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向无差,小细节纠错,基调已经定下,那就得仔细商量商量如何应付孙权那个贪心的家伙。
还地那是肯定的了,但要说怎么还,还哪块,这可就不是由着孙权说了算的。
南郡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反而对孙权而言也就是那样罢了,广陵合肥他都打不进去,更遑论防御更加坚固的襄阳了。
而为了隆中对之远大战略部署,南郡为北伐之要地,绝对绝对不能有任何谦让,哪怕是有几分违约的意思,也得强留南郡之地,这是包括刘备在内所有人都认准的底线……
那就按照这样来讨论,其实也不难,一地换一地,总归是要给孙权还回去一个地方,南郡也好荆南四郡也罢,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只是能让诉权面子上过得去,让他感觉没有什么损失即可。
首先发表意见的诸葛亮,其赞同的是将长沙作为南郡的替代品,交还给孙权,这样既能满足孙权要地的条件,又能给了孙权水路通道之便,其实已经是对他跟大的让步了。
而一向跟诸葛亮对着干的庞统自然是有另外的意见,他可不是单纯只为了跟老对手抬杠,而是切切实实的认为用长沙还南郡有些亏了。
按照庞统的意思,长沙给出去不行,一个桂阳就足够了,都是一郡之地,更何况南郡其实也并没有全境在刘备之手,小半部分都是曹刘两家的缓冲地带,这可是当初借过来就有的情况。
现在在庞统看来,用一个相当完整且治理完善的桂阳郡去还给孙权,这已经是天大的便宜事了,那孙仲谋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地方……
两个对立的条件形成,诸葛亮和庞统各自抒发己见,一时之间是谁也说不过谁,更遑论还以后不少支持者站在两人的身后,好好地一场议事直接变成了卧龙凤雏的正反争辩大会,搞得刘备也有些头疼,因为他一时间也没有办法拿定主意。
不过提出建议的也并非只有他们两个人而已,就说张松和黄权,他们俩就一同站起来表示,可以割让零陵和桂阳两郡之地,只不过却被诸葛亮和庞统协力反对掉了。
倒不是这两人有什么欺压排挤同僚的意思,而是给出一郡之地都够让他们心疼的,这要是给出去两郡之地,那岂不跟把养了多年的儿子白白送给任人家一样吗……
至于张松和黄权因何有这般想法,那还不是因为诸葛亮跟庞统两个互相说服不了对方,而且各有各的理由吗。
诸葛亮认为单单用桂阳郡去换,实在是有些伤孙权的颜面,要知道荆南四郡虽然是个统称,但也自然是有个前后顺序的关系。
武陵长沙在前,甚至长沙都可做荆南四郡之首,而零陵桂阳自然是在其后,不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发展,亦或者治安等等各方各面上,都是不及前两郡的。
本来就打算有违约定不还南郡,这还要将四郡当中最破败的一处拿出来充数糊弄孙权,诸葛亮是一百个不赞同啊。
他本意便是为了不破坏两家的联盟,可这一次孙权能狮子大开口,就证明两家的联盟已经有了裂缝。
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好生弥补一番,那恐怕将来这裂缝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直到无法弥补而出现惊天纰漏,到时候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
然而诸葛亮虽是这般想法,可庞统却是不赞同,他认为给出长沙实在是太过浪费了些,好好的一处上郡就这样送给孙权,那跟打肿脸充胖子有什么区别。
一个桂阳就足够了,甚至在庞统看来,孙权白的一个完整的零陵郡,而且又能跟交州互相连通上,这已经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和便利,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地方……
两人各说各的话,也各有各的理。
诸葛亮说的没错,长沙确实可以完全弥补裂缝,而且也弥足珍贵,应当能够填满孙权的贪心。
那庞统说的也有道理,交州东部正在孙权的治下,若是桂阳归属孙权,那荆州跟交州连通起来自然是更加的方便,也不比长沙差了什么……
正是如此,谁都无法说服对方的情况下,局面一时间僵持住了,张松和黄权才会有那般提议,只不过还没来得及掀起波澜,就被人给联手镇压了。
毕竟桂阳郡加上零陵郡这太豪华了点,单单只是一个桂阳还好办,毕竟太守到现在都是赵云兼任,给孙权也没什么问题,可零陵郡太守却是有人的,若是平白无故给出去恐怕人心安抚也是个麻烦事。
但不管怎么说,张松和黄权这也算是一个办法,只不过站在他们俩身后的同道中人没有,两个人自己报团取暖,也不晓得会不会比较尴尬。
毕竟当初刘备要入蜀之前,可是黄权一直反对张松的提议,甚至还因此将张松从自己代表的益州士人派系给踢了出去。
现在两个人又有了相同的建议,而自动归位了一派,天知道各自心里头会是个什么想法……
争辩双方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眼看着日头当中晌午正时,再这样僵持下去好像是没完没了没个头啊。
可又能怎样,就算刘备也感到头疼但却是毫无办法,谁让堂下自己这两位重谋说的都十分在理呢。
而且三大重谋眼下是一对一的局面,法正头一回表示站在中立一方,都支持都不反对,反正是谁也不得罪谁。
说到底还是法正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自己的擅长方面,行军布略谋划出奇,这是他的强项。
可要说道伐交为政,巧算人心等事,可就不是他所擅长的了。
要是法正会那样处事之道,他在益州内也不会被人排挤的那样严重了……
看着堂下卧龙凤雏互相针锋相对不相让,刘备只觉得一阵牙疼,可是又毫无办法。
然而正当他脑门发闷隐隐作疼的时候,却突然听到一阵阵细而微小的喘息声,而且就在自己身边。
这时候刘备才晃过神来,想起他今日可是带着儿子刘禅一起过来的,却不曾想到现在自己这儿子都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
刘备本以为刘禅是一直在旁观在倾听,在好生的学习所以才没有冒然起身参与其中。
可是当他偏头将目光转向刘禅这边后,他才知道自己太天真了,那所谓细微的呼吸声,不正是自己那宝贝儿子刘禅熟睡的呼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