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八百七十二章 尘埃落定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这如何会忘?”奕訢缓声道:“我确实回电拒绝坐镇天津,但易国城回电却是强调天津是水陆枢纽,是工业心,坐镇天津,远回京师好。品書網()”说到这里,他略微顿了顿,“再对下这封电报的口吻,冷谈之意,十分明显!”

  “六爷该不会是又改了主意罢?”僧格林看了福恒一眼,冷声道:“元一直极力避免打内战,是担心战争造成巨大的伤亡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如果爆发内战,元考虑的不是支持哪边,而是如何尽快结束战争!说直接一点,元只会支持强者!唯有如此,才能尽快结束战争!”

  听的这话,奕訢不由一愣,这个说法倒是新鲜,也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迟疑着道:“元真是这个态度?”

  “这不是明摆着的?”僧格林沁道:“元为什么选择支持太后也不选择支持六爷?目的是尽快结束战争!”

  福恒犹豫着道:“元不担心如此做会影响朝廷推行宪政?”

  “一个预备立宪是九年,你觉的元对于推行宪政有多急迫?”僧格林沁瞥了两人一眼,心里颇有些不屑,怎的还没他看的透彻?“对于元而言,立宪固然重要,但维护国内和平更重要,元始终会将他自身的利益摆在首位!”

  这话确实有几分道理,奕訢脸的神情登时有些阴晴不定,见他不开口,福恒斟酌着道:“元三番五次提醒,王爷依然策动水师哗变,这事元必然十分不满,即便此时偃旗息鼓,元也必然对王爷抱有成见,不说会断绝支持,但支持的力度必然大幅降低。

  王爷眼下与朝廷虽未反目,却也与反目没什么区别,若是再失去元的支持,必然是举步维艰,不如索性破釜沉舟,一旦顺利攻占天津,或许元会转而支持王爷......。”

  果然是这家伙挑唆的!僧格林沁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你们难道还没收到朝廷增兵天津的消息?等咱们抵达天津城下,天津城内至少有三四万兵力,而且京师还能源源不断的增兵。

  退一万步说,算咱们能打下天津,那得需要多长时间?别忘了,四国的援兵抵达天津也不过几天的功夫!再说了,咱们的弹药储备最多也够打一两场硬仗!”

  没有元的支持,这仗没法打!对于这一点,奕訢心里十分清楚,他摆了摆手,道:“元若是想平稳的推行宪政,必须倚重咱们牵制和制衡朝廷的新军,不可能大幅削减对咱们的支持,这方面无须担心!元既然是这个态度和立场,咱们没必要冒险,犯不着两面不讨好!”

  说到这里,他看向福恒道:“你去倭国,一切都听从元的安排,本王估摸着,最多半年能回天津!”

  “下官遵命!”福恒连忙敬礼应道。

  僧格林沁却是问道:“如何回复太后?”

  “易国城既是希望咱们坐镇天津,咱们暂且驻扎军粮城。”奕訢缓声道:“给易国城回电便是,至于太后那里,自然有元去交涉。”

  从大营出来,天色已经有些麻黑,福恒没有回营而是径直打马赶往新港,他必须去见郭仲牟,追随他哗变的万水师官兵如何安排,这事他必须请示元,他现在与其说是恭王的人,还不如说是元的人。

  闻报福恒在营外求见,郭仲牟彻底的放松下来,他很清楚,福恒前来足以表明恭王的态度,当即快步迎了出去,一见面,福恒利落的敬了个军礼,干脆的道:“在下前来回复郭参谋长,愿意前往倭国!”

  “好!”郭仲牟笑道:“识时务者为俊杰!”

  海,镇南王府,长乐书屋。

  院子里灯火通明却是一片安静,‘啪啪’的棋子落子声清晰可闻,便携式家用煤气灯明亮的灯光将书房里照的宛如白昼,灯下,易知足、赵烈两人全神贯注的盯着棋盘,棋到盘厮杀正烈,两人都是全力以赴。

  燕扬天快步走进房间,见的两人浑然没有察觉,不由的一笑,轻轻的敲了敲房门,见的易知足抬起头来,他才含笑道:“校长,郭仲牟来电,福恒归附!”说着快步前呈电报。

  易知足没有回后院休息是在等天津的消息,听的福恒归附四字,他丢下手的棋子接过电报看了看,道:“终于不折腾了。”

  燕扬天试探着道:“水师大营哗变的官兵,校长是何打算?”

  “不急,让朝廷帮着养两年。”易知足说着站起身来,问道:“奕增可有消息?”

  燕扬天连忙回道:“尚处于昏迷状态,高烧未退。”

  “让福恒暂且领兵回驻水师大营。”易知足缓声道,福恒是不能留在北洋水师的了,让鄂安泰接管也有些不妥,哗变的那些个官兵怕是心里会不安,水师官兵可经不起再折腾了。

  “眼下最适合接掌北洋水师的只有载钊。”赵烈站起身来缓声道:“不论是奕增还是鄂安泰接管,哗变的官兵都会忐忑不安,担心秋后算账,要想稳定军心,载钊最为适合。”

  燕扬天道:“太后之前坚决反对载钊接掌水师提督......。”

  “此一时,彼一时。”赵烈不紧不慢的道:“经过恭王这一番折腾,太后也明白了大掌柜的心思,况且,朝廷如今也是急于稳定军心,大掌柜可奏,着载钊暂时接管,待的奕增康复再交由奕增。”

  顿了顿,他接着道:“水师哗变,福恒是首恶,可奏请地革职,流放倭国。还是得给朝廷保存几分颜面.....。”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照这意思拟份电奏。”说着,他话头一转,“恭王驻扎军粮城,这是打算坐镇天津?”

  听的这语气不对,燕扬天有些纳闷,之前不是建议恭王坐镇天津?这是改主意了?

  赵烈心里却是暗笑,恭王这次可真叫偷鸡不成蚀把米,北洋水师没捞着,还在易知足这里坏了印象,略微斟酌,他才道:“大掌柜即便要敲打恭王,也不必急于一时。”

  “恭王一日不离天津,天津的局势一日缓和不下来,况且,太后的颜面也要顾及,让他暂且遵旨,改道北回京。”易知足缓声道:“或者,建议太后下旨,着他驻扎通州也行。”

  顿了顿,他接着道:“估摸着紫禁城里也在巴巴的盼着回音,连夜发报。”

  京师,紫禁城,军机值房。

  紫禁城里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值房灯火通明,军机处的特点是三字——勤、速、密,不管有多少公,都必须在当天处理完,不允许拖延,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天津局势紧张,军机处也显的格外的忙碌,当值军机大臣和章京皆是一片忙碌。

  看完一份折子,肃顺端起茶杯呷了几口浓茶,随即瞟了一眼座钟,见的已过了九点,心里估摸着应该不会再有电报来了,天津局势一触即发,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情形,他心里很是矛盾,既希望恭王一条道走到黑,又担心战端一起,一发不可收拾。

  刚放下茶杯,他一眼瞥见一个章京手里拿着一份电报脚步匆匆的走了进来,不觉的有些意外,这个时候还有电报?天津的还是海的?

  快步走到跟前,章京轻声禀报道:“肃相,海镇南王急电。”

  接过电报一看,肃顺不由的又喜又忧,吩咐道:“转给几位相爷看看,让大家都松口气。”

  电报在几位军机大臣和章京手转了一圈,军机值房里的气氛明显轻松了不少,祥起身离座缓步踱到肃顺跟前,缓声道:“时间不算太晚,是否连夜奏报?”

  “这是好消息,该当的随到随奏。”肃顺说着叫过一个章京,吩咐道:“去打探一下。”待的章京离开,他才缓声道:“载钊这事,太后怕是不会允准......。”

  祥听的一笑,“倒也未必。”

  养心殿,东暖阁。

  慈安并未睡下,同样也在批阅折子,听的太监奏报有喜讯,便吩咐道:“让他们进来。”不多时,肃顺、祥、宝鋆三人鱼贯而入,见礼之后,肃顺便朗声道:“恭贺太后——。”

  慈安打断他话头,道:“把电报呈来。”

  看过电报,慈安沉吟了半晌才开口道:“奕訢与易国城不会是联手唱了一出双簧罢?”

  唱双簧?肃顺不由的一楞,他怎么也没想到慈安会如此想,一转念,他反应过来,这应该是对奏请由载钊暂时接掌北洋水师不满,他连忙谨慎的回道:“回皇太后,此事关键在于水师哗变......。”

  经他这一提醒,慈安也察觉自己想左了,如果易知足能够轻易的指挥福恒哗变,也无须跟朝廷争夺北洋水师提督的人选了,略微沉吟,他才道:“易国城再次奏请由载钊暂时接掌北洋水师,你们是何看法?”

  “回皇太后。”肃顺不假思索的道:“当务之急是稳定水师军心,奕增依然昏迷不醒,鄂安泰系被哗变官兵驱逐出营,皆不适宜。”

  祥接着道:“水师一日不稳,则天津一日不稳。暂且由载钊稳定军心,稍后再行调整,似无不可。”

  “回皇太后。”宝鋆开口道:“元一贯顾全大局,事前事后一直坚持水师保持立,载钊暂时接管,有利于迅速稳定天津局势,况且,眼下也没有载钊更为适合的人选。”

  见的宝鋆也附和,慈安略微有些意外,细细琢磨,也确实找不到一个载钊更为适合的,常保倒是可以,但元肯定不会同意,毕竟这次平定哗变可以说完全是元的功劳,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哗变的水师官兵掌控在元的手里!

  若是不顺水推舟,说不定还会另生波折!若是真的再起波折,面对的不是恭王奕訢,而是元与奕訢了,以朝廷目前的情况,压根没法与元抗衡。

  见她半晌没吭声,宝鋆斟酌着道:“水师万余官兵哗变,鄂安泰难辞其咎......。”

  只听的这一句,慈安心里顿时明亮起来,道:“传旨,福恒犯作乱,地革职,流放倭国,鄂安泰玩忽职守,地革职,着载钊、常保分别接替,迅速任,安抚军心。”

  生生将常保塞进去,不怕搅乱北洋水师?肃顺、祥都是一楞,却是不敢多嘴,连忙叩首道:“臣等遵旨。”

  略微沉吟,慈安才开口道:“易国城奏请让奕訢驻扎通州,是何缘故?”

  “回皇太后。”肃顺连忙道:“奕訢驻扎通州,利于朝局稳定。”

  祥却道:“回皇太后,奕訢乃钦命伐倭大将军,得胜班师回京,驻扎通州,于礼不合。”

  慈安瞥了两人一眼,对于两人的心思她是再清楚不过,她估摸着奕訢这次将易知足也是得罪狠了,所以易知足才有此提议,想想这法子也确实不错,通州虽然距离京师不远,但却是将奕訢排除在了京师之外,而且没有了元的支持,谅他也不敢不遵旨。

  她压根懒的理会祥的话,径直道:“拟旨罢。”

  次日午,八点刚过,驻扎在塘沽的奕訢收到了慈安的电旨,“改道北,暂驻通州!”

  将电报递给僧格林沁,他闷声道:“驻扎通州?什么意思?这是太后的意思?还是易国城的意思?”

  僧格林沁轻叹了一声,道:“谁的意思都不重要,六爷遵旨而行便是,只要兵权在手,驻扎通州与京师,又有何区别?”

  “说的是。”奕訢微微颌首道:“让他们出出胸的闷气也是应该的!”

  僧格林沁听的一笑,“策动水师哗变,易国城和太后心里确实是憋了一肚子闷气。”顿了顿,他接着道:“六爷安排一下,尽快去海拜访下易国城罢。”

本书来自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