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145章 家道中落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月儿明,风儿轻,趴在床边,听老爹讲那过去的故事……

  杨若晴和大安姐弟,两双耳朵高高竖起,听得是津津有味。

  一直到杨华忠说完了,姐弟两个才回过神来。

  那边,孙氏和老孙头,也都在静静的听着,屋里的人,都沉浸在老杨家祖上的这段纠葛里面!

  “爹啊,我还想问一下。”杨若晴清了清嗓子,往前凑近了几分。

  “我爷他出生在小地主的家境,还有四五十亩田地,家里有长工短工的。咋后来混成了这副家境呢?”

  “啊?”杨华忠没想到杨若晴会问这个,愣了一下。

  “你爷出生后,刚好赶上灾荒,连续三年田地里颗粒无收。”

  杨华忠把手里最后一块鸡蛋饼塞进了嘴里,接着道:“那会子,十里八村饿死了好多人,咱老杨家虽说有点存粮,可也挨不了那么久!”

  “家里的长工短工全遣散了,你曾祖父开始变卖家里的田产。”

  “这一带都是连年的灾荒,田产也难卖,你曾祖父也饿死了。”

  “后面总算是等到了朝廷的赈灾粮,才度过这一劫。”

  “你曾祖母一个寡妇人家,拉扯着你爷长大,做不动田地里的活计,就把田地变卖,或是租给别人去做。家道,就这样一日不如一日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

  杨若晴暗暗点头。

  据她所知,在这个时代,一个寡妇拉扯着孩子确实不容易。

  那么好的田地,租给别人去做,就收点租子啥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差。

  尤其是家里没了男人这棵顶梁柱,少不得还要被村里人欺负。

  租田地的人,年数久了,待到你想要收回来自己种,指不定人家还赖着不还呢!

  扯皮,是少不了的!

  “爹!”

  杨若晴打断了杨华忠的话,接着询问:“我看兰儿堂姐,长得真是好看!那模样五官,不像二伯也不像二妈!”

  “何止是不像二伯二妈,她跟咱老杨家人都不像呢!”大安接过杨若晴的话茬,说道。

  “嗯嗯!”杨若晴点头,接着又问:“爹,兰儿堂姐,当真是我二伯和二妈亲生的?”

  杨华忠苦笑不得,道:“傻闺女,问这傻话!”

  “爹,甭管我这话傻不傻,你就说是还是不是嘛!”

  “是,你兰儿堂姐是咱老杨家正宗的孙女。不过——”

  “不过啥?”

  “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都说,你兰儿堂姐的模样,随了她嘎公那边的曾祖母!”

  “啊?”

  杨若晴惊了下,那不就是当年那个跟曾祖父勾搭在一起的堂弟媳吗?

  “隔壁村的那个问米婆那会子给兰儿掐出生时辰就说了,她怕是老杨家祖上的某个先灵来转世的,这是因果!”杨华忠最后道。

  “原来如此!”

  杨若晴恍然点头。

  转世轮回这种东西,她不敢全信。

  不过,杨若兰遗传了当年那个堂弟媳的祸水娇颜,这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杨若兰,也是一盏不省油的灯!

  “晴儿啊,该吃的吃了,该问的也问了,这时候也不早了,咱是不是该洗洗刷刷上床歇息了?”

  孙氏摸了下杨若晴和大安的脑袋,笑眯眯问道。

  杨若晴吐了吐舌头:“嘿嘿,今夜过瘾了,成,那咱收拾碗筷洗洗睡吧!”

  明日,长庚和大牛叔他们都要过来帮他们家种油菜和麦子。

  种子,都是跟他们两家借的。

  寒露籽,霜降麦。

  这会子到了寒衣节,再过几日就要立冬了。

  可以说,这一季自己家错过了种油菜和麦子的黄金时节,已经临近尾声。

  这个时候种下去的油菜和麦子,来年的收成肯定会大打折扣,比不上那些掐着季种下去的。

  可是,能收获一些算一些,总不能让地就这么慌着。

  吃过了夜饭,孙氏进了灶房拾掇,杨若晴则喊了老孙头过来帮忙称量黄豆子。

  照着跟聚味轩的买卖契约,冬季每隔三日就得往镇上的酒楼送一趟豆腐。

  每一趟送五十斤豆腐,半斤一块,也就是一百块豆腐。

  杨若晴照着自己做豆腐的经验来算,两斤黄豆子做出十斤豆腐,五十斤豆腐就得浸泡十斤黄豆子呢!

  于是,她跟老孙头称量好了十斤黄豆子,用清水浸泡在两只大木桶里面。

  黄豆子浸泡下去,得经过六个时辰方能碾磨黄豆浆。

  这会子浸泡了,明个早上就差不多可以碾磨了。

  一家人洗漱完毕,各自回屋歇息。

  翌日,长庚叔和大牛叔两家的人都过来了。

  杨若晴家这趟分出来,分到了两亩水田两亩旱地。

  两亩水田不动,打算留待明年种稻谷。

  半亩旱地在树林子那块,是从前老杨家的开荒地,不适宜种油菜和麦子。

  还剩下平原地带的一亩五分旱地可用。

  这一亩五分旱地里面,孙氏打算挪用三分旱地来,到时候平整成菜园子。

  剩下的一亩二分地,一半用来种麦子,一半用来着种油菜。

  上昼,孙氏和长庚他们全都去了地里种油菜麦子。

  杨若晴则带着大安留守在家。

  姐弟两个,花了一上昼的功夫,可算把十斤黄豆子碾磨成了黄豆浆,装了满满一木桶,放在墙角晾着,上面还遮盖着一个防尘的竹筛子。

  估摸着临近晌午了,姐弟两个又甩着酸痛的手臂,开始伺弄起晌午饭来。

  晌午吃点啥呢?

  这是杨若晴要琢磨的问题。

  她找到了一只木桶,木桶里面用水养着一些泥鳅和小鱼。

  这是她前些时日逮黄鳝时顺手弄的,养在水桶里好几日了,每日都换水。

  这会子泥鳅吐去了泥沙,不需要宰杀就可以直接下锅呢。

  用竹扒舀出桶里面的泥鳅和手指长的小鱼,掂量了下,一斤出点头的样子。

  杨若晴决定等会用红辣子来烧,连鱼带汤,能烧满满一大海碗,是一道下饭菜。

  玉米面,搁点焦糖,贴一锅香香甜甜的玉米面饼。

  分家出来后,家里的蔬菜,都是桂花婶子和大云婶子两家给的。

  老孙头过来,也带来了一些白菜,莴笋和扁豆。

  过了这好几日,蔬菜吃得差不多了,就剩下最后几颗叶子有点发黄的白菜和两根莴笋。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锦绣农女种田忙》,微信关注“优读文学”,聊人生,寻知己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