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压力性”消化道出血过去一般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工作紧张的白领一族,但是如今“门槛”渐渐地降低到中小学生,虽说还是少数,但应引起重视。
一项纳入3379人的前瞻性人群研究表明,心理应激会部分通过影响危害健康行为而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长期的精神紧张可使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使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平滑肌痉挛,黏膜被破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腹痛或不适是消化性溃疡患者最突出的症状,但有大约70的消化性溃疡是无症状的,无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后期可能出现溃疡相关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4387的出血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没有前驱性消化不良和其他前驱性胃肠道症状。
所以,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要学会劳逸结合。事情是做不完的,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身体还是要放在第一位。
可能,有时候知易行难,但还是要引起重视,尽量去做,尽量去爱惜自己的身体!
“奶奶,我回来啦!呀,奶奶,你怎么了?”二十七岁的孙女黄艳艳想着奶奶今天生日,就特意早点下班,去给奶奶买了一个蛋糕,打算拿回来大家一起吃,给奶奶庆祝庆祝。
她奶奶八十五岁高龄了,再过几年,就能活到九十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以她奶奶现在的健康状况,每天还能在外面逛来逛去,一天要出去逛好几趟,还不用拐杖,可以说,活到九十岁一点问题都没有。
关键是,老人家是有退休金的,多活一个月,就能多拿一个月的钱,能给家里很好的补贴。
哪里知道,黄艳艳进门之后就发现,她奶奶捂着肚子,正坐在地上,疼得爬不起来!
“呀,奶奶,你怎么了?是不是摔跤了?”这老人家可不能摔,一旦跌一跤,问题就大了!
“没有跌倒,我,我……肚子疼!”黄艳艳奶奶疼得泪水都快出来了。
原本奶奶每天健健康康的,谁能料到,突然就这样了呢?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黄艳艳吓得花容失色,刚好爸爸妈妈又不在家,不过,即便爸爸妈妈在家,也管不了什么用,她爸爸妈妈也老了!这种事情,处理起来,说不定还是黄艳艳更为擅长。
黄艳艳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拨打120急救电话,叫了救护车之后,又给爸妈打电话,让他们尽快回来。
黄艳艳的爸爸妈妈一听,老人家出了这种事,都慌得不行,连忙往家里赶!尤其是黄艳艳的爸爸,心里头不由自主就冒出了这样的念头:“难道老妈妈要离我而去了?我可怜的老妈妈啊”一路狂奔。
他们到家没多久,救护车就来了,一家人跟车,前往医院。火急火燎。
省一医急诊室,葛慧琴接诊,一看这情况,立马以“急腹症”收治入院,并立即进行CT检查。
腹部CT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奇怪的是,老人家的乙状结肠里显示有一枚梭形异物,且已合并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和感染性休克。
葛慧琴就找来几个同事进行会诊,其中正好有陈俊。
陈俊看了一下,就说道:“这枚异物的形状有点像枣核啊!”
葛慧琴道:“不管怎样,一定要尽快取出来!”
陈俊立马精神一振,说道:“要不我来吧!”
雷广平道:“还是我来!我好几天没做手术了,这……手有点痒,闲得慌!”
陈俊略一琢磨,就点头。刘璐跃跃欲试,陈俊轻轻拉了拉她,刘璐一愣,旋即明白了,不由芳心有些暖,嗯,俊仔还是懂我的,知道我有洁癖。
这个手术,仔细一琢磨,她确实不想参与。倒不是她嫌弃老人家。而是,这个手术的部位。
很快,雷广平和葛慧琴就一起给黄艳奶奶做了急诊手术,由于情况紧急,当晚就安排的。
在手术过程中,雷广平和葛慧琴发现,老人家的乙状结肠处有个直径约0.5cm的穿孔,穿孔处还能看见一枚尖尖的枣核露在肠壁外,果然是枣核!还是陈俊看得准!二人对视一眼,很是佩服陈俊。他们当时的反应可没有陈俊快。
患者腹腔内有较多的粪性渗液,场面一时不堪入目,气味也十分难闻,雷广平赶紧为老奶奶做了腹腔冲洗引流,以及乙状结肠造口术。
当然了,手术很成功。现在,省一医急诊科其实能做很多种手术。有些手术,甚至都不需要其他专科的医生参与。
像很多医院的急诊科,往往只是一个“中转站”的角色,碰到这种“大手术”,都是要转到胃肠肛外科,或者请胃肠肛外科的医生来联合手术。
看着手术取出来的大枣核,黄艳艳奶奶才想起来,入院前两三天,她煮红枣粥时未将枣核去除。再加上本身牙口不好,毕竟年纪大了,喝粥的时候一时疏忽大意,误吞了枣核。
当时老人家不以为意,觉得自己肠胃好,能将它拉出来,哪里知道,竟然一直卡在肠子里,还造成了穿孔!
黄艳艳的爸爸就问医生:“这么小一个枣核,怎么会危及生命呢?我以前也不小心吞食过,为什么我没事?”
陈俊就给他解释道:“通常来讲,枣核误进入胃肠道以后,多数会顺着肠道一路向下,最后被排出体外。但您母亲的情况有点特殊,这颗枣核在消化道内‘不走寻常路’,一路游走到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然后一头扎进了肠壁‘安营扎寨’。枣核尖慢慢刺破肠壁,细菌和毒素流进肚子里,所以引发了感染,于是危及生命。”
这么大年纪,一枚小小的枣核,真的能要她的命的!
陈俊医患沟通术厉害,所以和患者家属沟通的事,他都是抢着做的。其他人也都乐意让他去处理。
对老年人来说,稍微有点意外,都有可能改变接下来的晚年生活。尤其是像黄艳艳奶奶这样八十多岁的人。
黄艳艳当时看见奶奶坐在地上,担心奶奶摔跤,是有道理的,因为,若果真是摔跤,那么很可能造成“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最后一次骨折,一般是指髋部骨折,“传说中”老年人这样摔一下,患病后一年生存率大约只有50,跟恶性肿瘤的预后差不多,甚至更为严重。
年轻人摔一跤可能没有什么大碍,但对于老年人来说,一次摔倒可以彻底改变她们的生活,甚至危及生命。这里所说的危及生命,并不是单指摔到老年人的要害部位而引发的危象,而是指老年人,摔倒后极易发生的髋部骨折。这种骨折后,老年人本就“体弱多病”的身体,将因为疼痛、活动受限而卧床不起,暂时或永远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
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在床上躺个一年半载,身体的各项机能就会严重衰退,可能再也起不来了,生命也就差不多到了尽头。
所以,老年人千万摔不得。
像黄艳艳奶奶这样因为误吞枣核、鸡骨等异物到胃肠道而被卡住穿孔,最后不得不手术治疗的病例,其实省一医急诊科每年都会遇到很多例。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
因为老年人通常口腔感觉比较迟钝,牙齿也不好,吃东西咀嚼不够充分,特别容易误吞异物。有些异物棱角锋利,一旦误吞,很容易嵌在食道、胃、肠道的狭窄处。
以前省一医曾接诊过一个六十多岁的患者,因鸭骨卡在气道,反复咳嗽了两个多月,最后来省一医才发现是气道异物,然后经手术治疗康复出院。
那名六十多岁的大爷,咳嗽难愈是“祸”起一顿美味的笋尖老鸭煲。
选上好的老鸭及嫩嫩的笋尖,再配以多种作料,放沙锅里慢慢炖……那味道绝了。那大爷最好这口,一家人品尝美味时,还谈笑风生,结果吃着吃着,大爷就发生了剧烈呛咳,但后来自行缓解了,于是大爷及家人都没有再留意,没想到,一咳嗽就是两个多月。
这名大爷平时身体是很不错的,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吃点药休息下就好了,家里人开始也以为很快会好,还自行在药店购买了止咳药水,结果,哪里止得住?多次去医院,换了好几种药,都不管用,简直像中了邪一般。
咳嗽迁延不愈,而且还越来越严重,最后还高热不退,没办法,家人只好送他去当地的市医院。
之前是在县医院看,后来去了市医院,市医院的医生考虑为肺部感染,输液治疗3天,仍有高热,大爷家属不愿意了,也有些慌了,连忙转到省城大医院,于是就到了省一医。
后来胸部CT查出来,大爷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存在高密度阴影,省一医的医生经验丰富,立刻就判断,很可能是气管有异物卡住了。
完善检查、排除相关禁忌后,省一医医生给这名大爷进行了气管镜检查,果然在右侧气管内发现了异物,最终顺利取出一块不小的鸭骨头。
事后,患者和家属都百思不得其解,即使鸭骨误吸入也应进入胃里啊,怎么就鬼使神差钻进气管了呢?而且还卡在里面了呢?
他们不知道的是,省一医常常接诊气道异物的患者。光是省一医急诊科,每个月都不下十例,有时候甚至一个月破百例!
取出来的气管异物也是多种多样,堪称“琳琅满目”,有假牙、金属物、辣椒、豆类、螺、整只虾,各种鸡鸭肉骨头、也有不少白切或红烧肉块……儿科的话则是各种玩具碎片、小零件、零食、零食包装袋碎片、纽扣电池、硬币、磁珠等等。
气道异物是指误吸入气管、支气管内并无法被患者自行咳出的异物。异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异物吸入气道,可影响患者呼吸,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陈俊在抖音上给粉丝们科普气道异物的时候,曾经有人也问陈俊,成年人怎么可能频繁中招呢?一般不是小孩才不小心误吸入吗?
事实上,气道异物并非是小孩的专利,成年人中也挺多的。这要从人的解剖位置来说起。
在人体喉部的前上部有一块会厌软骨,这块弹力软骨上宽下窄,位于舌骨和舌根后下方。平时它耸立开放喉腔,吞咽时软骨上提,关闭喉腔入口,防止食物误入喉腔,进气管。但像年纪大的人,身体机能下降,会出现软骨盖不严密的现象,吞咽功能减弱,容易发生食物误吸入气管。还是一种情况是,当人口含食物及其他东西大声说话或大笑时,会扰乱器官的正常功能,该盖的“管道”没盖住,从而发生异物进入气道。
据统计分析发现,成年人患者中约有七成气管异物发生在高谈阔论大笑间。
陈俊想提醒粉丝们的是,在聚餐吃饭时,尽量不要大声说笑,特别是老年人和幼儿,吃带骨头、带核的食物时应格外小心,做到细嚼慢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误食异物,而且可以充分吸收营养、保护肠胃、促进消化。
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是有道理的。
而一旦误吞了异物,尤其是棱角尖锐的异物,千万别用土办法,比如进食馒头、饭团等,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且越早越好,这样异物更容易取出,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就越低。
气道异物占儿童意外伤害的第3位,尤以5岁以下多见;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如果一边吃东西一边吵吵闹闹,更容易发生气道异物。
还有就是三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吃花生、瓜子、豆子等坚果类食物,因为孩子的牙齿功能还不健全,喉头的保护性反射不健全,很容易发生危险。
老人,尤其是患有帕金森疾病、老年痴呆等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特别要防止噎食窒息或异物误入气管,像肉块、糯米汤圆、年糕、果冻等,需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