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三十 制订出了一个方向性的三年计划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三十制订出了一个方向性的三年计划三十制订出了一个方向性的三年计划  接待林晓阳他们的人,领头的林晓阳认得,是技校的教导主任。

  见到了这个教导主任,林晓阳的脑马上反馈出了前世的相关资料。资料显示,这位教导主任姓朱,夫妻俩都在这所学校工作,他的妻子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朱主任夫妇都是海山县人,他们夫妇对同乡的学生都相当关照。

  想起了这些之后,林晓阳心一动,在进入饭堂之前,偷偷地拉了他老爸一下,悄声地告诉他朱主任是老乡,让他与朱主任拉好关系。

  林晓阳的爸爸听了林晓阳的话后,不禁一愕。他不知道从没有出过门的儿子,从哪得来这个信息?更不知道儿子让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突然感觉自己的儿子好像已经变得让他有点不认识。

  技校已经放假,整个学校就只剩下了林晓阳他们这班来考试的外乡人。不过,这批应考的人也不少,五个县加起来一共有差不多有百人。

  林晓阳记得前世时,他们这一届招的学生一共个班有近两百人,而且这届学生,外地的与本地的各占一半,按这个比例,明天到来考试的本地学生,应该也有百人左右。

  分之一的考率已经不算低了。而且,来考技校的人,几乎都是一些成绩一般的人,成绩好的,基本都选择读高后再考大学了,所以,这个考率对林晓阳这个另类来说,自然就没有什么难度。

  在技校休息了半天一宿的林晓阳他们,在第二天的早上开考。

  考虑到外乡的学生要赶返家乡,考试的安排很紧凑,早上考三科,下午两点半之前,再考完最后一科。

  可能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因吧,虽然也是全省统考,但技校招考的试卷,除了物理科之外,其它的三科比考要浅多了,内容也窄多了。这般的难度,让林晓阳就更如鱼得水,每科都只用一半的考试时间就完成。

  最后一科考完之后,林晓阳的自我感觉良好,自信考得没有什么问题。

  在回程的车上,放下了心事的林晓阳把目光集到了江口的市容、市貌上。

  透过车窗,江口市的市容如放电影般,一幕幕地呈现在林晓阳的眼里。

  林晓阳边看边印证他前世这部分的记忆,并把车没有经过的线路那一部分,也在脑海里补充完整。

  当时的江口市,从外观来看,只能用杂乱无章来形容。它的道路,除了市心那部分之外,还有几条重要的路都是泥路;它的建筑物也五花八门,有七十年代建的矮楼房,大部分还是林晓阳现在住处一样的十年代产物,更有一部分是年代更久的平房。

  而且,从整个城市的布局上看,江口市那时基本应该还没有什么规划可言,除了城心之外,城市的周边城乡混杂,让人看不顺眼。

  当时的江口市,除了在市区面积大一点之外,在市容、市貌上,甚至还比不上它下辖的、林晓阳他们的县城。

  林晓阳他们县是著名的侨乡,他们的县城在华侨历经百年来的贡献和投资之下,早就小有规模,而且名声在外,开放改革之初,还有小香港之称。

  海山县的县城,无论在规划和建筑上都别有格调,它的建筑借鉴了西的风格,土洋通用,别树一帜,而且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古建筑,让小城增添了不少风韵。因此,在当时来说,海山县的县城,真比那高它一级的江口市市区,在市容、市貌上更胜一筹。

  江口市当时才刚升级为地级市,管辖海山县在内的五个县。虽然,江口市辖下五个县的占地面积都不小,但在行政级别上,管辖五个县的市,只能算是一个最小级别的市,所以,江口市在刚升级的头几年,并没有什么发展。

  其实,相对周边的地级市来说,江口市的各项基础与发展条件都并不差。

  在地理位置上,江口市所处的位置极为优越,因为它的水陆交通都很方便。水路上,从穿越江口市的那条叫西江的内河上,就可以到达珠三角上任何与省城有水路连通的地方,而且这条河连通大海,当然就可以从这条河上,直达世界上的任何的一个港口了。而陆路上,江口市的公路网也不错,连通了珠三角的所有大城市。

  在工业、农业与渔业上,江口市的基础也不错。工业上,江口市的基础不弱,有大型国企的甘蔗加工基地和化工机械厂,还有大型的涤纶生产基地,更有不少的各类轻工产业。农、渔业上,更因江口市管辖的几个县,都是鱼米之乡,那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形,让这一片地方的农、渔业相当发达。

  可能正因为有这么好的基础,上面才把江口升级为地级市。林晓阳清楚,当时的江口市之所以没有得到发展,主要是当时的国情还没有以经济为主。

  林晓阳前世的记忆告诉了他,他们这片地方的经济发展,应该从八四、八五年左右开始。

  那年代,南方的人比北方人要开放,在央还没有定下市场经济的调子时,南方已经开始有了大量的私营经济实体,而不少集体企业,也在那时开始自己寻活,摆脱了等候安排的计划经济。

  而且,那时的南方人也比北方人要大胆。林晓阳记得,八五年的时候,他们县里一些领先改行的集体企业,工人每个月的奖金超过了五百块,是国家规定工资的十倍有多。

  江口市也就在八四、八五年的时候,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那两年的发展,为后来这个城市能跃升为一个级规模的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赚大钱,就要充分抓紧大气候。林晓阳清楚地知道,八十年代后的每一次大变革,都是赚钱的好时机。既然自己已经定下了以赚钱为目标,那当然就要想方设法抓住这些机会了。

  虽然,林晓阳现在还没有确定自己要通过什么手段、什么方法来赚钱,但此刻,他的脑已经定下了一个方向性的计划,就是利用读技校的这三年,力争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二是要取得一科大专以上的凭。

  一边读书,一边赚钱,还要完成一个高一级的凭,这个计划在当时的人眼里,简直就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但林晓阳却有把握完成这个别人眼里不能完成的目标。

  因为,林晓阳有别人没有的优势。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