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一百五十一章 左秦琼右尉迟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翼国公,你可不能再喝了。”罗逸此时看着秦琼和尉迟敬德一起喝酒也是无可奈何。

  他二人以往是对手再到一起血拼的战友,彼此间感情也相当不错。要知道后世二人可都是门神的代表。

  但是很显然,今日里秦琼是想和尉迟敬德喝得尽兴。毕竟他也肯定不服这尉迟黑子的。

  不过对于罗逸而言,这二位也都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就从秦琼而言,除了他的伤,其为人处世也是值得学习的。

  众所周知,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秦琼是排在倒数第一位的。然而,无论是史书,还是影视剧,秦琼给人的印象都是光芒四射的感觉。由此造成了一种落差,而这种落差引发了很多关于秦琼和李世民之间关系的讨论。

  所以有人说,秦琼是因为声望太高、权力太大,所以李世民需要压制他;也有人说,秦琼是因为没参加玄武门之变,所以不受李世民待见;甚至还有人说,李世民其实是想除掉秦琼的,只是碍于名声而未实施而已。

  关于这三个话题,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话题,李世民为什么不除掉秦琼?李世民除掉秦琼得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有除掉秦琼的理由;其二,秦琼确实该被除掉;其三,李世民能下得去手。

那么第一个原因就是找不到除掉秦琼的理由  秦琼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李世民总不能说除掉就除掉,总得有个既能说服自己,又能让别人信服的理由。汉高祖除掉一些功臣,是因为这些功臣威胁到了皇权,明太祖朱元璋除掉了很多功臣,是因为他的孙子朱允炆年纪太小,恐镇不住他们。

  那么,秦琼有威胁到李世民的皇权吗?论手中的兵权,他在玄武门之变后担任的也只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的左武卫大将军,除了他统领的军队之外,唐军主力还有十一卫加四府,并且统兵大将不是李世民的亲戚就是亲信。

  值得一提的是,就秦琼这左武卫大将军的军职,还是李世民让李渊下旨册封的,他如果担心秦琼的兵权,何至于此?

  论军中的威望,为李唐打下半壁江山的李靖,早在武德二年就当上右武侯大将军,并被赐以国姓的李勣,不都比秦琼高?论个人的能力,秦琼是将才,而非帅才,他在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期间,主要是发挥先锋官的作用,所展现的主要是一个“勇“字,勇将是缺乏经纬之才的。

  由此而论,秦琼对李世民的威胁是很小的,或者说,比秦琼威胁大的人是大有人在。再加上李世民继位的时候年不及而立,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培养继承人,完全不会有明太祖朱元璋的那种忧虑。

第二点,秦琼为人知进退  历史上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反隋义军如火如荼,秦琼本着“上为国家、下安黎民“的思想加入了朝廷军队,此为一进。秦琼在隋将张须陀账下效力期间,每战敢为先锋,比如张须陀在征讨琢郡卢明月时,无人敢接下风险系数较高的袭营任务,只有秦琼和罗士信两人,他知道他该做什么,此为二进。

  张须陀战死沙场后,秦琼和张须陀余部一起转入裴仁基麾下,裴仁基后来为情势所迫,投到了义军李密阵营,秦琼也跟着到李密账下效力,自此,秦琼从隋军转投到了义军,当时隋炀帝躲到江都享乐,隋朝是大势已去,如果他继续为隋朝效力,实为愚忠,且难安黎民,所以他的选择无疑是最正确的,此为三进。

  秦琼在加入李密阵营后,心态保持得很好,无论是在和王世充,还是和宇文化及的战争中,都能做到效死力,比如童山之战时,李密坠马受伤,其部下逃散,辛得秦琼以命相搏,方才让李密脱险,而且就算李密阵营后来发生内讧,他也能做到不失本心,尽忠职守,此为四进。

  李密在败于王世充后投奔了李唐,秦琼不幸被王世充所俘,他没有选择轻生,而是选择了投降,因为他深知王世充并非人主,打算投到李唐阵营,所以比起“投降“二字的声誉影响来说,他这种保全自身的做法实为智慧之举,此为一退。

  秦琼颇受王世充重用,高官厚禄委之、尊荣兵权予之,然而他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毅然选择投奔到了李唐阵营,此为二退。秦琼在加入唐军后,披肝沥胆,常任破敌先锋,为李唐的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此为五进。

  玄武门之变时,秦琼没有像李靖、李勣那样避而远之,而是鼎立支持李世民上位,此为六进。李世民继位之后,秦琼就主动开始了养病的“岁月“,一养就是十几年,直到去世,此为三退。有此六进三退,可见秦琼是极有分寸之人。对于皇帝来说,最喜欢的是手下人有分寸,最反感的是手下人没分寸。

  第三点,李二比起其他皇帝,对待属下算是贤君。

  这点罗逸可不是舔,毕竟也算是比较公认的。

  李世民在隋朝时就是身份高贵的世家子,他的父亲贵为国公之爵,他的表叔是当朝皇帝,他的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志向之高远也随之远超常人。他能够担着弑兄的骂名争夺皇位,为的可不仅仅是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还有着心中的抱负。

  那么李二想成为名垂千古的贤君,如果不是因为有这种追求,他怎么能忍受的了魏征的那种劝谏方式?甚至还做到了从谏如流。何为贤君?首先就得明辨忠奸,懂得识人、用人,其次得有治国兴邦的理念,并能够为之努力。

  先说识人、用人,李靖和李勣二人都是曾经拒绝帮助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的人,魏征之前是给太子建成效力,甚至差点置他于死地的人,尉迟恭、程知节可都是从敌方阵营投降过来的人,他却可以做到不计前嫌,委以重任,因为他能够识别出这些人是“好“还是“坏“,就拿单雄信来说,那也是有能力的人,但是他却把单雄信给除掉了,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单雄信有野心,没底线吗?

  再说治国理政,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了各种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不仅如此,作为皇帝他,还能以身作则,厉行节俭,打造出了光耀史册的“贞观之治“。李世民既然称得上是一位贤君,那么他凭什么要去除掉一位能够称得上“好“字的秦琼?更何况,自古以来,贤君都是有足够的自信和掌控力的皇帝。

  那么说了这么多秦琼,就是以往罗逸也点评过尉迟敬德。但以往说的是尉迟敬德如何收敛。

  一个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场合遇到了正确的人,将自己最傲人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便是尉迟敬德的传奇一生。

  许多人一提到尉迟敬德,脑子里浮现出来的都是一个高大威猛,面露凶相,勇武过人,忠心护主的典型“猛将”形象。可以说,在初唐的诸多名人中,尉迟敬德的大众印象一直相对单一。但是,细究之下,尉迟敬德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首先,比如,尉迟敬德仗义疏财,前后作战所获得的赏赐,他都分给了部下。

  再比如,尉迟敬德虽然在战场上十分凶悍,在另一些事情上却很有分寸感,并且有一颗宽大的心,在玄武门兵变刚刚结束、秦王府依旧群情激奋的时候,是他第一个提出不要扩大事态,为前东宫和齐王府的僚属请求宽恕。

  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尉迟敬德和李世民是很相似的:他们把所有的“残暴”都留给了敌人,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而对于手下或无辜的人,他们选择了体恤与宽容。或者说,真正的强者都会把照顾弱者当成一种义务。

  以及,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玄武门之变前,是谁对李世民说“且在外八百勇士,今悉入宫,控弦被甲”?是尉迟敬德。

  那个年代,能玩骑砍的都不是一般人,尉迟敬德作为著名的“玄甲军”将领,是当时最优秀的高机动战术指挥官之一,从他的战场表现来看,尉迟敬德对骑兵战斗组织的重整、战场视野和战术贯彻能力都非常出色,也是秦王府集团的“核心管理层”之一。如果仅仅把他当成一名“超级打手”来看待,那就太小瞧他了。

  当时的唐廷将尉迟敬德和李靖分别评为内、外之功的典范,不可谓不恰如其分。应该说,他们分别代表了古代帝王成就霸业的两大基石——没有后者,则功不成、业不就,垂范不了后世;没有前者,则皇权无以拱卫。

  但此处要说的是,回到开头那句话:在“价值实现”这个层面上,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对李靖。

  也正因为如此,尉迟敬德对李世民的忠心,几乎让人忘了,他原本是个改换门庭的降将。

  李靖的能力和战绩自然是一流的,但是像李靖这样的“战略型武将”,只要赶上帝国扩张期,如卫青、霍去病、苏定方、裴行俭等人,都成为了彪炳史册的名将。

  而尉迟敬德则完全不同:像他这样的“战术型武将”,能否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十分依赖主帅的战术体系。

  如果不是遇到像李世民这样喜欢以“精锐骑兵集中冲击敌人薄弱环节”作为主要战术的统帅,比如换到主打“恶境奔袭,打时间差”的李靖手下,尉迟敬德的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就算碰上硬仗,如果不是主帅本人热衷于亲自冲锋,尉迟敬德也只能作为战术执行者混个次等功,像贞观时期的薛万均、万彻兄弟或契苾何力那样,壮则壮矣,但比之“大唐二李了”终究逊色了不少;当一个战术型的高杀伤性武器,经常性地被最高军事统帅当做主要进攻手段用在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大会战中时,也就被赋予了战略武器的意义,成了无可取代。

  简而言之,就是那一句:

  “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哦,对了,尽管尉迟敬德经常被演绎成“大老黑”,但实际上体力流的武将都不会很老,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尉迟敬德不过三十六岁。

  若不是因为同行的李世民只有二十二岁,可能尉迟敬德在后世眼中也会是个颇受老板赏识的青年才俊。

  古语道,士为知己者死,而不是为富己者死、贵己者死,也不是为救己者死。

  所以尉迟敬德回报给了李世民超越“以命换命”的行动:仅仅因为李世民的一句“彼之所乘真良马也”,尉迟敬德便以血肉之躯冲入了敌方阵中。

  要不怎么说李建成李元吉他们最怕尉迟敬德:能做到这一点,简直无法预测他下一步会为李世民做到何种程度。

  而李世民给尉迟敬德的答复也十分有趣,他发明了一个成语,叫做“积金至斗”

  “公之素心,郁如山岳,积金至斗,知公情不可移。”

  我知道您的心,就像山岳一样坚定,就算把金子堆到北斗星那么高,也无法撼动您的忠诚。

  泰山北斗,话说罗逸始终觉得唐朝人说话都这么奔放。

  所以说,尉迟敬德后来一碰到李世民的事儿就过激,不是跟宰相抬杠就是动宗亲,也怪李世民咎由自取——自古人情债最不好欠,谁让你当初非要跟人家建立这种超越一般上下级关系的情谊呢?

  至今后世相声界依然有一段经典快板书《同仁堂》这样念道:

  孙思邈,医术高,三十二岁入的唐朝……万岁爷一见心欢喜,亲身赐他在当朝。封他文官他也不要,封他武将就把头摇。万般出了无计奈,钦身赐柬大黄袍。在一旁怒恼哪一个?怒恼敬德老英豪。为臣我,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功劳大,为何不赐大黄袍?

  唐显庆三年,尉迟敬德去世。唐朝官方参照李靖谥曰“景武”的标准,为尉迟敬德上谥号为“忠武”。

  怎么想都是很合乎尉迟敬德的说法。

  所以罗逸觉得有幸和秦琼与尉迟敬德二位把酒言欢,倒也是快活幸事。

  请:m.lvsetxt.cc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