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四百三十三章 工业建设与新的发明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最新网址:bixiashenghua晌午过后,马车顺着官道,远远地看到了武安县城。

  此刻县城外早有人在等候。

  除了河北路转运使韦焕之,提举常平司田佑、提举刑狱司王鼎、提举御史司韩昉等人以外。

  还有磁州知州阎中孚,武安知县张昭文,以及其余州府、县衙佐官。

  数十名穿各色袍服的大小官员站在那里,远远地见到队伍徐徐而来,呼呼啦啦走到路边,纷纷排好队伍,在那里候着。

  赵骏撩开车窗帘看了一眼。

  虽说他提倡“四不两直”,也既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

  如庆历新政之后,路御史司每月都会派御史前往各地明察暗访。

  还有中央也会不定时派巡回御史四处走动,纠察地方风纪,双管齐下,以此达到监督全国官员的目的。

  政制院就是让御史们用这种方式来做突击调查。

  但问题是赵骏并非地方巡察御史,也不是中央派出去的巡回御史。

  他一个堂堂国家政府首脑,仅次于赵祯这个国家元首的存在,一言一行世人关注,身份地位注定了他不可能以“四不两直”走动。

  所以基本上每到一地,地方县令可能不知道,可路转运使这些高级大员,势必就会一直了解他的动向,时刻准备迎接。

  很快车队到了近前,韦焕之等人忙不迭上来行礼道:“下官参见知院。”

  “嗯,免礼吧。”

  赵骏从马车上下来,看到这么多人不由得皱起眉头道:“怎么来了这么多人,不是说了一切从简,衙门不用上值吗?”

  众人心中一紧。

  韦焕之忙道:“请知院恕罪,下官是让大家别来打扰知院,但不少人想来瞻仰知院风采,因而.”

  “这样啊。”

  赵骏没有动怒,只是点点头道:“既然看过了,那就只留下各主官即刻,其余人都赶紧回衙署主持工作吧。”

  “是是是。”

  韦焕之连连应下。

  随后除了韦焕之、田佑、阎中孚、张昭文等地方主官以外,其余人都准备要走。

  赵骏又想起了什么,问道:“蔡质和韩公彦在不在?”

  这二人一个是当初武安钢铁厂成立时的坑冶铸铁监知监,另外一个是武安县令,对钢铁冶炼非常了解。

  只是武安钢铁厂是在庆历三年成立,如今已经是第六個年头,两人应该早就已经离岗。

  不过赵骏倒是知道蔡质的下落。

  朝廷前些年大量成立国营企业,将那些必需品和重要战略物资纳入其中。

  包括国营粮油盐公司,国营钢铁煤炭公司等等。

  公司这个词土生土长,最早出自孔子的《大同》《列词传》。

  庄子也说:“积弊而为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是谓‘公司’。

  意思跟后世一样,聚集大家的财力一起创建一个运转机构。

  但董事长却是个舶来品,由西方董事会产生。

  所以目前公司的董事会在大宋本土叫“司理会”,董事长自然也变成了理会长,民间私企也仿照官府称知司。

  武安钢铁集团成立之后,原来的管事者蔡质就变成了武安钢铁公司知司,目前是从五品,直属于中央政制院,间属于河北路。

  至于韩公彦这位韩琦的侄子,同时也是贾昌朝的堂侄女婿去了哪里,赵骏倒是未关注。

  不过他记得这二人能力很不错,因此到了武安肯定要问一问。

  “回知院,韩公彦四年前因政绩调为深州通判,去年又升为冀州知州,但还未赴任,他父亲就病逝了,现在挂冠回家服丧守孝。”

  韦焕之说道:“至于蔡质,他说现在正在搞什么研发,没时间过来迎接知院,若是知院想看的话可以去找他。”

  “哈哈哈哈哈。”

  赵骏大笑道:“蔡质是个技术型官员,祖上三代冶铁,是很有能力的,他说在搞什么研发,真是让我好奇,我倒要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说着双手背在身后,迈步向前方走去。

  “是是是,这家伙虽然有傲气,但干起活来确实是厉害,常常亲自下去与工人们一起做事,很有冲劲,没有辜负朝廷的栽培。”

  韦焕之也笑着跟在赵骏身后应和着。

  赵骏抬起头,前方已经是武安城池,如今的武安早就已经不是当初破旧小县城的模样,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原本狭小的老城区已经看不见,外面全是像汴梁那种五六七层的筒子楼,人来人往,繁茂兴盛。

  虽然跟后世很多比较落后的贫困县城差不多,可要知道现在是宋朝时期。

  能有这样的发展已经非常不错。

  可以预见在唐山钢铁产量第一的迁安市还没有开发起来之前,武安作为后世河北钢铁产量第二大县,估计要领跑河北路很久很久。

  “不错,武安发展得很好啊。”

  赵骏见到这一幕,满意地点点头道:“我过黄河之后,一路走来,其余县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唯有武安让我很高兴。”

  说着他又看向韦焕之道:“韦司帅任职河北路转运使已经第三年了吧。”

  “是啊。”

  韦焕之点点头道:“自从下官接替吕侍郎开始,又有幸跟着范相公打过燕云,如今确实已经是第三年,现在却很快就要卸任了。”

  “吕侍郎?吕公弼?”

  赵骏调笑道:“人家命好,有宰相父亲,37岁就能当转运使,40岁就能做一部侍郎。”

  “我在报纸上看过知院的文章,里面说打铁还是要自身硬,吕侍郎除了家世优渥以外,才学皆为上品,能力也确实当得起。”

  韦焕之可不敢像赵骏这么开玩笑,稍微打了个圆场:“若非如此,只是庸才的话,又如何能步步高升呢?”

  他心道。

  早听说知院心眼小,看来是真的。

  当年吕相得罪过知院。

  据闻二人在政制院当中经常意见不一,互相争吵。

  现在吕相走了。

  知院还偶尔拿吕相开涮。

  心眼确实小啊。

  只是韦焕之不知道的是,赵骏也不过随口吐槽了一句。

  吕老头这厮人是走了,但吕家却屹立不倒,早就给除了大儿子以外的子孙铺好了路。

  后世三代烟草人,如今吕家三代宰相。

  妥妥的政治家族。

  这么搞下去朝廷不还是一群世家子弟?

  要不是吕公弼和吕公著两兄弟确实有能力,再加上吕夷简临终的话,赵骏早给他们撸了。

  当然。

  也基本就是这样了。

  反正赵骏的原则是,世家子弟有能力有才学,你可以通过家族关系上位。

  这也算是为国家吸收人才。

  若是没有能力没有才学,背景通天也没有用。

  像吕夷简其他儿子,包括长子能力不行,照样也只能给个荣誉性的散官打发了,想登高位就不可能。

  这是赵骏的处事哲学。

  虽然人都是自私的,万一他儿子赵昙能力不怎么样,他会不会考虑以权谋私。

  但这是原则问题,赵骏已经打定主意,如果他儿子以后能力确实不咋地,那也基本上就给个荣誉闲职算了。

  宁愿家族沦为普通家族,也不想以后一个庸才进政制院祸害国家。

  哪怕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反正赵祯也给了他爵位和封地,靠高额的爵位工资与封地收入同样很舒服。

  只不过以赵骏的历史地位和政治地位,大概率子孙后人可能成为教员后人待遇,那即便无权,总归是有国家养着也挺好。

  至少将来大宋完成东方一极战略,实力国力必然远超后世巅峰时期的霉帝和毛熊老大哥,每年发点工资补贴之类的养几个闲人还是轻而易举。

  因而对未来赵骏看得还是很开,子孙后人有才学最好,没有才学也无所谓,自己在自己这一代做好该做的事情足矣。

  他说道:“好了,只是感叹一下吕家人才辈出而已,没别的意思,也不用放在心上,带我看看武安吧。”

  “是。”

  天才一住言情小说s23us韦焕之忙不迭点头。

  一行人簇拥着赵骏来到武安城外。

  由于武安作为目前大宋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来往商人非常多。

  担心进城导致交通堵塞,赵骏就在城外四处看了看。

  古代县城都不大,一般也就两三平方公里,如今武安往外扩展了至少五六平方公里,看着还是挺不错。

  赵骏在外围打了个转,肯定了如今武安的发展,又指出了一些城市目前面临的问题。

  比如工业造成的污染问题,城市的规划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等。

  严格来说赵骏也不是这方面的人才。

  但后世耳濡目染,不管在见识还是理念上都比古人强得太多。

  并且武安这样的新兴工业城市属于大宋前列,古人没有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经验,基本上是遇到问题才会解决问题。

  而赵骏不仅有后世见识,同时还有汴梁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总结,自然也就能帮他们做点前瞻意见。

  如此一来,武安也能避免很多后世县城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那些雷区和阻碍。

  同时把这些经验积累,从而帮助全国其它城市也做好城市化发展。

  一行人看完了武安建设,随即前往城东北的钢铁厂。

  钢铁厂距离城池有数里地,此刻的武安钢铁厂与当初刚成立的时候已经是天壤之别。

  众人抵达钢铁厂附近,离得老远远眺,就看到连绵厂房林立,外面用围墙圈起来,听说有不少小偷半夜进厂偷钢材。

  里面各种蒸气直冒,也有燃烧不均匀参杂了煤灰的气体喷薄而出。

  地面到处都是煤灰,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煤味。

  抬起头看向天空,那天空的云朵都仿佛衍生出了一抹灰色的阴霾。

  赵骏略微皱了皱眉,但却没说什么。

  重工业就是这样。

  污染环境。

  可很多事情也没有办法。

  英国最先开始搞工业革命,伦敦变成了雾都。

  霉帝铁锈带工业同样让五大湖污染严重。

  包括我国后世东北地区也一样如此。

  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必须要迈过的坎。

  不能说为了青山绿水就不发展工业,只想着呼吸新鲜空气就放弃了科学进步。

  这与“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有什么区别?

  所以即便有所牺牲,也在所难免。

  “知院,他们来了。”

  韦焕之指了指前面。

  远处钢铁厂东门就是洺水,后世叫南洺河。

  当初赵骏要求修一条运河,就是连通此水,然后往东南连通邯郸、成安,最后与永济渠相连。

  这样武安的钢材就能通过运河大量运输,比陆路成本要划算得多。

  此刻洺水河上船来船往,运河载重量最高也就2000吨,如京杭大运河就是这个级别。

  洺水流量不算大,因此载重就1000多吨,也就意味着只能航行载重1000吨左右的船只,跟后世比起来差得远。

  但在如今已经非常不错了,很多都是载数百吨钢材,通过运河运到各地,钢铁销量遥遥领先。

  他们的位置则是在南面。

  南面连通武安城,有一条宽阔的道路,官道上亦是车队很多,都是把零散的钢材运到城里加工。

  远处道路尽头,一行人急急忙忙出来,快步走到赵骏面前拱手道:“下官见过知院。”

  为首的大概四十多岁,双手非常粗糙,有些局促地站在那里,露出讨好的笑容。

  韦焕之介绍道:“这是现在的厂长刘大贵,是工人出身,但脑子灵活,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是蔡知司上报提拔。说起来还是政制院下令,让他特进恩补,成为了如今的厂长。”

  “哦,我想起来了,这事是我特批的。”

  赵骏笑道:“懂技术好啊,朝廷就需要这样懂技术的人才,咱们现在才刚起步,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摸索,自己学习。那些外行的人过来指挥内行,那不是瞎搞吗?以后啊,像这些重要岗位,还是技术人才担任为好。”

  “是是是。”

  韦焕之连连点头。

  他们对钢铁厂也不懂,反正朝廷怎么批怎么来呗。

  刘大贵挠挠头,憨笑道:“回知院,其实俺也不懂什么技术,就是自己摸索着来,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做,结果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哈哈哈哈哈哈。”

  赵骏大笑道:“现在这东西都是草创期,谁也不懂,那摸索出了技术,自然就是创新,不用谦虚。”

  说着他又道:“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如果下面有工人也搞出了好技术,不许打压,要实事求是,你培养出了好工人,你也有功,可不能妒贤嫉能。”

  刘大贵急了,忙道:“怎么能呢,俺老刘在工人们面前是出了名的有信义,大家这才服俺,要是嫉妒别人,别人害不得戳俺脊梁骨啊,知院可不能坏俺名声。”

  “知院不是这个意思。”

  韦焕之说道:“知院是让你不要吝啬技术,多培养人才骨干。”

  “不错,你培养出了人才就有功,搞出了新技术也有功,朝廷会大大奖赏你。”

  赵骏也找补了一句。

  他其实主要是见了蛮多官场上勾心斗角,为了利益损人肥已的事情才提个醒。

  万一刘大贵自己搞技术当了厂长,掌握了权力忘记初心,怕别人也搞技术抢了他的位置打压怎么办?

  所以提前防微杜渐一下。

  现在倒是看出来性格很好,自己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同时意味着他没有批错特进的条子,为朝廷选了个人才。

  毕竟眼下跟后世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差不多。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各种发明和技术频出,难道真是因为英国基础教育搞得好,数理化普及率大?

  其实并不是。

  贝塞麦炼钢法的创始人亨利·贝塞麦没读过一天书,靠着自己摸索搞出了这套技术。

  瓦特没怎么上过学,基础知识是母亲在家里教给他。

  爱迪生被老师评价为低能儿,只上了几个月的小学就被赶出学校,之后全靠自己自学。

  不是说搞发明就不需要读书,而是很多技术并不是先有理论才有实践,而是先有实践,人们才把为什么会这样的理论搞出来。

  就如同法利德别尔格在发现糖精的时候,只知道自己吃饭前没洗手,可今天的饭菜却特别甜,确定老婆今天做饭没放糖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好像发明了不得了的东西一样。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能让人搞明白这件事情为什么会是如此。

  但很多发明和创造在那之前,根本就没有理论。甚至连基本的计算都没有,纯粹就是科学家不小心偶然创造,或者一线工人发挥脑筋摸索出来。

  所以在这个工业草创的年代,多培养一线熟练的一线工人非常有用,说不准这些工人就有开窍的,搞个不得了的发明出来呢?

  “好了,带我们去参观一下吧。”

  韦焕之见刘大贵还想说点什么,就打断道:“知院也想看看你们的成果。”

  “是。”

  刘大贵应下。

  随后就带着众人进入了钢铁厂。

  钢铁厂非常繁盛,各转炉正在不断运转,时不时能看到铁水火花迸溅。

  诸多没有见过这些的官员即便离得很远,也是惊呼连连。

  赵骏看得非常满意,频频夸赞,可谓赞不绝口。

  在刘大贵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冶铁车间、炼钢车间、淬火车间、轧钢车间等等。

  到下午时分,他们到了钢铁厂西北角的一处大厂房外,这里棚子中堆放了不少钢铁材料,刘大贵说是一些废材。

  本来这些废材可能要拿去重新回炉,但蔡质却说可以废物利用,拿来进行小规模炼制,打造一些发明。

  就看到厂房里蔡质与几个工人正敲敲打打什么,那是一台大概一人高,一米宽的机器,上面有各种管道连接,后面还有个小型锅炉。

  虽然不知道这机器有什么用,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它以蒸汽为动力。

  (本章完)

  最新网址:bixiashenghua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