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十二章 卫青从军(上)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咚咚!”如雷的战鼓声响起,兵士们不由自主的停了下来,望着战鼓擂响处。

  热血沸腾。

  张通更是紧了紧手中的汉剑,来到建章营这么多天,就没有如今天这般激动。

  因为,今天是周大帅升帐的日子。

  这是聚将鼓。

  周大帅聚将,必是有好事,张通哪能不激动。

  得多用功。

  早点成为一名真正的建章军兵士,好追随周大帅征战疆场,张通暗自告诫自己。

  手中汉剑用力的挥出。

  周阳的帅府。

  周阳身着戎装,顶盔贯甲,周大帅的威势复现,与那个订亲时的俊朗少年截然不同。

  李广、程不识、公孙贺、公孙建、秦无悔一众将领站得笔挺,仿佛出鞘的利剑一般,人人精力振奋。

  热血激荡。

  回到长安这么长时间了,一直在歇乏。

  歇乏固然让人轻松,却也太闲了,没有疆场冲杀刺激,让人振奋。

  今天。

  周大帅的聚将鼓第一次响起,李广他们好久没有听闻如此让人振奋的战鼓声了。

  最让他们激动的是,周大帅今日的聚将鼓不是要他们去冲杀,而是要开端练兵了。

  未来的汉军会是什么样儿,他们早就熟知了,真要练成了,将会是华夏历史上最为强悍的大军,其打法具有毁天灭地的威力,比起秦朝的大军更胜一筹。

  不耍说匈奴。

  就是东胡、百越、西羌、西域,加起来也不是对手。

  景帝那句会打得匈奴连种都不剩。

  就是这支可怕大军的最好评价。

  虽然这支大军还没有练出来。

  可是,从今天开端,这支大军一步步就会涌现,他们哪能不激动呢?不要说李广他们激动,就是周阳自己也是激动难已。

  这支大军打造出来,会成为超出秦始皇那支无敌大军的可怕存在,周阳会成为孙、武、吴起、商鞍那样的名将。

  人生在世,这样的机会有多少?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名将,那么多的才智之士,又有几人得到这种机会?周阳不仅激动,还很幸福!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就落在自己肩上。

  自己是荣幸的!人生若此,夫复何求?吸口吻,强抑一下心神,周阳扫视众将,于他们的精力头很是赞美:“这些天歇乏。

  没把你们歇得软蛋,还是那般身板硬朗,精力抖擞!”“呵呵!”李广他们报以一阵畅笑声。

  “从今天开端,我们要练大军。

  皇上已经恩准,先练三万。”

  周阳开端话了:“之所以练三万,而不是五万,甚至更多,那是因为,我们要打造的强汉大军与众不同。

  要超出前朝的大军。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打法在历史上没有过。

  没有经验教可供我们借鉴。

  我们必需要摸索。

  先练三万。

  验证我们的想法,然后再来改良。

  等到全面成熟,再刮练十万、二十万、五十万、百万大军!”一种战术的成熟,需要很长时间,需要经过实战检验。

  一下子吊练太多了,若是战术有问题,成果非常严重。

  先练三万,检验战术,这是稳妥之策。

  商鞍当年练兵,最开端也只是练了五万。

  虽然只有五万,却是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过程,把诸侯决裂的割据局面,转变成了大一统。

  随着战术的成熟,与秦国国力的增碎,秦国大军不再是五万,而是十万、二十万、三十万、五十万、百军,一步步扩大。

  最终形成了一股黑色风暴,席卷了天下,横扫六国。

  收百越,破匈奴,关山飞渡,热血横流,创造了无数的传奇与光辉。

  孙武当初只练了三万吴军,吴起的魏武卒最早也不过数万,后来一步步扩大。

  没有哪支部队。

  一下子就是数十万上百万,那不是现实。

  只能存在于想象中。

  周阳接着道:“我们要练的兵士,必须经过千挑万选,他们就象建章军一样,是精华。

  一是参军中挑选,二是招蓦。

  参军中挑选一事。

  就由飞将军和程将军负责。”

  “诺!”李广和程不识领命。

  “招蓦一事,由公孙贺将军负责。”

  周阳下令。

  “诺!”公孙贺领命。

  “现在,我们就去挑选兵样。

  开端招蓦。”

  周阳一挥手,带着众人出了帅府。

  一声令下。

  建章军集结,李广、程不识、公孙贺开端挑选兵样了。

  所谓兵样,就是从兵士中挑选一个标准,入选条件包含身高、硬朗程度等等。

  这是古代通行作法。

  一通忙活,挑选好了兵样,接下来就是正式挑选和招蓦了。

  默默洛城门,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人如潮,车如流,热烈非凡。

  城门旁,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招兵告示,凡有意破击胡虏,振大汉声威的好男儿,皆可报名参军。

  这牌子一立起。

  立时成了轰动的消息,不胫而走,百姓奔走相告。

  要把他们的亲人送来当兵。

  可是,他们兴欢采烈而来,却是惋惜而归,招蓦的条件实在是太严格了,严格得可以说是苛刻,符合条件的人少之又少。

  没多久,百姓中就流传了一句趣话“这哪里是在招兵,那是在州皇卫招帝婿,也没泣么严格!”曹寿那病夫能做帝婿,他们好好的身子骨,却不能当兵,百姓能不打趣吗?牌子弃边,就是建章军设立的招兵处,一个队率带领数十名建章军正在忙活,搪塞前来报名参军的人。

  尽管招蓦的条件很严苛,可是,百姓依然是热情不减,还更高几分。

  这么难,一旦给选中,那是莫大的光荣。

  一旦给选中,那就有机会驰骋在疆场上,就有破击匈奴的机会。

  去年一战,大汉声威大振,百姓最想做的就是去参军,就是打匈奴。

  建章军这一招蓦,百姓还能不踊跃参加的?数十名建章军忙得额头见汗,也是忙不过来。

  搪塞百姓。

  比打匈奴难多了,对上匈奴,挥着兵器冲杀便是,对百姓要好言安慰,对落选的人更得好言好语。

  对于善长用刀剑,拙于言辞宽解的建章军来说。

  真的是太难了。

  “得得!”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起,郑青赶着马车来到洛城门。

  曹寿来长安,相得一门亲事,成了帝婿,心满足足,正要赶回平阳封地。

  郑青明亮的眼睛一扫,创造百姓比起平时多了许多,不由得大是诧异。

  眼珠转动间,看见木牌上的告示。

  不由明双目放光,惊喜不已:“招兵了?”一挥马鞭,马车停了下来。

  “郑青。

  怎备停了?”曹寿的声音从车厢中传来。

  “侯爷,周大帅在招兵了。

  朝廷要练骑兵了!”郑青的声音很是高昂,蕴含着无比的激动:“大汉缺的就是骑兵,一旦骑兵练成,匈奴岂能横行?”“真的么?”曹寿爱好大起。

  掀起窗帘,探出头来,打量着木牌,苍白的脸上泛起了激动之色:“大汉终于剑指大漠了!”“剑指大漠?”郑青一愣,随即大加赞美:“侯爷此言极是!大汉练骑兵,就是要破击匈奴!”望着那些争相报名的人。

  郑青大是艳慕,沉吟不语。

  “郑青,你怎么了?赶车,走吧!”曹寿催促起来。

  “侯爷,郑青想报名参军,还请侯爷成全!”郑青冲曹寿施礼。

  “你参军?”曹寿的眼珠子差点砸下来:“你这样儿能参军吗?你没看那牌子上是怎么说的吗?要和那些兵样一个样,你这身子骨那能成?”选出来的兵样来自建章军,站在那里就象木桩,精悍膘锐,身上的杀气更是骇人,让人不敢仰视。

  除开气质不说,光是他们的身材就很高大,个个硬朗得象公牛,肌肉虬结,有着说不完的力量。

  郑青入侯府时间不长,虽然吃食比起在家里好得多了,菜色在消褪。

  毕竟时间太短,还没有全部褪去。

  说到身材,他只有一样合格,那就是够高。

  县高是够了,就是与“高大”二字挨不上边,他瘦得跟竹竿似的,何来高大之说?他要是去参军,不要说条件严苛的建章军,就是曹寿也会把他刷下来。

  郑青却是异常坚毅:“侯爷。

  郑青心意已决,请侯爷成全!”“你真要去?”曹寿兀自有些不信。

  “请侯爷成全!”郑青坚定的点点头。

  “你是不到黄河心不逝世?”曹寿把他的坚毅样儿看在眼里,微一沉吟道:“既然如此,姑且让你试试。

  来啊,你们把百姓赶赶,让郑青去试试。”

  “诺!”随来的兵士应一声。

  不住驱赶百姓,郑青在他们的护卫下。

  挤了进去。

  好不轻易挤到了,郑青暗松一口吻。

  招兵的建章军道:“你可是要参军?”“是呀!是呀!”郑青忙点头。

  “瞧你这模样,是哪家的佣仆吧?”建章军打量着郑青,道:“大帅有令,此次招蓦,不论贵贱出身,只要你有志参军,皆可报名。

  你虽是佣仆,却也在此列。”

  车奴在奴籍,是贱役,郑青还真担起了心事。

  一听这话,大是激动。

  这第一关算是过了。

  可是,他的激动劲头并没有持续多久。

  就荡然无存了。

  只听兵士道:“可是,你这身子骨,那能成吗?你瞧瞧,那些兵样,哪一个都比你壮实,你瘦得跟竹竿似的,练不上两天,你就会咔嚓,折断了。”

  “呵时!”围观的百姓哄然大笑。

  不是兵士损人,而是实情,此次练部队,非常严格,比起建章军也差不到哪里去。

  就凭郑青这几两瘦骨头,还真经不起折磨。

  郑青闹了个大红脸,哪会轻易放弃这等良机,忙道:“我会努力的!硬朗都是练出来的!只要我努力,必定能练得壮实!你们就收下我吧!”“兄弟,不是我不收你,而是大帅有令,不在此列,不能收!”兵士耐心给郑青解释:“兄弟,你没去过军营,不知军营之苦。

  不要说你,就是我,这副身板,比你壮实得多,当初投军,练之苦,差点就把我给练废了。

  我这身板再差。

  也比你强吧!”不说建章军。

  就是围观的百姓。

  其身板也比郑青坚固,这是大实话。

  郑青还待再说,建章军道:“兄弟,你让让,后面还有很多人呢。”

  侯府的兵士摇摇头,不由分辨。

  拉住郑青,出了人群。

  来到车前。

  郑青兀自不甘心,回头瞧着正在“郑青,赶车吧!”曹寿有些莞尔,象郑青这样的人能给招进建章军,那就成了天下奇谈,建章军岂是那么好进的?“侯爷,我还要试试。”

  郑青站着不动。

  一脸的不甘之色。

  “你还要试?”曹寿脸上带着恼意:“你还真拗上了?就你这身板。

  要不是你车赶得好,本侯爷都不要你,你还去参军。”

  “侯爷,郑青志在参军,还请侯爷成全。”

  郑青万分不甘心。

  “好吧!”曹寿想了想,终于批准了:“你去试试吧,若是不成。

  回平阳来。

  这点钱,你拿着,在长安花。”

  递了一个小布囊给郑青。

  郑青接在手里,千恩万谢。

  曹寿一挥手。

  一个兵士上了车辕,接替郑青,赶着马车走了。

  目送曹寿离去,直到不见踪影,郑青这才挤进人群,又去报名参军。

  这次,没有侯府兵士的赞助,他哪里挤得进去。

  以他的身子骨,要力量没力量,挤又挤不过别人,等到挤到跟前,天色不早了。

  郑青还没说话,建章军眼尖。

  认出了他,摇摇头,一脸的惋惜:“兄弟,你怎么又来了?”“我是真的想参军,你就收下我吧。”

  郑青尽量把语气放得和缓,带着恳求。

  “兄弟,不是我收你,是你这样儿。

  我哪敢把你收入军中。”

  建章军的耐心倒不错,给他解释道:“兄弟,你可知道,战场上,流矢横飞,刀枪无眼,身手差了,那就是送命。

  你这身板,那不是害了你?不行,不行!”郑青很是无奈,只得退了出来。

  站到边上,想了想,又挤进人群,还要试。

  当他第三次挤到跟前时,那个兵士几乎是哭笑不得:“兄弟,你的心志是坚定,我信了。

  可是,打匈奴,不仅仅是心志坚毅就成,需要好身板,需要力量。”

  一通好说歹说,郑青只得退开。

  郑青太想参军了,愣怔了一阵,又挤进人群。

  当他第四次涌现时,这个兵士激动了,语重心长的道:“兄弟,我招了这么多兵,就没见过你这样的人。

  这是第四次了吧?你决心参军,是好样的!我佩服!”谢褒奖。”

  郑青谦虚一句。

  兵士话锋一转:“可是,战场上。

  那是真刀真枪的硬干,我不能因为一时激动,就把你收进来。

  兄弟,你回吧。”

  这次。

  郑青却是站着没有动。

  这个兵士有些无奈了,双手一摊:“兄弟,你这样的情况,一心参军。

  而又身板弱,只有一个可能,的到大帅的准许,方能进入军中。

  “矢帅准许?”郑青扫兴的眼神陡然明亮无比。

  他就象落水的人。

  抓住稻草一般,这的确是一个措施。

  可是,要见到周大帅,岂是那么轻易的?兵士打击他道:“兄弟,这是有可能,可是,大帅军务缠身,哪有时间见你呢。

  即使见着了。

  大帅也未必会准。

  这样吧,你先回,我把这事向上面禀报,向大帅禀报,等大帅决断。”

  “谢谢!”郑青激动无已,这是这个兵士目前唯一能做的。

  兵士摇摇头道:“可是,这事不必定能成,你也别抱太大的盼望。”

  “人真多啊!”周阳的声音忽然响起了。

  兵士一瞧,周阳在赵破奴的簇拥下,正大步而来。

  百姓一见周阳的面,大是惊喜,忙着给周阳让开一条通道。

  “大帅?”郑青眼里闪过一抹狂喜之色。

  刚刚才提到周阳,周阳就现身了,这是他的机会,难得的良机呀。

  “见过大帅。”

  兵士忙见礼。

  周阳一挥手,问道:“有问题吗?”“大帅,有,是这样的!这位兄弟要参军,已经来了四次。

  可是,他这身板。

  我不敢收。

  他不肯离去,我想若要他参军,只有大帅准许了。”

  兵士忙着解释。

  “四次了?”周阳有些惊奇口虽说这次招兵,应蓦者如云,可是,如郑青这般,矢志参军,数次三番不甘的人还没有碰到过。

  “你叫什么名字?”周阳打量着郑青,这人瘦得跟干柴似的,根本就经不起折腾。

  可是,再一瞧,此人有些与众不同,那双眼睛非凡明亮。

  闪耀着异样的光辉。

  还有,他身上有一种说不清。

  道不明的气质,这种气质很非凡,非常非凡,不重视还真是不会创造。

  “禀大帅。

  在下叫郑郑青冲周阳施礼,非常恭敬。

  脸上带着惊喜之色,好象粉丝见到偶像似的。

  “郑青?”周阳暗想,若是改个姓。

  叫卫青,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你弄到军中来。

  惋惜姓郑不姓卫,不是那个人。

  “你为何一心参军?”周阳问道。

  “禀大帅,在下本是平阳侯付的车奴。

  路经这里,见到大帅蓦兵,决心参军。”

  郑青忙答复,声音很高,很激动,却是言辞得体:“长城之战,大振大汉声威。

  大汉男儿无不欲参军,郑青身为大汉男儿,虽是车奴贱隶,亦愿为大汉效犬马之力!”“平阳侯府的车奴?”周阳大是惊异,区区一个车奴,竟然言辞得体。

  恭敬有礼。

  转载的小说大汉帝国只是为了宣传这部部优秀的小说,让更多的读者分享阅读的快乐,领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同时也为这部小说大作大汉帝国做个推广。大汉帝国的所有文字、图片、评论版权都归大汉帝国作者所有,若您对的转载行为有任何疑义,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确认信息后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