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巡抚的任命不是小事。这年月的官员可不得了。工刊咒浇。治下百姓或者没什么根基的官员的生死,也就是转念之间便能决定的。
皇帝钦点监理司指挥使吴猛护送内阁大臣户部尚书蒙先豪往西北传旨,这个安排令人多少有点奇怪。一般情况下传旨都是太监或者不是特别重要的官员,皇帝对内阁大臣们的解释也很有道理。一是表示朝廷对孟觉晓功绩的肯定,二是派一个正直的大臣下去看看西北的捷报是否有浮夸的成分,三是担心孟觉晓接任巡抚会引起反弹,有一个户部尚书坐镇帮着压场面。
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在这个安排的前几天内阁议政时发生了一件事情,德裕提及让两位王爷就番一事。当时内阁大臣们除蒙先豪之外,其他人都选择了沉默。蒙先豪当时强烈的表示反对,认为楚王齐王在京日久,门下众多,此举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安定的因素。
这个事情可以说是天家私事,但是传统文人的心里头的观点是天家无私事。尤其是两位正当年的王爷就番一事,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其实蒙先豪很清楚这里头隐藏的信号,别人不说话不是不明白,而是不愿意卷入其中。在这个问题上不表态,那叫会做官。蒙先豪从来就不是一个会做官的人,所以太表态反对。当时皇帝也不生气。只是说日后再谈。
事情看七去就这么轻轻的揭过去了,接着不几日便有了皇帝安排蒙先豪为钦差去西北的事情。
京城里的事情孟觉晓在天高皇帝远的西北很难知晓,摆在孟觉晓面前的难题和地方豪强有关。环、庆二州的知县人选,最后是孟觉晓任命的两个幕僚。就是年乾和连成,这两位在京中本是闲职的七品官员,想外放而一直不得机会的那种。在京城做官,同样的品级比起地方官那权利待遇差太多了。一个京城部门里的七品官,在京城里走路都得夹着尾巴的,到地方上那就是土皇帝。
对于这个任命,两人是欣然前往。不过到任之后出现了的问题让他们很头疼。
先说环州,环州乃是折家的老窝。折家先祖在本朝圣祖年间作为地方势力主动投效,圣祖赐了参将职,责其守备边境。用地方人守地方,可说是一种不错的手段。短期内这种手段的效果非常好,但随着而来的问题是地方豪强与边军统帅之间的矛盾。
西北边军原编制为二十万,设指挥使两名,分南北两大营。由于西北的地理环境因素,边境附近设大小边寨百余个,环州庆州延安府三处有重兵把守之外,大部分兵力还是分布在大大小小的百余边寨之中。
作为地方势力的折家,环州城里除了折家的家属,其部署军队约两万人,主要分布在环州前的诸多边寨之中。这个部署在开国之初,有折家主动的因素在其中,这种主动含有一种自保的成分。随着太平日子的长久,环州城内渐渐的失去了折家一席之地。原因来自边军上层对折家的轻视和排斥。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就是折家军作为边军的一份子,却与边军上层格格不入,时间长了土生土长的折家军也不是边军上层内调动的了的。
西北虽然没有开边市,但是民间的贸易照样存在。说的难听一点就是走私,出现走私自然是因为利益巨大。边军上层为了利益,对折家军不断的进行调整,日子久了,通往河套的主要道路的边寨,渐渐的就没了折家的份。
这一次党项人大举进犯,挡在前沿的各边寨边军根本不是骁勇善战的折家军。折家多少有点因祸得福的意思,党项人进攻的时候,折家军还在环州城后五十里地外驻扎。
边军溃败,折家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为别人卖命,把本钱打光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折家按兵不动,环州知县以及驻防边军更是没有做丝毫的抵抗便逃跑。这倒成了折家按兵不动的一个好借口,城内三万边军半天都没守下来,折家想增援都来不及不是?
党项人撤退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没有一把火烧了环州劫掠了大量钱粮人口之后拆毁了环州城墙一面便退了兵。
当时周围成建制的边军只有所家军,孟觉晓作为西北经略,径直去的延安府而没有往环庆方向去。环庆方向的边军早散了架名存实亡了,主要将领也被朝廷拿下问罪去了。
现阶段的环、庆方向基本属于无政府状态。折家军终究是本地人,得知党项退兵后,主动进入环州,成为了环州城实际的主人。
孟觉晓对环州城的情况知道的不多,年乾往环州任知县,就肩负着掌握地方的任务。年乾出发的时候带了一千禁军,可是到了环州城才晓得,一切都是在折家的掌握之下。
年乾想行使知县的权利,地方上丝毫不予配合。政令除了县衙方寸之地,根本出行不远。
对此现状,年乾到任一个月后一筹莫展,几次拜访折家现任当家折子霄都吃了闭门羹,年乾只好如实报给了孟觉晓。
类似的麻烦前往庆州的连成也遭遇了,庆州虽然没陷落,但是在党项人打来时,知县大人也第一个跑了。边军高层将领也都跟着跑了,庆州本有三万驻军,当官的一跑下面的兵全乱了营。
当兵的失去控制真是太可怕了,大量乱兵四处劫掠,庆州城内大乱。乱局之中驻扎在城内的一万种家军统帅参将种师道站了出来,指挥手下镇压乱兵并全面接管防务。
种家军的待遇其实和折家差不多,只不过种家这一带的家主种师道为人更圆滑一些,与边军上层的关系尚可,这才没有被挤出庆州城。
连成到庆州上任之后,很快就发现了任何事情没有种师道的点头,根本就无法得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