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六部 吏部外郎 第十九章 五百贯钱灭宰相(上)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第四部虎胆县令第六部吏部外郎第十九章五百贯钱灭宰相(上)

  第十九章五百贯钱灭宰相(上)

杜衡又跑到了“尚书左仆射”高爽那里搬弄是非。这个老头特别爱面子。平日以摆资格、架子大著称。杜衡依杜冲的嘱咐。便投其所好。在这些方面尽说丘度的坏话。他说丘度狂妄无礼。以前要不是老大人你提携于他。他怎么可能被先帝赏识。从而跃居高位。可是得势后便嚣张自大。越来越不把相公你放在眼里。几次针对你的门生僚属进行弹劾纠举。后来犯错了。朝廷让他在刑部戴罪立功。可是他却不知道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听说老跑到首宰窦侯爷那里。阿谀奉承。厚颜巴结。希望能借助于他的势力。帮助自己重回御史台。这样只知私不知公的大臣。相公你说。是不是岂有此理  高爽听了。却是不置可否。虽然他的内心早对丘度不满。可是这个老头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打着。那就是他的为官之道——除了倚老卖老外。高爽还以会保官、保身为名。历三朝而不倒。靠的就是遇大事不表态、依违两可的圆滑处世之术。

  他深知在形势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任何不慎都会遭致杀身大祸。从而使自己成为政治斗争的殉葬品。因此。他虽然身居要职。却从不参与任何担干系的事情。“人莫测其喜愠”。遇事慢开口。不出的秘诀。

  又一位重臣没有表态。这让杜衡很失望。不过回去将事情地经过转述给弟弟时。杜冲却是一喜。高兴地安慰他道:“兄之虑。无忧也。”

  果然。没多久。便有一个叫上官均的小谏官。出人意料地上本弹劾刑部尚书、参预政事、副相丘度枉法。这个上官均。以前名不经传。所担任的官职是从八品的“右拾遗”。为谏官中品秩最低下的人员。现在竟然胆大妄为地直接弹纠宰执之臣。这让满朝文武震骇之余。心里又有些莫名地紧张和疑虑。

  然而。让大臣们目瞪口呆的事情还在后面。上官均不自量力。以微末之官弹劾极品大员。他地奏本自然没有在廷议上得到通过。不过。在他之后。竟然接连有谏官和监察人员。甚至是御史。上本弹劾丘度之罪。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谏官中地大佬——“散骑常侍”董宝德更是将韩一良之案和丘度之罪联系起来。他抓住了韩一良奏本中的把柄:哪位官员不是爱钱之人?自己是个很小的官。都辞却了别人送的五百贯钱。其他的就可想而知了。那“其他的”到底是谁呢?

  这个质疑。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因为韩一良是刑部官员。他熟悉熟知地自然当是本他周围认识地官员基本都有贪赃枉法之处。那么丘度作为刑部最高长官。起码是个失察之罪。如果仔细调查。恐怕免不了有其他更严重的罪责。

  这样的凭空指责。虽然没有真凭实据。但是杀伤力还是很大的。人的想象力一旦被左右。事实到底如何。就不是太重要了。所以情况明显对丘度不利。

  但是。更危险的事。还是几位宰相态度地暧昧不明。按照道理来说。顾命大臣位极人尊。现在竟然被人捕风捉影地争相弹劾。即便是为了维护这个团体共同的利益。宰相们也应该严厉制止这种现象。但是以窦刚为首的政事堂大佬们。却选择了沉默、不置可否地策略。

  这种沉默。本身就代表着某种程度上的默许、认可。于是。对于丘度地攻击。开始变得更为肆无忌惮。攻击者们大作他的材料。到处收罗证据。甚至连他家的仆人都不放过。总之是处心积虑。、根纠底地要找出他的枉法之处来。

  到了这个时候。“御史中丞”杜衡终于松了口气。他的兄弟—杜冲的计策便是转移重点。让大家的关注焦点。从韩案行贿者身上。转移到更大的目标—丘度身上。这样。不管是以后杜衡能不能了结韩案。起码丘度已被搞得焦头烂额。暂时是没有可能回归御史台也仅于此。他们还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认为自己可以将丘度扳倒。让他彻底没有回来的希望。

  但是。有人却要帮他们的忙。

  由韩一良行贿案引起的弹劾风波越闹越凶后。首宰窦刚开始出面制止事情的蔓延。他对其他几位顾命大臣说:“韩一案。事关朝廷重臣。必定牵连甚广。只恐非今时之御史台可了。依本相之见。应选坚贞果敢且办案得力之人主审。”

  其他人都表示同意。于是由窦刚任命“长安县令”董含作为韩一良案的主审官。调查此案的详情。

  这份任命一下达。朝中很多官员们的心中都变得亮堂堂了—原来连窦首宰都要找丘度的麻烦了。

  他们为何这么认为呢?这首先要从董含这个长安县令说起。此人是本朝有名的酷吏。早年得罪权贵。本应处死。后得窦刚从中周旋。免于死罪。又大力提携于他。不过几年。便成为正五品京机县令。他和窦刚的关系。绝对非同小可。

  再则。纠查违法有罪官员。本为御史台之责。有时大理寺和刑部也分担一二。何时轮到它长安县来多管闲事?从窦刚的这份任命上。便能看出。他是别有所图的。

  不过丁晋觉得这件事上。窦侯的插手。有些不太妥当。他认为窦刚的任命太直白了再说如果长安县审不出个究竟来。到时候董含独自承担责任。也很被动。于是建议窦刚可采用“三司会审”的办法。让御史台、大理寺、刑部。共同参与到此案的审理中。

  同为窦派的卢承庆、杨钜等人都赞同丁晋的想法。即便是董含。也觉得丁晋的建议更为合理和谨慎。也考虑到了自己所承担的压力。心里便有些感激。

  窦刚考虑一番。便采纳了丁晋的建议。不过和其他几位宰相商议后。认为这个案子中刑部人员牵扯太多。而御史台懈怠不振。前审理多日而无功。都不适合再参与办案。于是便将刑部及御史台从中剔除。而决定从朝廷百官中。选择素有清名者为陪审官。协助长安县、大理寺两个衙门共同审理此案。

  廷议时。便由上朝的大臣们。选举清廉者。可是也不知怎么回事。丁晋的名字也被选入了候选人名单。下朝后。丁晋得悉此事。便急忙对窦刚道:“天下人皆知我和董含。与公相善。如下官也参此案。即便其时秉持公心。奈何人言可畏。恐为相公惹非议。大是不美。”

  窦刚听了。很赞赏丁晋的细致周到。于是和诸相在政事堂商议此事时。便选了另一位候选人—“户部侍郎”邓润甫为陪审官。参与韩案的深入调查审理。

  经过—番精心准备。董含润甫。以及另一位大理寺官员—“大理丞”章和。精神抖擞地来到关押罪犯的大牢。审理韩一良。

  在邓润甫和章和认为。这次。自己是受了朝廷的重托。严厉彻查韩一良案中牵涉的贪污腐败官员。职责只是审案。为国家纠正不良之风。虽然。他们也模糊地意识到此案所涉及的东西可能非同小可。但是并没有一种以之为由达到何种政治目的的想法。

  但是董含自然不是这么想。作为首相手中一把用惯的利刃。他自然清楚窦刚以自己为主审官。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主要目的。所以。一开始。董含便比邓、章想得更深。做得更彻底。

  他提审韩一良。直接把矛头指向丘度。并威逼利诱。诱导其嫁祸上官。从而减轻自己的罪责。甚至。董含还暗示韩一良。只要能出来指证丘度。就是戴罪立功。并且是立大功。这样的话。官复原职也不是不可能的。

  无奈。韩一良却是个罕见的硬骨头。那个曾想贿赂他的幕后人。他都宁肯熬酷刑都不说出来。何况是诬陷并没有犯法的上官。自然是打死都不说。再说董含也不敢真得把他打死。案情就此陷入僵局。

  董含能被称为“酷吏”。自然不会就这么点手段。见在韩一良这里找不到突破口。于是他又收押了几个刑部小吏。平日听说过的上官们的罪状。就此逮捕了刑部官员刘挚、梁焘、何厚锡等十五人。又通过严刑拷打。诱逼刘挚、梁焘两人答应自己。弹劾揭发主官丘度的罪行。

  董含这里刚取得一点进展。还没有详细策划该如何构陷丘度罪名。他也被人弹劾了。弹劾人是和他共同办案的邓润甫、章和。

  在心里面只存着办案审案念头的邓润甫和章和二人看来。主审官董含的种种做法就是明目张胆地逾越法制。他任意构审犯人、编派案情。使得自己两人根本无法插手。是一种肆意枉法的行为。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