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二十三章 唱卖 二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一夜细雨过后,将东十字街口洗刷得干干净净。

  现在,雨停了,却升起了薄薄的水雾,令东十字街口,若在烟雾飘渺中。

  苏家铺子的苏利达也起了个大早,一如往日在张罗着开张,不过那张胖得鼓起来的面孔上,却多了几分以往没有的得意。

  他是不顾家里人反对,借了他亲娘的私房才盘下这间茶坊的。

  若是做不好,还不被那些只知道酿醋卖醋的兄弟叔伯们笑话死了?

  可是在潘楼街在东十字街口,世世代代做书画文玩勾当的人又有几个看得上他苏大郎?

  有好东西的时候不想着他,就拿些粗制滥造的赝品上门来蒙他这个好事家。

  他们也不想想,开封府苏家老醋那可是从后梁朝就做起来的勾当,到如今有二百年了,都把苏家老醋卖去契丹国和高丽国了,连老赵家的女儿(赵氏宗女)都娶进了不下十个,会没见过宝贝?

  不过在五天前,东十字街上的苏家铺子终于有了个扬名立万的机会。

  将有至宝在苏家铺子亮相,而且还会用东十字街鬼市子从未有过的唱卖法出手!

  如果那幅醉罗汉的原本能卖出个天价来,苏家铺子或许可以在唱卖的勾当上发展。如今开封府的书画文玩勾当中虽有唱卖,但是整个潘楼街加上东十字街口,就没有一家是专做唱卖的商铺。苏家铺子完全可以开个先河……

  就在苏大郎有些想入非非的时候,他的苏家铺子已经有了第一个客人。

  “店家,一个桌面。”

  客人戴着帷帽,一边说话一边快步往角落里面一张桌子走去。

  “这位客官,今天小店有大买卖要做……”苏大郎连忙满脸堆笑着上前,向来客解释情况。

  “知道,唱卖醉罗汉图嘛。”

  来人正是武大郎,他今天起得太早,连头毛驴都租不到,步行了快一个时辰才从大相国寺走到东十字街,早就脚疼腿酸满头汗了,而且还又渴又饿。

  “先来碗凉水,再上几个炊饼。”说着话,他便将一串铜钱哗啦啦丢在了桌子上面。

  “客官,可要取醉罗汉图的摹本一观么?”苏大郎收好铜钱,笑呵呵的又问。

  “哦?你也花几百缗买了醉罗汉图的摹本?”武大郎不记得曾将摹本卖给过苏大郎。

  “当然买了,”苏大郎哈哈一笑,“不过只花了五十缗。”

  “五十缗?”武大郎一愣。

  “是李晞古摹的,”苏大郎说,“一本五十,可不少人买了。”

  李晞古就是李唐,那日也在苏家铺子画三百缗买了本武好古摹的醉罗汉图。不过李唐的商业头脑也发达,他买了武好古的摹本回去后,又自己摹了二三十本在潘楼街上发卖,一本卖五十缗,不仅赚回了买画的三百缗,还多出了小一千。

  “这倒是个发财的路子。”武大郎点了点头。

  在北宋,学习绘画的最常见方法就是“摹”和“临”。想要在绘画一途上有所增益,就需要临摹名家的作品。

  临摹的对象通常不可能是原本……名家原本多贵啊,没有个万儿八千根本拿不下。所以好的“摹本”和“临本”就是学习绘画的必须品了。

  而日前在万家铺子卖出去的二十本武好古自己的摹本(自己摹自己的画)和李唐卖出去的二三十本摹本,都是物有所值的——因为它们可以让购买者通过临摹,学习后世的人体写真笔法!

  当然了,后世的人体绘画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根本不是通过临摹一幅作品可以掌握的。

  也就是,武好古在将来还可以通过出售人体绘画和写实工笔建筑图的摹本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虽然这种“摹本”不可能达到一纸万缗的高价,但是胜在薄利多销啊。

  而且,武好古也不必自己来摹,完全可以雇几个不出名的小画师来代笔。

  想到这里,武好古心情大好,对苏大郎道:“便取来一看吧。”

  “好的。”苏大郎转身离开,不多时就有小二给武好古送来了李唐的摹本。

  那可是历史上南宋四家之一的李唐啊!武好古隔着一层薄纱看着李唐的摹本,心想:连这等大家,都在摹我的画,看来920年后的画史上一定会有个北宋大家武大郎了……

  还真是想曹操,曹操到!

  武好古正想到李唐的时候,苏大郎的声音又想了起来:“李师父,您来的可早啊。”

  武好古抬起头,眯着眼睛往苏家铺子门口看去,入眼的却是个女子。

  一身淡绿色的襦群,腰间系着一条月白色的鸳鸯带,头上挽着仙人鬓,足蹬一双绣花鞋,看上去婀娜动人,风姿俏美。脸上略施了粉妆,显得娇媚无双。只是那眉宇间,似乎存在一丝忧虑之色。

  武好古的那张脸面,突然不受控制地笑了起来……

  原来这女子就是潘巧莲。她和李唐还有那个名叫小瓶儿的女使,还有几个抬着箱子的伙计,都没有戴帷帽。

  “苏大郎,一个雅座包间。”李唐把三串铜钱丢给了满脸堆笑迎上去的苏大郎。

  潘巧莲的美目在苏家铺子底层扫了一下,发现了戴着帷帽的武大郎,虽然没有认出对方是谁,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武好古的目光,同样没有办法从潘巧莲身上挪开……实际上这些日子以来,他都在努力压制对潘巧莲的感情。

  一方面是因为武好古知道他和潘巧莲之间的阶级相差不小,最后很难走到一起;另一方面,一个是武大郎,一个又是潘巧莲,实在太容易联想到武大郎和潘金莲了……

  可是今天他一看到潘巧莲本人,被牢牢压制住的爱意却如火山爆发一样喷涌出来了。

  难道……这就是爱到浓情处的滋味吗?武好古心想,可是这份情爱,到底属于谁呢?是我,还是那个丢了魂的“真武大郎”?

  “十八姐,上楼吧。”

  就在武好古感到疑惑的时候,李唐已经指挥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的伙计抬着箱子上了楼,然后又了唤潘巧莲上楼。

  潘巧莲将目光从武大郎身上收回,亲亲叹了一声,便和李唐一起上楼。李唐也发现了潘巧莲方才的走神,他知道是为了什么,于是低声安慰道:“十八姐,莫担心了,书画行自有书画行的规矩,武家的难不过是倾家荡产而已。凭他们三父子的本事,总有东山再起之日。”

  潘巧莲轻叹一声:“李师父,我也知道这规矩……可是大武哥哥这几日没了音讯,怎不叫人担心?”

  “他该在四下筹钱吧?”

  “筹钱?”潘巧莲摇摇头,轻声道,“要筹钱为甚不来我家的铺子?潘武两家几代的交情,如今他家落了难,我家总要帮衬则个的……”

  潘巧莲和李唐一边轻声交谈,一边上了楼,进了靠窗临街的一间包厢雅座。

  不多时,又有车马声从街上传来。苏家大郎知道有贵客,便忙不迭迎了出去,到了门外却见一个穿着锦衣华服,面白无须的老者在另一个四十来岁,同样衣着华丽的没胡须的男子搀扶下,从一辆装饰华美的马车里钻了出来。

  宋朝的男子以蓄须为美,只要上了些年纪,一般都会开始留胡子,如果没有胡子,那多半就是生不出。而在开封府,若是见到年长无须,且衣着华美之人,那十之七八便是伺候官家的中贵人。

  “小底见过两位大官人。”苏大郎上前施了一礼,然后才满脸堆笑道,“二位可知鬼市子的陋规?”

  “咱家知道。”上了年纪的老者开口就自称“咱家”,这可是中贵人常用的自称。

  来人原来就是刘有方、刘瑷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宦官父子了。

  “可有包间?”刘瑷大声发问。

  “有,有。”苏大郎连声应着,做了个肃客的手势,便在前带路,将刘有方、刘瑷父子引入了自家铺子。

  刘有方、刘瑷两父子身后还有几人跟从,其中两人便是翰林院待诏直陈佑文及其子陈宝,也都和刘氏两父子一般,没有戴帷帽。这两人却没有跟着两个没卵子的中贵人一起上楼,而是直奔坐在角落里面的武好古去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