,爸给你买好吃的了。”陈兴邦打开包,把带回来的芝麻饼、鸡蛋糕拿出来放桌上,打开让女儿吃。

  “吃一块就行了。”李霞急忙说,“中午吃了饭的,留下慢慢吃。”

  “没事,这趟挣了钱的,后面有的吃。”想想自己在北疆马号里天天吃好吃的,几乎没怎么吃过粗娘,自己的媳妇孩子吃着这难咽的黑红薯干,陈兴邦有种想给自己一拳的冲动。

  “赚钱也不能乱花啊。”李霞是节俭的性子,“快过年了,那过得不得给爹妈买些东西,那不得花钱?还得给你弟妹扯衣服吧?你不得花钱?”

  李霞说的爹妈是陈兴邦的爹妈,是她的公公婆婆。

  女儿也快要上学了,也得准备钱,哪里都是要花钱的。

  “没事,这趟赚的不少。”陈兴邦再次强调,他没有说多少,担心红琴听了说出来,那就不好了。

  这里和北疆不一样,得红眼病的人是有的,使坏心的人也是有的,想坏事的人也是有的。

  得防着点儿!

  “对了,红琴,还给你买了个洋娃娃!这是专门去百货大楼给你买哩,看看漂亮不漂亮!”

  “真漂亮!”红琴从来没奢望过自己有这么漂亮的洋娃娃,一下子抱着这玩具就不撒手了。

  小孩子就是好哄啊。

  “还有你的哩。”陈兴邦看着妻子,“小龙在乌城买了玉器,给你的一件,你看看……”

  “还有我哩?”李霞印象里的小弟还只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有些娇气,还有些倔强,不怎么说话。

  陈兴邦便给李霞说起了李龙的事情。

  李俊峰在家里,也在给媳妇孩子说着北疆的事情,虽然自己是主角,但小龙叔依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这一时间,村子里倒是传开了李家小儿子的故事。

  这是李龙没想到的。

  传说度1.(本章完)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