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骑营是在一条宽达数里的面上展开的攻击,在这一箭之地的距离内,每一名骑兵都可以射出三到四支箭来,前排的骑兵可以采用小角的抛射,而后排的骑兵则采用的是大角度的抛射。
由于司马军的阵形相当的密集,越骑兵根本就无需瞄准,抬手即射,只要朝着这个方向上放箭,十有九不空。
几乎每一箭都能给司马军带来伤亡,最惨的司马兵一个人身上,就连中了十几箭,快把他给射成刺猬了。这样的高效率简直就是骇人听闻,越骑兵只需专注于如何把箭更快地射出去,根本就无需担心能不能命中的问题。
短短的时间内,越骑兵已经连射了三四箭,射得最快的人甚至都射了五箭之多,也就是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越骑营已经向司马军的阵地抛射了数万支箭,密如骤雨,一齐地向着司马军倾泻而去。
司马军彻底地被打懵了,面对密集如雨的箭矢,他们几乎是无处可藏,许多人只能是跳下战马,藏身到战马的后面,可怜那些坐骑,活着的时候被人骑,死了还得充当挡箭牌。
如此一来,司马军的阵型是一片混乱,为了躲避箭雨,各种防御的手段都用上了,原先布署好的骑qiang阵,早已经是七零八落不成型了。
直到现在,司马军还没有明白过味来,说好的骑兵冲阵呢,怎么就变成了乱箭纷飞,并州军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骑射高手,看这架式,一万越骑兵,分明就都是善骑射的。
这完全地颠覆了他们的认知,要知道,能骑射的骑手原本就是凤毛麟角的人才,不能说是千里挑一吧,但至少也是几百人之中,才会有那一个出现,比如司马军中,拥有骑射能力的,都被奉为了至宝,至少也能轻易地混到队率都伯这些级别上。
而越骑营之中,这样的骑射高手遍地都是,这让司马军的骑射手情何以堪?
司马军骑兵此前曾与越骑营有过交手的记录,那就是在上党之中,那时的越骑营还只是普通的骑兵,无非是战斗经验丰富一些,战斗力强悍一些,但绝对没有像今天这样离谱。
短短两三年的时间,越骑营就发生了如此脱胎换骨的变化,而反观司马军的骑兵,除了人数上增多以外,战斗力方面丝毫不见长进,甚至由于增加了大量新兵的缘故,战斗力不升反降,单兵的作战能力,恐怕与越骑兵都有了天壤之别。
尽管司马军的防线已经被箭雨打击的千疮百孔,但越骑营并没有急于的破阵,而是冲到近前之后,没有继续地向前,全部向两侧迂回,把中间的阵地留给后续冲上来的骑兵,让他们继续地发射箭矢。
越骑营的成为弓骑兵之后,中远距离的攻击成为了他们的强项,所以在进攻的时候,越骑营并没有直接冲上去与敌军骑兵进行搏斗,而是刻意地保持着相对的距离,轮番地用箭矢来攻击。
这种自身零伤亡的攻击方式自然是邓艾的首选战术,既然越骑营具备中远程打击能力,那他肯定不会把越骑营轻易地投入到短兵相接的近战之中,保持中远程的攻击方式,用弓箭来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自然是目前邓艾所选择的一种最佳方式。
至于越骑营是否投入到近战之中,那就需要根据战况来做出安排了,现在谈论这个,言之尚早。
越骑营的攻击方式令司马军右翼营的主将满炳抓狂不已。
上次被骁骑营轻易地突破防线,重创了一番之后,满炳痛定思痛,决心汲取教训,用qiang骑兵来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线,避免再次地重蹈覆辙。
这一次并州军伏击的方向,居然又是满炳统率的右翼营,莫不是并州军把他当做任意揉捏的软柿子了?
满炳虽然是气恼不已,但这次他却是准备充分,如果并州军真得选择从他这边进行突破的话,那绝对是吃不了什么好果子的。
对此满炳似乎是自信满满,一直到并州冲到一箭之地时,他还是这个想法。
但当越骑兵射出漫天箭矢的时候,满炳才意识到,这次他又栽了,qiang骑兵在抵御对方骑兵冲击方面,是有着相当强的防御能力的,可针对弓骑兵,他们却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没有什么防护能力,在战场上,他们就是矗在那儿的一个个活靶子,只能是任由人家打击,而全无还手之力。
满炳倒是想要反击来着,但他手下的骑射好手并没有多少,绝大多数的骑兵都没有配备弓箭,反正他们也用不了,想要拿弓箭进行反击的话,根本没有那个能力。
更何况,现在并州军的弓骑兵,完全是瞄着司马军的骑射手来进攻的,这个时候谁敢冒头出来进行反击,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被并州军给打爆了。
谁敢射出一支箭来,那个方向马上会遭到并州军十倍箭矢的报复,qiang打出头鸟,谁敢出头,这个时候谁死得便最快。
满炳心里那个苦啊,上次被骁骑营打了个灰头土脸,这次又被越骑营揍个鼻青脸肿,怎么每次倒楣的总是他呀?
当然满炳也是十分的不甘心,好歹他父亲满宠也是魏国赫赫有名的名将,他们满家也朝廷柱石,何时打过这样窝囊的仗,吃过这么憋屈的亏。
所以,思虑再三,满炳决定派兵反击,现在并州军不是刻意地保持距离只进行远程攻击吗?那么司马军只需要派出兵马,顶风而上,将并州军拖入到近战之中,或许就可以扭转目前不利的战局了。
但凡远程攻击力强的队伍,近战能力都比较一般,毕竟任何一支军队,也不是全能的,并州军派出擅长远程攻击的兵种,那就意味着这么一支军队并不擅长于近战。
这估计是右翼营最后的机会了,只要他们能抓住机会,果断出击,或许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