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六百六十四章 船厂船坞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廖铭禹回到黑河根据地后,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地下指挥室,开始操作系统将基地升级。

  这次升级花费了六十万积分点,几乎掏空了这段时间的所有积蓄,着实让他心疼不已。

  不过4级系统基地的权限进一步提升,工厂生产线可以再增加两三倍,生产速度加快了三分之一,基地辐射面积也扩大了近一倍之多。

  最关键是解锁了船厂船坞,可以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造船厂和码头,这可是廖铭禹梦寐以求的东西。

  眼下仰光地区刚刚攻占下,新88军三个师也需要补充休整,暂时无法调动,而方敬尧率领的新军201和202师便接替了南下任务,继续向克拉地峡进军。

  他们的任务是进一步清扫日军残余,并控制缅甸连接马来西亚的铁路…伊索达林线。

  克拉地峡地形复杂,多为山地丛林,在此行军举步维艰,伊索达林铁路是与马来半岛陆上唯一一条交通线路,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只是这条铁路北起勃固,南至巴郎总长上千公里,特别是南段线路没有什么维护年久失修,其状态非常糟糕。

  即便是占领后想要修复也是一件难事,至少短时间内不可能用它来建立交通线,就连当初日本人也是走海陆,而非利用伊索达林铁路运送士兵。

  克拉地峡群山连绵,又处于热带区域,雨林毒虫瘴气肆虐,经常遭受台风侵袭,环境恶劣程度比起让人谈之色变的野人山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这里如果不依靠火车轨道这类交通工具,想让士兵用两条腿行军的话…非战斗减员会达到一个恐怖的数字。

  随着仰光战役的失败,日军认清了现实,准备彻底放弃缅甸,全面退守马来西亚。

  南下的铁路短期是指望不上了,这个时候系统基地升级后可以建造的船厂船坞却成了关键。

  廖铭禹结束黑河基地的事务后又立刻飞到了仰光。城内及其周边的战后重建工作还在进行,除了征集来的民夫,还有部分士兵也加入其中。

  打扫战场,清理废墟,修复重建…安置众多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当地民众,最重要是要修建机场和一些军事设施。

  这方面繁琐的工作全都压在了孟烦了身上,把这家伙累得不要不要的,天天在指挥部大倒苦水。

  以前都是实行军管模式,用军队那一套管理地方,在战争期间没有办法,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进入和平时期,该怎么处理地方政务就让人头疼了。

  让那些老兄弟打仗还行,落实到民生建设这方面基本都不是那块料,地方行政的这类人才太缺乏了。

  廖铭禹也是没办法,只好先将阿译从后方调过来,配合孟烦了处理这一堆事务。

  如今的阿译在作战部队历练许久,已然可以独当一面,后来新军成立又把他调到了黑河基地,负责新兵整训和根据地建设工作,也算是干得兢兢业业。

  不管怎么说两人的文化教育程度都很高,配合之下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基础的政务工作。

  仰光作为海滨重镇,有一座修建于1852年的深水港虽然说是一座内河港口,不过南距安达曼海莫塔马湾只有24海里,泊位吃水达到了十米,涨潮时更深,万吨巨轮也能近港停靠。

  日军来了之后又加强了港口建设,增加了好几个泊位,码头线也加宽加长,就连朝云级轻巡洋舰也能靠港。

  船厂船坞选在了仰光河右岸,正好和仰光港隔江相望,与城镇相邻,交通和补给都比较方便。

  除此之外还要挑选一个分基地的位置,这样才能辐射四周,从基地内部生产必要资源,同时也能加强防御。

  分基地准备建在仰光西面60公里外的323高地上,那里也叫达贡山,周围有山脉做屏障,与仰光城区也不算远。

  系统还在该区域检测出石油与天然气,分布较为集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位置。

  分基地由于选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几天的时间便已经悄然完成了建造。但船厂毕竟离城区太近,建筑初步成型状态太过科幻,最好还是掩人耳目一些,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确认好位置后,廖铭禹先是调离了在这附近驻扎的部队,清空方圆数十公里内所有无关人员,再让特务营接手,设立警戒关卡,严密戒严这一区域,还在外围搭建出一圈用铁丝网和木板的隔挡围墙,不让任何人靠近此地。

  随后的一个晚上,廖铭禹独自到达目的地,在系统中展开船厂船坞蓝图,并召唤出了上百名系统克隆工人。

  不到五个小时,船厂的设施构造便已初具雏形,在凌晨时分基本干船坞建造完毕,内部机械设备也就位,工人可以开始操作设备。

  4级基地后的克隆技工比起以前来说更加仿生,寿命从五年增加到了十五年,还拥有了一定的情绪变化的语言逻辑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社交,看上去不再那么呆愣木讷,就算混在人群当中短时间也分辨不出。

  只是他们依旧只会执行专业技能技巧,除此之外的事物或感情都没有编程,更不可能像常人那样拥有人生,只能说这是美中不足的一点。

  船厂整体占地3平方公里,拥有两个干船坞和两台起吊装置,初期工人一百三十名,后续可进行生产,峰值为1500人。

  随着分基地后续的等级提升,船厂船坞也可以进行升级加大干船坞和设备生产线,让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

  修建完毕后系统主动解锁一个建造单位,一款排水量在2000吨的小型客货两用运兵船,航速11节,可一次性运送800名士兵加上随身装备,这正是远征军此刻最需要的东西。

  船厂虽然已经建好,但廖铭禹并没有撤除封锁,反而加大了戒严部队,就怕突然出现一个庞然大物吓到其他人。同时船厂还要继续完善设备和技工,开始全力生产运输船,为南渡安达曼海做准备。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