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羡之等人上表奏请合情合理 可是,徐羡之等人偏偏上表奏请迎立三皇子刘义隆,这样的奏请而且在法理上是最合理的。
徐羡之等人包藏的祸心萧太后的内心自然也是十分清楚的,但是,萧太后也是无可奈何。
屌丝皇子:刘义隆 刘义隆在朝廷可算是一个孤儿,一个典型的屌丝皇子,一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主。
刘义隆两岁时,母亲胡道安获罪被处死,母家在大宋朝廷乃至大宋国属于三无产品,无权、无势、无钱。
刘义隆三岁时,被三叔刘道规收养。可是,刘道规不喜欢刘义隆,又把自己二哥刘道怜的次子刘义庆收为嗣子。
刘义隆六岁时,刘道规去世,当时刘道规追封南郡公,按规定本应将刘道规的爵位赐给长子刘义隆,但朝廷许多大臣看在刘道怜的面子上提出“礼无二嗣”,又把爵位赐给刘道规同支的刘义庆。武帝刘裕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再次冷落了刘义隆,只是把南郡公的爵位赐给了刘义庆。
刘义隆从小不仅是一个庶子,一个白衣,更可怕的还是一个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家伙。
刘义隆这种个性、能力和背景正是那些顾命大臣迫切需要的三无产品:胸无点墨、心无大志、人无所长。
大宋朝廷无奈的选择 徐羡之等人坚持上表奏请,说宜都王刘义隆一向有很高的声望,又多有祥瑞之兆出现,可以迎立为皇帝。
萧太后明知那帮乱臣贼子的歹恶用心,但是于无可奈何之下还是同意了徐羡之等人的奏请,宣宜都王刘义隆进京为皇帝。
宜都王刘义隆确定为大宋皇帝 景平二年八月。
众大臣奉张太后懿旨立武帝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由傅亮等率百官前往江陵奉迎宜都王刘义隆入京践位。
刘义隆初闻如此喜讯确实惊喜不小 刘义隆初闻如此喜讯确实惊喜不小。
重回离别多时的故土,回到京城建康,而且是荣归故里登顶大宝,这对于刘义隆来说这简直就是想都不敢想的美梦,这一切就好像天下掉下一个黄金馅饼砸中了自己的脑袋,刘义隆只知道摸着脑袋叫“疼!”始终不敢弯下腰捡起那个砸中了自己脑袋的黄金馅饼。
刘义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刘义隆清楚在皇权的争斗中那个砸中了自己脑袋的黄金馅饼也许接着就是一个陷阱,一个可以要了自己的命的陷阱。
掉进这个陷阱里不仅自己魂飞魄散,全家上下也将灰飞烟灭。
刘义隆看着张太后懿旨暗暗窃喜,心中高兴的像有一只小鸟在心里唱歌,可是始终不敢唱出声音来,因为这一切来的太突然了,太不可思议了,刘义隆想知道原因。
这个馅饼为何砸中了王的头 刘义隆的近臣王华也想知道“这个馅饼为何砸中了我王的头?”
王华派人查了,很快得知京城的变化,知道了刘义符、刘义真遇害的消息。
刘义隆听说后,心中那歌声怎么也唱不出声音来了,他的心彻底凉透了。
刘义隆已经十分清楚皇帝宝座多风险,一不小心丢性命。
而且,王华说刘义隆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那帮乱臣贼子,还有刘义康,还有太皇太后。
王华说太皇太后向刘义隆做出了共掌天下的承诺。
王华说那帮乱臣贼子杀了刘义符、刘义真也许就是找一个傀儡,想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义隆可以号令刘氏宗亲共图之,可是刘义康是太皇太后最喜欢的皇子。
刘义康还是皇权路上的另一个大麻烦。
刘义隆只想好好地活着,不想丢了性命 刘义隆深感朝局之风险,不想去蹚这浑水,只想留在宜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刘义隆觉得留在宜都,做一个寒酸的王,至少可以饱食终日好好地活着,不至于丢了性命。
刘义隆身边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建议闭门不接京城来的人,待在宜都远离风险。
一些官员甚至都对前来奉迎的队伍有所怀疑,不敢奉迎那些官员进入宜都,担心那些人另有所图,会像对待刘义真一样处理了刘义隆。
很多人建议不去京城,就在宜都好好地待着。
刘义隆也觉得在宜都好好地待着好,他在只想好好地活着,不想丢了性命不奉迎入京,甚至会招来灭门之祸 可是,刘义隆身边也有一些官员认为,圣旨既然已经下了,那么多人也都来了,不能不奉迎入京,不奉迎入京践位就是抗旨不尊,立刻就会引来杀身之祸,甚至会招来灭门之祸。
刘义隆的幕僚们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论 去京城不是,不去京城也不是,刘义隆的幕僚们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论之中。
进京城,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故乡,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刘义隆当然愿意。
可是,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宝座就可能丢了性命,刘义隆不干。
刘义隆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凤栖村的美丽传说 刘义隆于进退两难之际迟迟不决,刘义隆的老丈人,未来的国丈袁湛心急了。
袁湛正高兴着当这个未来的国丈呢,心想现在是天上掉一个金元宝,一个大大的金元宝,哪有不捡的道理?
刘义隆不捡这个金元宝,袁湛怎么成为国丈。
袁湛急了。
梦想当国丈的袁湛站了出来,告诉宜都王刘义隆,传说在南方层峦叠障的崇山峻岭中有一个凤栖村,凤栖村里住着一群修仙得道的仙人,仙人们具有通天彻地的本领和至高无上的法力,他们可乘云气御飞龙无翅而飞,或化鸟兽浮游青云耸身入云。
袁湛说传说仙人们具有通天彻地的本领和至高无上的法力,如果能找到神仙,得到有仙人的庇护,不仅可以坦然的走进皇城,不用害怕徐羡之、傅亮、谢晦之流的陷害,还可以平定北疆,实现高祖武皇帝统一天下的霸业。
袁湛还特意给这个惊恐不已的女婿宜都王刘义隆背诵了杰出诗人陶渊明编著的闻名天下的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