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327章 祸起萧墙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夫人……呜姆……”

  审配欲言又止,以袖遮面,哭出声来。

  眼见谋士如此失态,妇人的心更为紧张不安。

  “主公……主公他自刎了……”

  “你说什么?!”

  即便是隐隐有预感这样的结果,但这句话从审配口中道出之时,妇人还是直接瘫倒在地,险些当场昏厥过去。

  “夫人!夫人!这个时候您更是要坚强啊!主公的大业能否得以保全,全看夫人您了!”

  审配当即向妇人跪拜。

  “先生,我不过是一妇道人家,如何能在这危难关头主持大局?!”

  “夫人……不知可否恕在下直言?!”

  审配似是有所忌惮地问道。

  “先生……都这个时候了,有什么话,你无需藏着掖着,尽管直言吧!”

  妇人不拘一格地回答道。

  “夫人!主公这一走,并未留下任何书文遗嘱,您素来喜爱袁尚公子,如今大公子、二公子恐怕尚未收到消息,若不趁现在,拟定主公遗命,确立袁尚公子继承大位,河北岂不是要乱作一团?”

  这妇人,自然就是袁绍的发妻,袁氏三子的嫡母——刘夫人。

  审配说得还算隐晦,但刘夫人已经听得很明白了。

  如今袁绍已死,且死前并没有留下遗嘱明确指定大位的继承人。

  这意味着谁三位袁氏公子都会起竞争继承权的心思,一旦三人互相攻伐,河北势必大乱,而本就因袁绍之死,一跃成为大敌的曹操,自会对冀州虎视眈眈,待时机成熟,一举吞并整个河北。

  而审配的意思是,伪造一封遗嘱,从法理上确定袁尚的正规继承权,这样避免除了同室操戈的祸患,他还能以拥立新主公继位的头功,获取高位。

  而刘夫人对于此事的看法,与审配当真可谓是一拍即合。

  因为这位刘夫人可不是什么贤妻良母,虽说都是她的亲生儿子,但三子袁尚容貌生得是英俊潇洒,甚得她的欢心。

  身为人母对小儿子有所偏爱本来也没什么,但她就偏执得过分。

  他先是撺掇着袁绍,让其把长子袁谭过继给袁绍早亡的哥哥袁基,以此剥夺袁谭的“袁绍长子”身份。

  目的就是为了让袁谭丧失袁绍大位的继承权,然后在袁绍出征前,她又一个劲儿地吹枕边风,让袁绍下令将小儿子留守冀州邺城。

  众所周知,冀州邺城算是袁绍所有领地的都城首府,而袁绍能听刘夫人的建议,命袁尚留守邺城,可见他也有意将三子扶上继承人的位置。

  可惜的是,他此次南征有去无回,又不曾留下遗嘱,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大将军才刚刚遇难,我就这么做,这不好吧……?”

  刘夫人嘴上这么说,心里已经萌生了与审配合作的念头。

  她知道审配想要的是什么,审配也同样知道她的所求。

  可以说,二人的目的是一致的,利益非但不冲突,还相互吻合。

  “夫人啊!为今之计,唯有稳住局面,才是对主公最大的尊重!”

  “好吧……事已至此,我就不推脱了……”

  当日,刘夫人与审配,将谋士逢纪、袁绍三子袁尚聚集在一起,商议过后,当即矫诏确立了袁尚成为合理的大位继承人。

  经过袁尚这段时日的渗透和拉拢,还留在邺城的绝大多数都已成为他的亲信,至少也是站在他与刘夫人的队伍里。

  因此,有刘夫人这位先主夫人,以及审配、逢纪两位重臣撑腰支持,没人胆敢站出来质疑袁绍遗嘱的真实性。

  袁尚就此顺利继承袁绍如“大将军”、“邺侯”、冀州牧等官爵之位。

  而后知后觉的袁绍次子袁熙在收到父亲袁绍的死讯后,选择带兵以“奔丧”的名义,赶向邺城。

  长子袁谭则不甘示弱地自封为“车骑将军”,选择按兵不动,对袁尚就这么随便继位的决策是暗恨又无可奈何。

  而袁尚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在谋士审配、逢纪二人的建议之下,派人向曹操致书,索求父亲袁绍的尸骨。

  正忙着准备攻打冀州的曹操,在收到袁尚此信件后,忍不住嘿嘿一乐,再次将众谋臣聚集到延津县府大堂商议。

  “诸位,袁尚这小子有点儿能耐,不但顺利接掌了他爹的位子,还想向我逃回袁绍的尸骨,你们说说,我是给他,还是不给?”

  随手将袁尚的信一丢,曹操不屑地笑道。

  许攸上前一步,笑道:“孟德兄,袁尚此子,在下算是有所了解,其人鼠目寸光,贪图小利,绝非英主良才!

  似这等庸碌之辈,曹公无需理睬,只需一纸书信痛骂之,就足够吓得他胆战心惊!”

  许攸的意思,曹操听明白了。

  他觉得不仅应该拒绝袁尚的请求,还应该向其耀武扬威一番,以此恐吓袁尚。

  眼下袁绍身死不久,冀州人心惶惶,若是袁尚就此被吓到,来日曹军攻打冀州,很可能会事半功倍。

  这是“攻心为上”的手段,确实高明。

  “嗯……子远所言有理,还有什么其他看法么?”

  曹操嘴上这么问,心里已经有些偏向于采纳许攸的意见了。

  因为许攸也许不是自己麾下众谋臣中,才智最出众的。

  但他绝对是最了解袁尚的。

  因为他毕竟曾效力于袁绍麾下多年,比如郭嘉虽然早年也曾在袁绍手底下带过一阵,但论对袁尚的了解,显然还是不如许攸的。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许攸最有发言权,他的建议也最有价值。

  这时,郭嘉上前一步,谈笑自若道:“主公,在下倒是觉得,子远先生的想法虽然没错,但也未必是最好的。”

  “哦?那不知奉孝有何高见?”

  曹操顿时来了兴趣。

  “主公,袁尚以书信向主公讨要其父尸骨,表面上是为尽孝,实则是想借此打探主公的虚实!

  若是主公肯将尸首奉还,那么也就意味着,主公愿意暂罢兵戈,缓和与袁氏的关系。

  而主公若是拒绝奉还袁绍的尸首,那就等于是透露我们打算攻打冀州的讯号!”

  “我明白了……”

  曹操会心一笑,脸上满是狡黠之色,道:“奉孝的意思是,虚而实之,实而虚之,不妨就暂且遂了他的心思,以此麻痹袁尚,让他误以为我们短期之内不会攻打冀州?”

  “主公明鉴,在下正是这个意思!”

  郭嘉说完,还略怀歉意地看向许攸一眼。

  显然,郭嘉的计策比许攸要高出一筹,但这也算是折了许攸的面子,郭嘉为谋士团队的和谐,向许攸表个态也没什么问题。

  许攸拱手低头还礼,表示自己并不放在心上,这事也就算是就此揭过。

  “曹公,军师祭酒的计策也并无不可,那袁尚定会上当!”

  听到许攸能这么说,曹操相当欣慰。

  实际上这件事无论采纳谁的计策,都没有太大的区别。

  冀州终归是要打的,至于袁尚,这种儿子辈的对手,曹操更是从来没放在眼里。

  真正让他担心的,是许攸作为他曾经的友人,昔日又为袁绍效过力,能否顺利融入他的颍川谋士团。

  现在看来,似乎并没有问题。

  “嗯,那云儿,你怎么看?”

  最后压箱底拍板的事,当然还是要交给楚云。

  他明白,曹操让他拍板,并不是让他从两个主意之中选一个。

  而是要画龙点睛地完全缓和谋士之间的关系。

  “启禀叔父,侄儿觉得,子远先生之策,刚猛霸道,威慑袁尚进而让冀州三军胆寒!

  而奉孝之策,柔中带狠,示敌以弱再暗度陈仓,亦不失为良策!

  这两策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侄儿也不知该如何抉择。”

  把许攸和郭嘉的计策各夸了一遍,再重新把皮球提给曹操,让曹操来下最终的判断。

  这才是曹操希望楚云做的。

  而楚云也确实如其预料的,没有让曹操失望。

  “嗯,说得好啊!”

  曹操欣慰地点着头,最后还是拍板道:“子远之策自是霸道,但袁本初再怎么说也是我昔日故交挚友,我若不将其尸骨归还,让他得以安葬,未免有些不近人情,此次,就当我这个长辈给子侄辈一点关爱,把其父的尸骨还给袁尚吧!”

  话音一落,谋士们已忍不住要佩服起曹操。

  虽然明显郭嘉的计策更为高明,但曹操采纳其计策的理由却是“念在与袁绍的旧情”。

  这样一来,就免去了许攸的尴尬。

  “主公明鉴!”

  众谋士们异口同声地钦佩道。

  收到袁绍尸骨的袁尚自是大喜,下令为袁绍举行葬礼,并名正言顺地以“要求奔丧”为理由,召袁谭来邺城参加葬礼。

  袁谭本不愿去邺城,他自知刘夫人不喜欢自己,又一向与审配关系不和,担心袁尚、刘夫人还有审配、逢纪会借机加害自己。

  “公子,如今主公尸骨未寒,丧事未了,您不前去奔丧,既为不孝,于理不合!

  眼下大敌当前,曹操携大胜之师,对河北虎视眈眈,此时不宜与袁尚交恶,还是去吧!”

  最后还是在辛评这番建议下,袁谭才不情愿地率领少部分兵马前去奔丧。

  果然,袁谭人一到邺城,袁尚就找个借口将他留下,并让他屯军于黎阳,以范曹操来犯。

  事实上,袁尚并不觉得曹操会率兵渡河打过来,之所以如此安排,只是为了避免袁谭回青州割据一方拥兵自重。

  而袁谭别无选择,只能顺从地率军在黎阳驻扎,但袁尚只是做做样子,拨给他的兵马极少,使得本就没什么安全感的袁谭更是日渐心慌。

  而正为自己成功摆布了兄长而沾沾自喜的袁尚,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在他给亡父搬完葬礼不出三日的时间,曹操就亲自率兵,一路打到了袁谭驻扎的黎阳。

  黎阳为冀州抵御南方外敌的门户,位置极其重要,一旦此城失守,邺城很有可能朝不保夕。

  按说这么重要的位置,袁谭应该拨调给袁谭足够多的兵马,以确保其能抵御曹军的进攻。

  其实客观分析当前局势,袁绍虽死,但河北袁氏的总体实力,还是略胜曹操一筹,再者“哀兵必胜”,袁绍在河北积攒多年的声望极其强大,哪怕其身死,仍存在并庇护着袁氏荣光。

  如果袁尚不是过分忌惮和防范兄长袁谭,在兵力上不吝啬地给予袁谭支援,哪怕曹操猛攻,以黎阳城防的坚实,再加上袁谭作为据守一方的固有优势,曹操在短期之内,想占到便宜,是不可能的。

  但世上没有如果,袁尚对与袁谭的防范之心,比对曹操还要强烈。

  尤其是在审配、逢纪以及生母刘夫人的蛊惑下,他几乎忘记了袁谭是他一母同胞的亲哥,反而像防贼似的防着袁谭。

  这种情况也在楚云的意料之中,打一开始他就知道袁氏兄弟不合,见状更是抓住机会,向曹操提议,不要犹豫趁机猛攻黎阳。

  结果,黎阳虽然没能就此被攻下,但袁谭一败再败,守城压力与日俱增,守军士气更是急转直下。

  情非得已之下,袁谭只得忍着一肚子的怨气,再次向袁尚请求支援。

  “主公!主公啊!不好了!曹操率军再次猛攻黎阳,刺史大人一败再败!情况万急啊!”

  收到军情的传令兵,一路小跑来到正安逸用膳的袁尚面前,急匆匆地汇报道。

  袁尚正与审配、逢纪二人摆宴饮酒,听闻这消息,眉头一皱,挥手示意传令兵退下,而后看向二位谋士。

  “二位先生,你们都听到了。”

  审配赶紧放下酒杯,谏言道:“主公,黎阳为冀州重镇,门户之地,断不可失!还是趁早拨调援兵给刺史大人,不求他能战胜曹贼,至少能守住黎阳以保不失,时日一长,曹军粮草不济,自会退军!”

  闻言,袁尚眉头皱得更深,俊逸的容颜上满是忧虑之色。

  “先生,你我皆知,兄长一直不服我继承父位,我此番若是给他增添兵马,待他击退曹贼,拒不奉还,该当如何?若引兵反攻邺城,又当如何是好?”

  虽然父亲就折在曹操的手上,但自始至终,袁尚都没把曹操这个外患放在眼里。

我在曹营当仓官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