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歼灭了英国海军布置在亚洲的印度舰队不久,中华帝国皇家陆军2个主力野战军和30万西南诸省的守备军部队,就跨越了与英国亚洲殖民地印度、缅甸、尼泊尔和不丹相接壤的边界线,对这4块殖民地上的英军发动了进攻。
战火从1908年11月10日开始拉开,当天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攻击部队,就突破了英队在4块殖民地边界线上的防御阵地,向4块殖民地的腹地推进。
11月13日,中华帝国皇家陆军攻击不丹的这路守备军部队,就彻底击败了不丹境内不足2万的英国殖民地部队,占领了不丹全境。
11月16日,英国亚洲殖民地的尼泊尔,全境被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守备军部队占领,要不是有尼泊尔山区廓尔喀人组成的殖民地部队,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守备军部队,占领尼泊尔的时间还要提前。
本来缅甸的战斗,对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守备军部队更加轻松,部队还没有抵达需要攻击的缅甸城市,城市内英国殖民地军队中的缅甸人就爆发了起义,打开了城门兴高采烈的等待着天朝上国的军队。
进入缅甸的20万从中华帝国云南省、贵州省、扶南省、越南省和广西省抽掉的守备军部队,进入缅甸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行军,需要战斗的地方真心没有多少。
不过缅甸的道路实在太难走。又加上连续下了几天的雨,使得道路变的泥泞不堪。更加不好走了,就是守备军的重装备相比主力军要少很多,但是在缅甸境内的行军速度也很让人心醉的,等尼泊尔全境被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占领,缅甸只有三分之一的地区被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守备军部队控制,近10万由缅甸人组成的英国殖民地军队向中华帝国投诚。
其余三分之二的缅甸地区。也对中华帝国皇家陆军的守备军部队敞开了胸怀。等待中华帝队的到来,15万由缅甸人组成的英国殖民地军队,对天朝上国的军队也是翘首以待。
这些缅甸英国殖民地军队的英国中级军官和高级军官,不是逃跑了,就是已经被殖民地军队中的缅甸人士兵和缅甸人低级军官给宰了。
一些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守备军部队还没有抵达的缅甸城镇,这些城镇就已经换上了自制的中华帝国国旗,虽然中华帝国的军队没有控制整个缅甸,但是缅甸的战事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
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对印度的进攻,最为重视。把第五野战军和第六野战军都派往了印度,第五野战军从藏南地区攻入了印度,第六野战军从藏东地区攻入了印度。
印度的道路同样不好走,使得2个野战军只能轻装前进。把重装备留在后面,慢慢跟进。
不过两路野战军依然一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处,英队几乎一触即溃,直到在伊斯兰堡和达卡,才分别被英国陆军的重兵给挡住了。
英国陆军在伊斯兰堡集中了近60万部队,其中有6万是英国陆军的正规军。其余的部队是由印度人组成的殖民地军队。
在达卡这个城市,英国陆军也集结了更多的军队,大约有65万,其中英国正规军的数量也有6万。
2个野战军的军长都考虑面前的英队数量庞大,且拥有着完善的城防工事,如果让2个野战军在没有重装备的情况下发起进攻,就是有中华帝国皇家空军的战机提供空中支援,也必定损失非常大,于是不约而同的命令先头的轻装部队在伊斯兰堡和达卡附近,停止了继续前进,等待重装备和后续部队的抵达,再对英国人重兵集结的城市发动进攻。
而且要攻打英队重兵防御的城市,也需要后勤部队把大量的作战物资运送到前线,以供2个野战军的攻击部队所用。
印度境内让人同样心醉的道路,使得运送作战物资到伊斯兰堡和达卡的附近,也不是那么容易,卡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依靠空军的运输机和飞艇,以及少量的马车,这样一来只是运送作战物资就需要不少的时间。
于是英国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战火暂时平静了下来,不过在伊斯兰堡和达卡,却在酝酿着2场大规模的战役。
英国亚洲殖民地的战火,吸引了不少国家的目光,特别是已经和英国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们,更是对这个战争的第二个陆地战场倍加关心。
不过英国陆军在亚洲殖民地的表现,却没有什么惊喜给这些蚂蚱们,尼泊尔和不丹没有坚持多久,就被中华帝国全部占领,缅甸那里更让人无语,中华帝国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城头中华帝国的国旗就已经升起来了,虽然缅甸还有很大的地盘,中华帝国的军队没有接收,但是整个缅甸已经是中华帝队的囊中之物了。
只有印度,英国目前在2个城市集结重兵,暂时阻挡住了中华帝队前进的脚步,但是能阻止多久,真是不用报太大的希望。
英国人也明白亚洲殖民地的处境,被占领的尼泊尔和不丹,以及没有被完全占领的缅甸,英国人其实已经放弃了,集中力量保卫印度这个在亚洲,乃至于全球,对英国来说最重要的殖民地。
在伊斯兰堡和达卡集结了重兵的同时,英国人紧急在印度的中部和南部,征召更多的印度人加入殖民地军队,武器装备不够,就让这些印度人装备落后的单发步枪甚至冷兵器,为了保住印度,英国人要拼命了!
还好中华帝国的海军,为了即将与协约国、同盟国的联合远征舰队进行海上大决战,没有在中华帝国皇家陆军地面进攻的同时,从海上对印度发动进攻,不然足够英国人手忙脚乱的了。
英国人希望联合远征舰队能击败中华帝国的海军主力,然后从海上对印度的陆军进行支援,到时候至少印度沿海地区能保住了。
那支让英国人一直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