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七七一章 战后构想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激动归激动,这个话题终究还是告一段落了。

  诸葛亮没有追着王羽寻根问底的意思,后者说的本来就是个大方向,具体的细节,应该连他自己都不甚了了,如果只是揣摩王羽的深意,现在露垩出水面的这些信息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总是要召开军议、政议,经过反复推敲才能最终有个草案。

  草案出来之后,按照青州的惯例,还会打造试点,在小范围内施行,在实践中反复验证过,才会有最终的法令推出。

  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王羽现在只能算是提前吹风,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

  另外,用这个计划还有救人的效果。若不是王羽及时赶到,抛出这个不成熟,却已经足够惊人的平北策,公孙清在华佗赶到之前,很可能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实际上,公孙攒失去意识和华佗入帐几乎就在同时发生,所以华佗当时才会那么暴躁。

  而王羽在内部商议之前,就向公孙攒以平北策相示,显然准备用幽州军来当第一个试点。

  诸葛亮觉得这可能不仅是王羽反应机敏的问题,而是他早就有了腹案。幽州军长期在边塞征战,多次越境追击胡人,对草原很熟悉,公孙攒更是一时名将,是个相当适合的执行者。

  同时,这个计划的提出,还可以唤起公孙攒的求生之念,让他有个雪耻振作的机会。若换了别人,说不定会觉得去塞外是被流放了,只有公孙攒不会这么想,而且还会鼓足劲头,全力以赴的不断开拓进取。

  这就是一举两得了。

  如果再往深里想,政垩治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首先就是消弭了幽州大战的负面影响。

  此战虽胜,但友军却损失惨重,濒临覆灭如果没有这个计划……”按照王羽不分封的土地的惯例,幽州军将会失去地盘和自主垩权,被青州军完全吞并。如果华佗没能救回公孙攒,说不定还会有王羽暗害盟友的流言传出。

  当然,参战的己方都心知肚明不是那么回事,但流言这东西,本来就是半真半假,参杂而来的。忽略掉中间的细节,只从结果推论,这样的流言确实也有几分合理性。

  实际上,北征本来也有这么个目的,只是王羽没打算用阴暗或强垩硬的手段,而是打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公孙攒。

  想到这里,诸葛亮也是暗道万幸,幸好自己没懈怠,移防西关,刚好误打误撞的救了公孙攒。否则的话,就算主公的计划再好,公孙攒死了,这流言只怕也就坐实了。

  这种影响说大可大,说小也小。

  一直以来,青州军似乎都是在孤军奋战,但细细历数,青州军的盟友并不少,从盟友那里得到的帮助同样至关重要。

  就目前而言,除了幽州军之外,青州至少还有两家关系密切,三家关系普通的盟友在。前两者是张燕和吕布,后者则是袁术、公孙度以及刘表。若是硬要说,董卓暂时也可以算作青州的合作伙伴。

  其中以刘表的关系最为普通,双方离得远,没什么利益冲垩突,也没什么瓜葛,大体上就是秉承远交近攻的原则,遥相呼应。凭借这个关系,王羽可以顺手从荆州拐带一些人才出来,而不会受到妨碍,比如孔明自己和同学庞统以及黄月英,石韬勉强也算一个。

  和董卓的关系也差不多,河东之战后,双方有了些贸易方面的合作。凭借这样的筹码,北征之前,王羽从董卓那里强要来了一封圣旨,在名义上,给了刘虞极为沉重的一击。

  袁术和青州结盟的时间最长,反复的次数也最多,双方好的时候,可说是蜜里调油,翻脸的时候,也是剑拔弩张,明枪暗箭,甚至一度动过刀兵——当然,袁术是不承认的,为此他甚至抛弃了大将纪灵,说偷袭王羽是后者的个人行为,与他没有关联。

  不管怎么说,双方毕竟没有真的撕破脸,大打出手,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这样的关系就算是很铁的了。

  辽东与青州的关系和董卓、刘表很像,一开始是觉得双方离得远,不会有什么冲垩突,看在海贸的丰厚利润上,公孙度还一度出兵攻打乌丸人的老巢,帮过忙。

  时过境迁,到了王羽雄霸河北的时候,公孙度也感到了威胁,故而在王羽起兵北征,邀他一同出兵的时候,婉拒了王羽的要求。

  即便如此,辽东和青州的贸易往来也没有断,若是处置得当,也是很有希望兵不血刃就解决辽东问题。双方的实力固然强弱分明,但辽东毕竟太迄……千多里地,劳师远征,换谁也发憷啊。

  至于张燕、吕布……

  前者原本就是个时间问题,他坚持的无非对太平道理想的执著,认为王羽对豪强的处置不够彻底,自己能比王羽做得更好。

  但事实上,双方领地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有目共睹,张燕也不是那种很有野心,会一条道走到黑的人,眼下也只是一个念头没转过来的问题了。

  吕布就更没啥可说的了,他又不是袁术,唯一的女儿都送过来了,还能有什么波折?

  事实上,青州幕府中本来就达成了共识,北征之战固然是军事为主,但政垩治、外交上也要尽量借势。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河北战罢,幽州、辽东、黑山、东郡四家易帜,挟大胜之威,压得袁术不敢蠢动,借助吕布和张扬的关系,还可以设法招抚河内的张扬。

  如此一来,未战中原便已克定大半,为后面的西进、南下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如果再考虑得稍远一些,西进击败曹操之后,还可以顺势招抚刘表一—王羽娶了黄家的女儿,和荆州地方实力派的关系还算是挺近乎的。

  争天下从来都是一发动全身,幽州大战,就是平定天下的开始。

  正是有了这个想法,诸葛亮才没有坚决劝止王羽出关救人。若是眼看着公孙瓉覆灭,别说后面那些墙头草了,恐怕连吕布心里都会生出芥蒂,张燕也会重新考虑两家的关系。

  再被如许攸这样的阴谋家从中搅和一番,搞不好河北大战打完,就要面临众叛亲离的局面了。别说攻略中原,自家后院的火都不好灭。

  没办法,想不动刀兵,传檄而定,不光要有强大的实力,还须得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这样才能让人垩心悦诚服。

  公孙垛和幽州军,本来就是个标杆,千金买马骨倒是简单。如果是一般的枭雄,通常都会把公孙‘攒捧得很高’做姿态给其他人看。等到天下已定之后,再卸磨杀驴,找个罪名把他给弄下去,就像刘邦当初对待韩信、英布那些人似的。

  但青州幕僚都知道,自家主公肯定不会这么做。问题是,待遇给的太低,也会引起其他盟友的疑虑。所以,听了王羽的定北策,诸葛亮惊叹之余,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公孙瓉看似被流放了,其实却是真正的成了一方诸侯,即便将来天下,呃,应该说中原一统主公也没必要削藩口塞外之地么,本来就是管不过来的,既然是纳贡称臣的自己人在统治,何必还要多此一举的削藩呢?

  当然,塞外是很荒僻的,但主公也不是丢着不管,双方会有大量的贸易往来,而且天高皇帝远,在草原上当土皇帝,未必比中原差多少,关键还是看后续的建设能不能跟得上。

  这样一来,公孙赞这个标杆就算是竖起来了。也给原本略显僵硬的青州筹功政策开了一条缝,让那些钟情于分封制度,极具野心的人有路可走,不至于每个都负隅顽抗到底口几年之后,若是公孙赞在塞外发展得好,统一中原的阻力一定会小上很多。

  诸葛亮很想回头去仔细看看王羽那张天下地图,如果那张图是真的,那天下可大着呢!

  群雄拼命争夺的天下,在那块最大的大垩陆上,也只占了东南的一个角落,而那块大垩陆竟似乎还不是唯一的大垩陆,至少还有一块差不多的,以及几块小一些的。

  开疆拓土开出来的,无疑是万世基业,把之前的所有霸主名臣良将的功绩加一起,也比不上。

  当然,那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情了,最现实的好处就是,如果地图没有大错,可以分封的区域就很多了。

  除了北疆,还有武皇帝都没能完全探索过的西域,东面则有青州军已经握在手里的三韩和倭岛,南面,在交州以南,也有大片土地在。

  据说那个所谓的佛教,就是从南面的大垩陆传过来的,有成形的宗教,就意味着有上规垩模的人口,这是迅速统治一块地方,也就是所谓移民的先决条件。

  这些地方,都是在近期内,就可以达得到的,青州在三韩、倭岛进行的殖民尝试,也被验证为行之有效的。所以,诸葛亮认为此策可行,就等着找个合适的时机,一举推行下去。

  对此,他极为期待。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