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百八十四章各方云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胡府。

  书房。

  胡惟庸小抿一口茶后,缓缓放下茶杯,含笑看向吕本:“吕大人没去皇宫参加接风宴?我是想去而没资格啊!”

  “不去!”吕本微哼。

  虽然现在是捧杀朱棣。

  可他不想看朱棣众星捧月,志得意满的样子!

  更不想讨论这个问题,转移话题,拧眉道:“胡相,韩国公与胡相真的……”

  胡惟庸阴阳脸瞬间全阴。

  点点头。

  吕本暗暗惋惜,其实他特别想把李善长也拉入倒燕联盟。

  李善长在大明的人脉,绝非胡惟庸可比。

  只要李善长成为倒燕联盟一员,为允炆谋求那个位置的机会,势必更大。

  可惜,他也知道,李善长这个人,太狡猾。

  简直就是个老狐狸。

  据说,当初朱皇帝和郭天叙之争时,李善长都左右逢源,并非坚定不移站在朱皇帝这边。

  依着朱皇帝的小心眼儿。

  立国后能给李善长封公。

  并让李善长为文官之首。

  可见此人的能耐。

  这么一个老狐狸,当然不能直接告诉其,倒燕联盟的存在。

  本想一步步,将其拉下水。

  这等要命的事情,只要上了船,就别想下来。

  可惜,老狐狸就是老狐狸,嗅觉敏锐的很,闻到味儿不对,就马上缩回去。

  甚至,不惜大庭广众,以自损名节为代价,和胡惟庸断绝师徒关系。

  给别人留下一个重利轻义的糟糕印象。

  他询问,也并非给胡惟庸添堵。

  只是为了确定。

  “胡相,李善长肯定会后悔的。”

  仇视朱四郎的人可不少。

  倒燕联盟有很广泛的支持基础。

  以对付朱四郎为借口成立的倒燕联盟,将来必然变质,必然会诉求更多的利益。

  如果现在倒燕联盟,打出扶持允炆的旗号。

  不但会吓跑很多人。

  还会有很多人,笑他们不自量力!

  就连黄子澄、齐泰暂时都不知,他和胡惟庸组织这个联盟,所图可不止朱四郎!

  可将来,完全可以为他和胡惟庸操控。

  总之,从这个联盟成立之初。

  就只有两个结果。

  要么,他们铲除朱四郎势力,扶持允炆继任太子爷的皇位。

  要么,他们被铲除。

  最后一种可能吗?

  将来的倒燕联盟,会是一个涉及数万、十数万人,完全由官员、士绅、商贾等精英层组成的联盟。

  除了朱皇帝这种开国之君。

  谁有铁腕手段,铲除他们?

  太子爷?

  太子爷恐怕没有这种魄力。

  老朱家,有这种魄力的,恐怕只剩最像朱皇帝的朱四郎了。

  可他,将来会离开大明!

  胡惟庸听着吕本畅想未来,不由笑了。

  这样的未来,的确很美好。

  “吕大人今天来了,我正好与吕大人商议一下倒燕联盟的制度纲领、组织……”

  吕本微微愣怔。

  胡惟庸眼底鄙夷一闪而逝,脸上却堆满笑容,“这件事情,必须吕大人亲自来决定……”

  “这段时间做生意,接触乡土村社,在胡氏商行搞雇工身股制,以及今天观察朱四郎的陆军第一镇,我深受启发,不知吕大人有没有察觉,朱四郎所搞得这一切,核心是什么?”

  吕本拧眉,一时不知胡惟庸想说什么,随即笑道:“胡相但说无妨!”

  “组织力!纲领目标!”

  胡惟庸掷地有声道:“乡土村社之所以能迸发出这么大的力量,就在于,朱四郎以村庄为单位,把百姓组织起来了。”

  “无论是乡土村社,还是雇工身股制,纲领目标其实都一样,就是在内容上宣扬所有人应该一起好!”

  “咱们倒燕联盟的纲领目标自然不用说,就是搞垮朱四郎,正本清源,为大明,为太子扼杀隐患!”

  “可咱们现在这个联盟太松散了,动员力跟不上,打击朱四郎的战斗力就无法发挥出来,同时,宽进宽出的松散状态,也很容易被锦衣卫察觉……”

  现在之所以没有被察觉。

  主要是人还少。

  以及他运作得当。

  可随着大量形形色色的人加入后。

  有些人喜欢招摇,喜欢逛青楼,喝三两猫尿,喜欢吹嘘胡说,倒燕联盟势必败露!

  他绝不容许这种事发生。

  冒这么大风险干这件事。

  他不是为了招摇,是为报仇!为权力!

  所以必须有个章程。

  必须组织起来,确保动员力、战斗力的同时,尽可能隐秘!

  吕本略微琢磨,问:“胡相准备如何做?效仿朱四郎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可怎么效仿?”

  他当然希望倒燕联盟战斗力强了。

  可胡惟庸提及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组织力,但他没有发现,这种组织力,到底如何运行。

  胡惟庸笑而摇头,“吕大人,朱四郎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组织力度并不强,他是用一种经济的方式,把人组织起来,他这样搞,倒也能理解……”

  用经济把百姓串在一起、动员起来,经济的运行中,百姓逐步适应相互协助,分工合作。

  最终,让百姓形成组织度较高的群体。

  一改以往,农村一盘散沙的松散现状。

  他可以十分肯定。

  一旦大明完全完成乡土村社,运行几年后。

  北元即便破关冲入中原,也绝对讨不了半点好处。

  无他。

  朝廷一声令下,已经习惯了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的百姓,动员速度会快的惊人!

  可以迅速提供大量粮草。

  就算是被征召从军,也比以往的百姓,更快适应军队,适应战斗。

  军队,说白了就是个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的群体罢了。

  一群在日常生活中,经过训练的,适应协助、分工、合作的百姓,能更快速适应战争!

  朱四郎的身份,不敢用行政式,命令的方式,构建农村的组织力。

  他要这样干。

  恐怕就不是被朱皇帝当做心头肉。

  可能,现在都被朱皇帝猜忌!

  朱棣如果听到胡惟庸这番分析。

  也会竖大拇指。

  有些人,无论好坏,才能都是无法否定。

  工业文明为何能碾压农业文明。

  绝不是单纯的武器原因。

  即便给两种文明,同样代差的武器。

  工业文明都能碾压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一盘散沙,散装的文明。

  工业文明,以工厂、大农场为骨架,构建的经济运行中,即便不教百姓读书识字。

  百姓都在日常的分工合作中,潜移默化完成了训导。

  朱棣搞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除了想要经济利益外。

  更寄希望,借经济行为,训练百姓。

  让所有百姓一下子读书识字,根本是天方夜谭。

  可广泛的乡土村社,能以一种,不用读书,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完成百姓对分工、合作的初级训练。

  既能让大明亿兆子民,更从容主动推动、拥抱工业化。

  也隐形提高了大明,除财富之外,另外一种国强因素。

  “胡相,你就说,准备怎么组织倒燕联盟吧。”吕本迫不及待询问。

  胡惟庸解释的越是清楚,他就越发急切。

  胡惟庸看向吕本,笑笑,“很简单,从今天开始,我们倒燕联盟要做到组织度十分严密,不能什么人都吸收,要有一个外围组织,就以胡氏商行作掩护,当做外围组织吧。”

  通过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生意往来接触,打好关系同时。

  观察其对朱四郎的态度,对朱四郎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态度。

  观察其品性等方方面面。

  “一些反对朱四郎不坚定的,一些大嘴巴,喜欢夸夸其谈的,就留在外围,绝不吸收到倒燕联盟核心,一些对朱四郎咬牙切齿,且低调、能保守住秘密的人,吸收进我们的核心,所有核心成员,都要留下加入倒燕联盟的签字画押……”

  吕本瞪大眼。

  这……

  这也太……

  他不知该说什么了。

  胡惟庸分明还参考了锦衣卫体系。

  “胡相,如此,我们倒燕联盟就很难壮大啊。”

  胡惟庸笑了,“我们还有外围,也会笼络好和外围的关系,当我们倒燕联盟核心发起对朱四郎的攻击时,同样可以策动人数更多的外围成员……”

  这些人只是不可靠。

  但能把他们吸纳到外围观察的。

  肯定是对朱四郎、以及朱四郎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存有反感的人。

  哈哈……

  吕本听完后,顿时仰头爽朗大笑。

  笑过后,凑到胡惟庸身边,压低声,激动冷笑:“胡相,若如此,只要我等,等朱皇帝驾崩后,谁能奈何我们倒燕联盟!”

  胡惟庸阴阳脸顿时露出笑容。

  朱皇帝驾崩后,倒燕联盟就没有对手!

  于此同时。

  皇宫的接风宴,也已经接近尾声。

  众人都有些微微酒酣。

  很多人去和朱棣说话。

  朱棣礼貌应付着。

  “四哥。”

  长公主朱镜静带着两个小家伙,从隔壁女眷的宴殿走来,笑着喊了声,对跟在身边,好奇打量朱棣的小家伙说道:“阿道,这是四舅。”

  李道往朱镜静身后缩了缩,露出半边脸,怯生生叫道:“四舅。”

  朱棣不由被逗笑,弯腰抱起这个外甥。

  洪武九年。

  他们自己还都是孩子。

  眨眼时间,他们都开始做父母、做长辈了。

  朱家的第三代也越来越多了。

  “怎么,怕我?”朱棣笑问逗弄。

  朱镜静不由笑了,“今天带他去看四哥回朝,他还激动喊着,要见四舅,真见了,反而拘着了。”

  朱镜静打量着朱棣。

  她四哥变化可真大。

  一身肩头点缀着明黄的墨黑新式军服穿在身上。

  哪怕是笑着。

  能真切察觉四哥的亲切。

  可依旧让人很有压力。

  越来越像父皇了。

  朱镜静收起思绪,看看左右,低语:“四哥,有时间吗?我想和你单独说说话。”

  朱棣微微愣怔。

  然后点点头,抱着外甥李道,往殿外走去。

  有人注意到,也只是看了眼,并未在意。

  兄妹二人走出殿外后,周围很僻静,朱棣见朱镜静神色有些严肃,笑道:“你是我妹妹,伱有什么话,可以和我直说。”

  朱镜静轻松了不少,笑笑,“四哥,今天你们回朝结束后,我公公,就是韩国公,就把我和李琪找去书房,提出,要我们和四哥、四嫂走动勤快些,还叮嘱我们,如果能征求四哥和父皇同意,就让我们夫妇跟着四哥出海……”

  朱棣认真听着。

  微微皱眉。

  李善长这老狐狸,嗅到了什么事?

  分明就是担心临安一家,留在大明,遭遇不测。

  并且,看好他。

  认为他肯定能保护临安一家?

  可……能有什么事?

  如今、雄英的命运改变了。

  武勋们也老实了。

  以刘伯温为首的文臣,不说兢兢业业吧,至少从推行乡土村社来看,也不错。

  至少合格。

  大哥这些年做事风格也有所改变。

  压力没有以往那么大。

  父皇极为自信。

  有信心,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矛盾。

  大概率,是不会做历史后期,政治无法解决,就用消灭肉体的方式铲除问题。

  李善长还担心什么?

  朱镜静见朱棣琢磨,自身也十分不解,补充道,“四哥,今天其实还发生了一件事,我也不知道重不重要,我公公和胡惟庸做了切割……”

  朱棣眉头微挑。

  有些惊讶。

  用这种自损方式切割。

  李善长到底害怕什么?

  这就好像是后世的大企业,经济寒冬时,不惜自身流血,自砍触手。

  李善长认为,未来大明还会有翻天覆地,足以把很多人,卷入其中,碾压粉身碎骨的大变动?

  胡惟庸吗?

  他很想问一问李善长,到底嗅到了什么。

  可他的身份。

  以及在金陵城。

  不适合私下接触李善长这种人。

  而且,恐怕李善长也不知发生了什么。

  李善长这种老狐狸,危机对他来说,其实就是机遇!

  机遇面前,却开始收缩,一副安排后事的样子。

  大概率,这只老狐狸也不清楚,只是,天性狡猾,嗅到了危机。

  “你没问,韩国公为何如此吗?”

  “问了。”朱镜静摇头,“可我公公说,若他能预料到未来,就不会这样安排。”

  朱棣默默点头。

  和他判断的一样。

  片刻后,扭头笑道:“你们夫妻若是愿意跟我出海,我当然没问题。”

  自家妹妹,照应一下又有什么。

  李琪能力中平。

  可只要踏踏实实的,对于缺乏治理型人才的他来说,也是帮手。

  “谢谢四哥。”朱镜静高兴笑着点头,“等再过几年,两孩子大点,我们就去投奔四哥。”

  朱棣点点头。

  李善长见朱棣一个人走进来。

  等其他官员去和朱棣寒暄后,也跟着走过去。

  一直等到朱棣身边没什么人后,才靠近朱棣,抱拳道:“恭喜燕王在海外创下一番基业。”

  “还希望韩国公能多指点。”

  李善长笑容微微凝滞,从朱棣一语双关的话,他就明白,朱棣想要他指点什么。

  苦笑。

  儿媳恐怕什么都跟朱老四说了。

  略微犹豫,说道:“王爷为大明带来了新气象,王爷也通过巧妙高明的手段,温和的推动这一切,没有出现,历朝历代,普遍会发生的新旧猛烈碰撞,不过,我认为,新与旧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交替……”

  胡惟庸想干什么。

  他真的不知道。

  只是胡惟庸这么痛恨朱老四的人,却突然搞雇工身股制。

  他可不认为胡惟庸转性。

  他没有证据,不想提及胡惟庸。

  也不用他提醒。

  等朱老四知道胡惟庸搞雇工身股制后,肯定也会对胡惟庸产生怀疑。

  何况,就像他说的。

  新与旧的矛盾冲突一直都存在。

  需要大智慧者,用时间换空间来实现新旧温和平稳过渡。

  朱皇帝是开国马背皇帝。

  朱皇帝在位时,有朱皇帝压着,新旧矛盾不可能爆发。

  可朱皇帝走后。

  太子的威望、手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他很悲观。

  即便他对胡惟庸的判断出错。

  未来,也必然要爆发一场新旧之间的冲突。

  朱老四如果还支持太子,这场冲突还能控制。

  所以,把长子一家托付给朱老四,是最正确的选择。

  怎么也不吃亏!

  何况,朱老四海外创业,人才缺少。

  长子的才智,搁在大明,若是没有他李善长这个爹,什么都不是。

  可出海,能得到朱四郎重用。

  加上彼此的关系,不说成为朱四郎麾下的领军人物。

  至少也可以混个中等位置。

  若朱四郎能指点培养一番,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成长。

  那个蒋进忠就是最好的例子。

  若没遇到朱四郎。

  蒋进忠就是个贪慕虚荣,碌碌无为的平庸官员。

  可看看现在。

  听说,如今的蒋进忠,都成了朱四郎的大管家。

  大管家这个位置可不好当。

  能辅佐朱四郎,几年时间,攒下两百艘火炮战船,一个镇,又一个混成协陆军,这能力很了不得了。

  今天的蒋进忠。

  和江宁时的蒋进忠,完全是脱胎换骨的两个人!

  他若是早知道,朱四郎走这样一条路。

  或许,早把长子托付给朱四郎了。

  以前让临安公主多和朱四郎夫妇走动,步子还是迈的太小了。

  朱棣深深看了眼李善长。

  他能判断,李善长这番话是肺腑之言。

  新旧矛盾,确如李善长分析,确实存在。

  可洪武年之后,大哥还解决不了新旧矛盾吗?

  李善长是不是对大哥太悲观了?

  父皇在位期间。

  新势力茁壮发展。

  稳稳压制旧有。

  大哥继任后,还处理不了新旧矛盾?

  人多嘴杂,此时也不是深入想此事的时机,朱棣暂时把此事压了下去。

  决定先观察观察。

  接风宴结束。

  朱元璋当着群臣的面,勉励谭渊、周浪、张武等人,要他们在后天的检阅和对练中,拿出真本事。

  勉励结束,众人要离开时。

  朱元璋当众让朱棣单独留下。

  引得百官纷纷侧目。

  灯烛映照下。

  朱棣陪朱元璋从宴殿出来,只父子二人,沿着走廊漫步。

  挂在走廊的宫灯散发出柔和光晕。

  在风吹拂下,轻轻摇晃。

  朱元璋余光看着,比他都身形高大的儿子,唇角笑意一闪而逝,“临安和李善长,找你谈了什么?”

  朱棣也不藏着。

  把二人的话,转述给朱元璋。

  朱元璋笑哼一声,“老狐狸!”

  “新旧矛盾!”朱元璋突然感慨一声,“知道爹,为何不推动雇工身股制吗?”

  不等朱棣回答,自言自语道:“爹不敢折腾的太厉害,现在刚刚好,我再坚持十几年,你大哥就能接过一个,欣欣向荣的大明,如果咱推动雇工身股制,烽火遍地咱不怕,可新旧矛盾迅速堆积,咱活着时,若是解决不了,你大哥这个皇位恐怕会很艰难,依靠你,咱相信,你们兄弟联手,肯定能解决新旧矛盾。”

  “可你在施政、带兵打仗中,形成的威望太大太大了,你还是咱的嫡四子,咱要是这样做,就是对你不负责任。”

  朱棣默默认真听着。

  近些年,身边人,以及外人,都说他成了老头子心头肉。

  身边人替他高兴。

  外人或是羡慕,或是咬牙切齿。

  可他多少还有点不相信。

  现在信了。

  朱元璋停下脚步,坐在走廊栏杆上,揉了揉膝盖后,又轻轻拍了拍旁侧。

  朱棣直接一屁股坐上去。

  朱元璋笑哼一声。

  他这么多儿子。

  各个见了他,如同耗子见了猫。

  即便是标儿,也多有拘束。

  唯独这个。

  敢顶撞他!

  敢在他面前,率性而为!

  这才更像父子。

  秀英说的对。

  他得惜福。

  伸手拍了拍朱棣后背,目视前方墙壁上,晃动的灯笼剪影,“爹这么多子嗣,就你这么一个最优秀的,不能用你的成绩来要求他们。”

  “你在福建,能同时推行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他们不行……”

  “咱们大明现在欣欣向荣,你也把雇工身股制的种子,种在了大明,北征之后,爹去福建看看,如果爹觉得可行,就把福建定为特别行省,爹会留下律法,永久保证福建,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模式永不动摇。”

  朱棣微微惊讶。

  特别行省,这不就是特区嘛?

  不过,想想又不奇怪。

  毕竟,从元朝开始,就连直辖这种模式都有了。

  行中书省,就是一种直辖。

  老头子搞一个特别行省,也合情合理。

  “留下福建,让福建的风尚,向大明渗透,现在,你们土桥村在金陵各地开设的米铺、玉酒铺子,就是搞雇工身股制,只要福建这个风尚之地存在,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人效仿,尤其是这些乡土村社……”

  乡土村社缺乏人才。

  他看的清楚,这雇工身股制十分适合帮乡土村社村庄,笼络人才。

  “慢慢,雇工身股制支持者多了……咱看,这件事,留给雄英来做也不晚,到时候,你这个做四叔的,帮衬雄英一把,这事就成了,咱们家雄英,也能凭此功劳,名垂千古……”

  朱棣笑笑。

  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论重亲情,恐怕难出老头子了。

  朱元璋听到朱棣的笑声,瞪了眼,“笑什么!有什么好笑的!你是有能力,但爹也要叮嘱你,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代人做不了几代人的事情,你不要想着,你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交给雍鸣一个坐享其成的基业,这是不可能的!”

  “你要好好教导雍鸣,将来你自己有了孙儿,也要好好教导他……”

  ‘历史上,老头子肯定没对‘我’说过这番话。’

  朱棣怔怔看着朱元璋。

  历史上,‘他’五次不顾大明财政,能否承受,强行征塞。

  就是想一代人,把后来人的事情全做完。

  “儿臣记住了。”

  朱元璋笑笑。

  其实他就是提醒一下。

  到不担心。

  老四夫妇,能把雄英教的这么好。

  雍鸣怎么可能差的了。

  要论对家人的重视。

  老四比他这个当爹的合格。

  “你在外面,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不要怕,要是有困难,你就和爹说,那些嚼舌根的,让他们到咱面前来嚼!”

  朱元璋语气不由有些冰冷。

  混账老四。

  几千匹战马,都不向他张口。

  还是蓝玉提及,他才知道!

  还有人嚼舌根?

  他就等有人来他面前说老四欠着大明芸芸。

  砍几颗脑袋后。

  看谁还敢!

  “父皇……”朱棣嘴唇几次动了动,最终开口。

  朱元璋没好气道:“说!”

  他其实早注意到了。

  又让秀英说对了。

  洪武九年、洪武十年的经历。

  再加上老四现在也拖家带口了,一些掏心窝的话,想对他说,还要反复斟酌。

  “父皇分封儿臣等人,是为了戍边,也是为了借儿臣等人,收拢武勋兵权,但儿臣始终认为,藩王分封,未来一定会造成中枢和藩王之间的矛盾冲突……”

  朱元璋郑重看着。

  他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老四再次和他提及此事。

  “儿臣这些年在福建、东番两头跑,也想了很多,父皇为何不效仿儿臣出海,等咱们大明国库充裕后,扶持二哥、三哥等人走出去……”

  “成吉思汗的子孙,一直打到了极西之地,为黄金家族留下了这份福泽,我们兄弟为何不可以?”

“扶持二哥、三哥他们走出去,就要增加二哥、三哥的藩王卫,顺势,把他们岳父的兵权,朝廷收取一部分,再配属二哥、三哥他们一部分,一些不安  分,信不过的武勋,直接让他们跟着女婿去外面打天下,将其爵位,提前传给其嫡子……”

  朱元璋略微琢磨。

  其实,给藩王们增加兵权。

  他已经在琢磨了。

  藩王们增加到三个卫。

  至于兵力,就从他们岳父麾下抽调,逐步抽干武勋手中兵权。

  不过支持孩子们,向老四一样走出去,他没想过。

  其他人有老四的能耐吗?

  恐怕,朝廷需要予以很大补贴才行!

  “蒙古人有忽里台大会,咱们朱家也可以有自己的大会,到时候,每一个新皇登基,我们这些后代,都要回来共享盛会!”

  朱元璋不由笑了。

  “你容爹想想。”

  朱元璋起身。

  他得看看,大明的国力,有没有这个能力。

  大明和蒙古人到底还是不同。

  蒙古骑兵能做到的事情。

  中原百姓训练出来的将士们,配上战马,就能做到吗?

  不过,这一次,他绝不会像洪武九年,直接把老四的提议扼杀。

  朱棣笑笑,跟着起身。

  他也不着急。

  之所以提出这个想法。

  是他不想看着朱老二一脚踩到坑里。

  朱老二争储夺嫡,斗不过大哥!

  他在外面做的越好。

  他相信,能给兄弟们指出另一条路。

  他们这代皇子,恐怕是大明两百年,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代了。

  他们留在中原,死的死,混日子的混日子,真的是种浪费。

  若他是大哥。

  将来大明富裕了。

  一定不留余力,扶持兄弟们走出去!

  不想走的。

  想躺平混吃等死的,他都要拿着鞭子,抽着往外赶!

  别人他管不了。

  反正他这一脉的子嗣。

  将来必须如此。

  去开拓,探索深蓝,去把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中原文明,根植到一个个岛屿、陆地上!

  父子二人没有说话。

  朱棣默默跟着,来到御书房外,就见台阶下方,早停着一辆马车了。

  微微诧异。

  “父皇,这是?”

  朱元璋瞪眼笑道:“带我和你娘,去参观参观你的海军战船,尤其是那艘旗舰。”

  朱棣跟着沿阶而下,靠近马车时。

  马秀英已经撩起帘子了。

  “娘!”

  马秀英笑着点头,父子二人上了马车。

  马车启动。

  马秀英含笑慈祥打量着,伸手摸了摸朱棣肩头的金肩章,笑的更高兴。

  他们家老四,几乎没靠他们,都创下一番自己的基业了。

  今天,陆军第一镇雄壮通俗的歌声中,更能看出,老四的雄心壮志。

  大明的舞台,对老四来说太小了。

  老四这只雄鹰,终于有了一片,可以不受拘束,自己尽情振翅高飞的天空。

  “后天的对抗演练,有信心吗?”

  朱棣顿时笑了,笑道:“当然有了,就是担心,父皇到时接受不了现实。”

  “什么现实,咱都能接受!”朱元璋笑哼,“你的陆军第一镇的确有出彩之处,但朝廷新军,也有朝廷新军的长处!”

  他就是不去关注。

  都知道。

  京营新军和东宫卫率,憋着一口气,想击败陆军第一镇!

  想让这支几乎由纯新兵组成的陆军第一镇,明白,谁才是打仗的前辈!

  朱棣自信笑笑。

  朱元璋瞥了眼,转移话题,“找个时间,搬到你自己的府邸,总住在你岳父家像什么话!”

  朱棣顿时变脸。

  “咱知道,你是因为乌云琪格,人家对你牵肠挂肚,咱怎么就生了你这么个铁石心肠的!”

  牵肠挂肚?

  朱棣唇角抽抽。

  那个女人,对他牵肠挂肚?

  老头子竟然都被蒙骗了!

  “你现在出海创业,子嗣单薄,真的是好事吗?你生来就有我和你娘,还有一群兄弟,你感受不清楚,你知道,爹打下大明江山,立国后,举目四望,无人可依靠,那种如履薄冰吗?”

  见朱棣有些不耐,不想破坏气氛,无奈道:“退一万步讲,这次你回来,北征开始前,你麾下将士请示,要办公,继续呆在你岳父府里,外人进进出出,合适吗?”

  这回,朱棣有些动容。

  的确不合适。

  其实,他现在,除了身为儿子,还效忠大明外。

  已经是独立的一方势力。

此番跟随回来的,不光有将士,还有一套简单班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