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一百零九章 船的远望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罗逸,你说我这去东瀛的船,该是怎么样的呢?”

  李泰此时自然是问一声罗逸,毕竟在李泰看来罗逸显然不会坑他,是肯定会帮他弄一艘好船的。

  “一艘哪够,出发自然是以船队作为基础。”罗逸便是笑道。

  而罗逸倒也是有造船工艺在手,蒸汽船是造不出来的,但是足以远航到美洲的木船他觉得在大唐是能造出来的。

  而说起来唐宋时期算是我们华夏古代造船史上的高峰时期。而说起古代造船业的发展,在唐时也算是进入了成熟时期。

  而秦汉时期出现的造船技术,像是什么船尾舵、高效率推进工具橹以及风帆的有效利用等等,基本上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毕竟我们的祖先一直都是在进步着生产力,所以这个时期也创造了许多更加先进的造船技术。

  算起来隋朝是这一时期的开端,虽然相比起来时间不长,但造船业其实算比较发达的。甚至于是建造出了特大型龙舟。

  而隋朝的大龙舟那是采用的榫接结合铁钉来钉联的法子。毕竟呢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联结要坚固牢靠得多。而在隋时就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方法。那么现在的贞观,基本上造船技术就是和随时无异的。

  而到了唐宋时期,无论从船舶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体现出了在造船事业上那是飞速发展。具体来说,这一时期造船业上的特点以及变化,最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自然是船体在不断增大,结构也更加的合理。

  毕竟我们也知道,这船只若是越大,制造工艺也就越显得相当的复杂。

  而这个时期在唐朝的内河船中,船长二十余丈,甚至到载人六七百者已屡见不鲜。而有的船上还能开圃种花种菜,仅船上的水手就达数百人之多,舟船之大可见一斑。

  而甚至于到了宋朝,为了能出使朝鲜特地建造了“神舟“,它的载重量可以说达到了一千五百吨以上。而有的大海船也是能载重数万石,舵长达三到五丈。

  第二点便是造船业在各地开花。就拿初唐举例,这李二当初就曾以高丽不听勿攻新罗谕告,决意兴兵击高丽。那算是命洪、饶、江的三州造船四百艘用来运送军粮物资。后面那是又命张亮率兵四万,乘战舰五百艘,从那莱州的泛海去直取平壤。

  那么这就说明了在初唐就有了极强的造船能力,所以罗逸压根不担心这造船业没有人才。

  那么说后世的宋朝,这东南各省都建立了大批官方和民间的造船工场。

  而说到第三点,那就是是造船工艺越来越先进。这唐朝的舟船已经是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钉接榫合的联接工艺,那是使船的强度已经是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至于宋朝造船修船已经开始使用船坞,这比靠殖民掠夺起家的欧洲是早了五百年。而宋代工匠在当时还能根据船的性能和用途的不同要求,先去制造出船的模型,并且还能画出来模拟的船图案来进行施工。而说回欧洲,他们在十六世纪时才出现简单的船图,全面落后于我们华夏三百多年。

  而且宋朝还继承并发展了古时南朝车船的制造工艺。而车船是一种水上战船,那是船体两侧装有行进的木叶轮,能够做到一轮叫做一车,只要人力踏动,船行如飞。举例的话,那便是南宋杨幺起义军使用的车船,那就已经是高二三层,便是可载千余人,而最大的有三十二车。当他们在与宋兵作战时,这杨幺起义军的车船明显是取得了上风。

  而由于古代船舶多是行进的帆船,若是遇到顶风和逆水时那么行驶就会相当艰难,所以车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困难。

  可以说它是原始形态的轮船,而罗逸知道,若是要出海,就需要轮船……

  那么这时候就不得不提明朝时期了。

  明朝时期,算是华夏造船业的发展的另一个高峰。

  这点还得从元代说起。由于元朝是经办了以运粮为主的海运,还继承和发展了唐与宋的先进造船工艺以及技术,而且其大量建造了各类船只,在数量以及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前面时代。

  在元代的初期仅水师战舰就已经有一万八千艘。而元朝军队往往为了一个战役就能一举建造几千艘战船。

  此外,在元代的话还有大量民船会分散在全国各地。在那个时候,阿拉伯人的远洋航行已经逐渐衰落,至于在南洋、印度洋一带航行的可以说几乎都是当时元代的四桅远洋海船。

  在那个时期基本上在航海船舶方面已经是居于世界首位,这远洋海船的性能已经是远远优越于阿拉伯的船只。

  而元朝造船业的大发展,也算是为明代建造一系列五桅战船、六桅座船、七桅粮船、八桅马船、九桅宝船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而根据罗逸在小白那里的书籍记载,是可以见到在明朝时期造船的工场在分布,规模,以及配套上那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强,甚至是不夸张的说是达到了古代造船史上最高水平!

  而且不止如此,在明朝造船工场有和船只一系列配套的手工业工场,比如是专门加工铁钉、绳索,帆篷等部件的。而且还有一些系列设施的堆放仓库。而正是有了这样强大的造船业基础,才会有当时所谓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远航壮举。

  所以罗逸知道,这第一步先是提高大唐的生产力,其次在造船上便是要做到如上一般系统,这点是需要相当多时间的。

  不过罗逸能等,毕竟这段时间里正好是李泰系统学习的时间。

  那么明朝的造船技术和工艺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也算是登上了我国古代造船史的顶峰。

  所以关于明朝造船业的事迹,也算是多为世界各国所称道,这也是华夏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这点罗逸是深知肚明的。但是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在机动轮船问世以后,那么木船因此享有的长久优势便是已经失去。

  我们华夏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而我们华夏的木船船型也在这一时期相当的丰富多彩。

  而说到航海木帆船,那就种类繁多了。其中沙船、鸟船、福船、广船,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

  而尤以沙船,福船和光船那是相当有名。

  那么若是问及罗逸想制造什么船的话,那么他是想要在唐代制造出沙船!

  沙船的话在唐代出现于江苏的崇明。说到它的前身,那是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而沙船在宋代称之为“防沙平底船“,而在元朝是称之为“平底船“,只有到了明代才通称为“沙船“。

  而沙船也有许多特点。

  则第一,那就是沙船底平能坐滩,完全不怕搁浅。这就算是在风浪中也嗯安全。那么特别是风向潮向不同时,因为底平算是吃水浅,受到潮水影响也会比较小,相对比较安全。

  这第二点,沙船的话是顺风逆风都能航行,甚至于是在逆风顶水的时候也能航行,因此适航性能相当好。

  这第三,船宽初稳性大,也有各项保持稳性的设备,所以稳性也是最好的。

  第四,因为多桅多帆,所以帆高利于使风,吃水浅,阻力小,快航性好。

  而沙船的话在出海时是能增加舵的效应,减少横漂,它在遇浅水可以把舵升上。

  而沙船采用平板龙骨,比较弱,而宽厚方面是同级缯船的百分之四五十,但因此的话结构强度仍比其他同级航海帆船大。

  而因为他采用多水密隔舱来提高船的抗沉性。所以就算是七级风也能航行无碍,又能耐浪,所以沙船甚至能航程远达非洲。

  那么既然非洲能去,何况是美洲呢。

  而沙船载重量,一般记载说是四千石到六千石。这是多重呢,大约就是五百吨到八百吨。但也有说是是二千石到三千石,也就是大概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

  可以说沙船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早在沿江沿海都有沙船踪迹。

  而且早在宋代以前,也就是差不多公元十世纪初,就已经有中国沙船到过爪哇的记载了。

  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

  当然除了沙船,还有其他的船只。比如宝船。

  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它采用的就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福船型。而福船自然是如其名字是起源于福建。

  其实华夏船舶的历史几乎与人类发展一样长久,这数千年来,船舶可以说是经历了筏到独木舟,再到木板船,而后是桨船和木帆船,再到后面的轮船,螺旋桨到钢质现代船。

  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船型以及结构,帆装,推进动力上是反映了我们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多元化。

  在华夏古代的诸多船舶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著名的包括汉代的楼船,隋朝的大龙舟和明朝的郑和宝船。

  而当时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舶叫宝船,那么因为它采用的是中国古代适于远洋航行优秀船型,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福船型。

  而最早的福船又是起源于沙船。

  这船高大如楼,底尖面阔,那是首尾高昂以及首尖尾方,而且两侧有护板,船舱为水密隔舱结构。由于底尖利于破浪,吃水深,稳定性好坐起来也是安全舒适,算是是航行于南海和西洋航线最先进的海船,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而明朝的军船其实在对倭寇的船时也是往往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要知道的事倭寇的船只非常的小,所以逃跑的时候十分的灵活。而当时明军的军船往往十分庞大,而且比起来的话机动性很差,因此追倭寇的小船也变得十分的费劲,因此在那时候也开始建立小船多种船并肩作战以此来追剿那些肮脏的倭寇。

  所以罗逸也明白,不能一味造大船,这小船有机会的话也是要造的。

  唐朝以前,中国与海外的贸易往来已极为普遍,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当时中国人已开始在海外定居,而在海外出土的有关中国人居住的遗迹最早便是唐代。历史上唐朝不仅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巅峰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内,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那么现在的唐代有什么船呢?

  在唐诗中,我们经常能够读到“木兰舟”一词,木兰舟算是唐代出现的一种用木兰花树干做成的巨型远洋海船。

  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木兰舟船体庞大,可同时搭乘六七百人。由于它结构坚固、抗风浪力强,木兰舟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声名远播。当木兰舟在波斯湾航行时,因为船身过大,而只能停泊在今天伊朗南部的港口里,货物要换小船才能继续向西航行至幼发拉底河口。搭乘木兰舟是十分安全的,于是许多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都宁可在港口屯货数日,等待木兰舟的到来。

  而当年可与坚固的木兰舟相媲美的是海员们娴熟的航海技术,他们擅于利用季风扬帆航海。在亚洲东南方的海上,冬春季刮东北向的信风,而到了夏秋,则会刮西南向信风,于是当时由日本西航至中国,或由中国向西南航行至南洋和印度各地的船只,都在冬春季出航;到了夏秋时,在海上航行的就是由印度及南洋各地去往中国,或由中国出航到日本的海船了。

  这样根据季风而行的结果,使一些到海外经商的中国人因为要等待季风而要暂时寓居海外。远洋谋生的中国人,为了能够相互照顾,共谋生计,他们大多愿:意聚地而居,这样可以给他们增加一种安全感。而在等候季风到来的过程中,一些华人便开始在当地摆摊设店,经营餐馆、客店,做起了生意,于是中国人开始了在异国他乡定居的生活,“唐人街”应运而生。

  基本上有了这些经验,罗逸相信是能够在大唐造出好船的。

  请:m.lvsetxt.cc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