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116章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南直隶。

  自黄子澄到任,与郁新交接文书,每日就沉浸在这一份份资料堆里。

  没有这些东西以前,黄子澄虽然是请命过来接管这些事的,但是他的内心未尝没有一丝怀疑,觉得陛下是不是想多了,太祖设计的架空、政策怎会出现问题呢?

  士绅作为国家支柱又怎么会沦为挖帝国墙角之人呢?这些都是在他脑海里,自认为是不会有错的认识。

  只是,既然陛下要做,他又没有别的方法翻身,那他就不管这事是对是错,都是他黄子澄第一个要做的事情。

  郁新这段时间不是没有成果,黄子澄接管的这些资料就很说明问题,最起码他把废除免税田一事的先期准备已经完全做足了。

  大明是到了举人之后就会有免税的这项权利,普通秀才在地方上中了举人后,由地方官府向朝廷送上来新晋举人材料,然后再由朝廷统一发放文碟,地方上在根据这个制定免税的部分田亩。

  但是这些就靠地方上被士绅们的腐蚀程度了,还有地方官的为政能力,能力强的压着士绅打,自然什么问题都没有,能力弱的需要依附士绅才能处理好政务,那既然这样也就怪不得他们提出各种要求了。

  往往是地主家里出了个举人,免税的额度能吃到嘴软,而普通人家的举人在这个立国初期的大明,就没这么好运了,依然只能按朝廷规矩来。

  郁新把这些潜规则的运行机制完全理清,派人明察暗访,一一对照百姓的口供,把哪些流失严重的地区已经完全划分出来,只待接任者继续做下去。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大明实施的是包税制,中央只会根据往年的赋税,给地方上划出一个需要上缴的,大致财政额度。

  有这些赋税流失情况的地方,上缴的财政收入是不会变的,但是收税的土地又有减少,那怎么办呢?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平民收取更多的土地税,来保证每年上交的额度不会变,所以说实话,没在地方上呆过的官员,是很难理清其中的区别的。

  黄子澄收到这些材料后,花了一定的时间整理,理清工作思路后,就开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的走访。

  首先就是问题最严重的江南地区也就是南直隶,大明首府所在。

  南直隶在大明是包括了今天的安徽与江苏,再加两浙的部分地区,算得上大明朝的精华所在,解决了这里,基本上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真实的大明初年,北方常年经历战乱,有着现在的生机,这还是立国之初,太祖皇帝就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再加上开荒、太祖当初的大牵连案,地主所剩无几,问题也就算不得严重。

  今天已经是黄子澄走访的第十天了,十天时间里粗略的看过直隶的部分地区,情况令他有些发寒。

  百姓的困苦,对于从小不缺吃不缺穿的他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不能说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个,但是这个导致的问题却是最严重的。

  经历过洪武的大明吏治说实话能算得上古代罕有的清明时节,但是也禁不住如此摧残啊。

  官员的沦陷只有零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黄子澄发现了一个现象,有赋税流失问题的地方,百姓生活是尤为困顿。

  略加思考,他就发现了其中问题,也许刚开始的时候,离补足朝廷要求的赋税,分摊在无数的百姓之中,负担还不算大,日子也能过下去。

  但是对于官员却不是这样的,有了这一次的甜头,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之后各种能贪赃,又不违反朝廷禁令的方法也就一个个被开发了出来。

  比如火耗,比如淋尖踢斛,反正是只有你没听过的,没有他们不能用的。

  只要开了头,就没有停下来的道理,至于上访,官员们也有的是办法,截访这是古来有之。

  黄子澄背着手,看向远方大片郁郁葱葱的良田,接近秋天,农民又开始了一轮风收。

  只是这其中能有多少到百姓的口中就是个未知数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他真正懂得了这句话,也怪不得太祖皇帝大肆牵连,来打击大地主。

  这些天的走访,让他看起来风尘仆仆,胡子杂乱无章,额前的碎发因为来不及打理随风飘荡,火红的官服也变得黯淡无光。

  他还要接着去到下一个地方,之后才是到与士绅们谈判的时候。

  “走吧。”黄子澄收回目光,随口对着身边人说道。

  这是跟了他家一辈子的老仆,祖祖辈辈都在他家,往后的日子里估计还会跟着,一直到他家家道中落,经历下一次轮回为止。

  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比西方少见,到了民国时期还有很多自古流传下来的大家族,基本上在那一时期能数的上名的人,追溯上去,也是明朝的大家族,甚至能追溯到宋朝,祖上起码有个进士出身。

  不得不说世家的生命力的强盛,贯穿半个中国历史。

  “是,老爷。”

  老仆随后就去后面吩咐了几声,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人随之开始了下一段经历。

  南直隶很大,横跨长江、淮河,这么大的地方,做轿子自然哪也去不了,黄子澄一行人基本上都是做轿子。

  明初不光武官彪悍,能追着蒙古打,文官也是个个能骑马,上手也能打几仗的类型。

  一行人有他在户部的职官下属,几个家仆,再加朝廷配备六部尚书这个级别的卫队。

  他这个户部尚书虽然权利上很虚,但是待遇却绝对不差,一切都是照着六部堂官这个级别来的,也就是现代的级别不变,享受尚书待遇。

  情况到这刚刚好,他也能领着户部尚书的身份,到处跑,不像真正堂官那样受限制,要一直待在南京城里。

  下一站是在镇江府,他们要到那边驿站上歇息片刻,顺便还能看看邸报,了解下,最近这段时间朝廷上发生的事情。

  沿途的风景自不比说,江苏地形好,境内大部分都是平原,一望无际的田野,自与他家乡江西的风景不一样。

  不过,离家这么久,去的地方也不少,黄子澄还是觉得江西的风景算的上是最好的,最起码人文气息,是现在的南直隶没法比的。

  唐宋八大家,大部分都是江西人,留下的人文事迹不是别的地方能比的。

  到了驿站,黄子澄找了个房间,简单的梳洗下后,来到房间里,拿起下人送上来的邸报,给自己泡上了一壶茶,加上几块点心,打算好好的品味、休息休息。

给他尚书配置的房间很大,驿站的吏员知道来了个户部尚书后,没人敢怠慢,一律事项都是这儿最好的  下人送上来的点心也很可口,松软香甜,泡的茶是西湖龙井,名贵的很,但是这完全不影响他把嘴里的茶水喷在了邸报上。

  来不及擦拭,黄子澄收起翘着的二郎腿,漫不经心的转态完全收敛。

  当他看了一遍,不大相信,俩遍还是觉得虚幻,但是到了第三遍的时候,已经欺骗不了自己了。

  皇帝真的遇刺了,腹部中了一刀。

  他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消息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邸报上,明发天下,安理说这种事情,中枢不应该要完全盖住,以免有不好的影响吗?

  他不在南京城,情况他也不清楚。

  黄子澄脑海中迅速浮现出陛下的样子,手里的尚书腰牌也觉得不比以前香了。

  不行……我要回京!

  他左思右想,走访什么时候都能做,但是这个时候如果他能在南京,那就比什么都重要。

  陛下对他的影响太大,出了什么问题,别的官员还有退路,但是他不行,一旦……那他都不敢想象自己的下场。

  嘴角苦涩的勾起一丝笑容,黄子澄想死的心都有了,偏偏在这个时间点离开了南京,什么消息都得不到,现在陛下的情况对他来说完全是一无所知,就连遇刺的消息他都是与别人一样在邸报上才看到的。

  陛下是死是活,对他,都是未知数!

  “快来人啊,来人!”黄子澄喊到。

  门外一直有人伺候着,等待他的呼喊,听到声音,马上就走了进来。

  意外于黄先生脸上的惶恐,两名下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觉得应该是出事了,桌上的邸报正随风飘摇呢。

  “准备行李,吩咐下去,马上出发,我要在晚上之前赶回南京。”

  “是,先生。”

  两人没有多余的话,先生怎么说,他们怎么做就好,至于其中的难处,自然有别人来想办不到他们来提醒。

  未久,一阵喧哗声中,众人手忙脚乱的开始收拾行李,幸好刚到这里没多久,没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整理,和驿站商量了下,换了几批马匹,众人就已经在下面等候了。

  黄子澄来不及多说什么,呼喊马匹,“架”的一声,在厮鸣中呼啸而去,只留下驿站吏员满脸的灰头土脸和邸报上明显的一串大字:“陛下遇刺,情况已好转,内阁督促各地官府做好分内工作……”

  此时的南京城正从全城戒严中缓慢恢复过来,这已经是陛下遇刺晕倒后的第五天了。

  第三天时朱允炆在乾清宫中幽幽醒来,能用的药,太医都用过了,一直到今天情况才开始好转,皇后紧张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赶紧通知内阁消息。

  这些天来她无时无刻不在祈祷,太后宫里的佛堂悄无声息的已经被她霸占,白天礼佛祈祷,晚上来朱允炆这伺候、陪伴。

  当朱允炆醒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皇后那张苍白的脸颊,轻轻的握了握她的手,朱允炆还说不出话,只能轻轻的拍了拍她的手安慰一下。

  他很庆幸自己还能活着,晕倒的那一刻,他已经把这一切交给天意了。

  总算……结局不算差,不管伤势有多重也是活着了。

  “陛下,要喝水吗?臣妾去给你倒杯热水。”皇后温言细语的问道。

  朱允炆点点头,太医嘱咐他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说话,免得牵动伤口,观察了两天,太医下结论说,情况已经好转,只要好好修养后续问题不大。

  只是……从太医欲言又止,最后拉着皇后去到一边的神情,朱允炆觉得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有一丝担心,不过,也只能放在心里,眼下他最应该做的是什么都不要想,安安心心的养伤最要紧。

  那天他晕倒后,那小太监已经被押入诏狱,创造了诏狱中,官职最小的记录。

  至于宗亲也陪看管起来,都在各自府中不得随意外出。

  在没有朱允炆命令的情况下,徐瑾处理的很好,内阁大臣来了后也不在另外多说什么,只是加了个全城戒严,一直到两天前朱允炆醒过来后才撤销。

  就这几天,内阁、锦衣卫、五城兵马司已经把全城都翻了个遍,周王更是重点监视对象,只是没有朱允炆的命令,内阁严令才没有强行闯起去而已。

  还得亏了,朱允炆设置了内阁,他不在的这些天里,全靠内阁自行运转,六部九卿有了头,才没有自乱阵脚。

  不然他们六加九,十五个人,还不得吵翻天,谁也不服谁,谁也做不了主,或者是谁都能做主,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

  内阁四人也有争执,只是因为有朱高炽这个宗亲,有王钝,有张紞这些老臣,经验丰富,才把控住了局面。

  一边不急不缓的处理政事,镇压异动,一边暗地里调查事情起因,内阁也着实废了不少劲。

  要知道籓王可不是全部都在京的,有兵有钱的籓王在封地上实力雄厚,一旦处置有所不妥,陛下醒来的时间又晚一点,那后果只能说不堪设想。

  朱允炆在皇后的扶持下做起,口中的温水缓缓入肚,一瞬间的温暖,让他伤口的隐隐作痛的感觉都好多了。

  这些都是醒来后皇后告诉他的,五军都督府的情况就更复杂了,不过好歹有魏国公在,稳住了局面,不过同样也是因为他醒来的早。

  不然这么多人,敢叫他醒来后发现新天地,就连皇帝都可以换给他看,待在孝陵里的朱棣也不是没有机会,在都城就算是软禁,也有这点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所以皇后这些天都是在恐惧中度过的,一旦是别的籓王继位,她不知道自己和孩子的下场会怎么样?

  国赖长君,那些大臣的心思都能猜的到。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