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第三十九章 维州事变(1)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第四部虎胆县令第四部第三十九章维州事变(1)

李翱的感慨,或许当时丁晋没有多少共鸣,不过随着在文裕县当了近三年的县令,虽说政绩显著,但丝毫不见升迁的希望,他这个豁达之人,也不能不为之焦躁郁郁。醉Ω露Ω网  此时的丁晋,抱负并不算太大,他曾对妻子小板说:得五品官,便可着绯衣,带银鱼,儿子得“补斋郎”(有承袭“门荫”的资格),他的愿望便满足了。但奈何,开始的一帆风顺,不代表一生都有好运气,初入仕途的青云得意,对人的成长未必是好事。起码,现在的丁晋便有些浮躁,而他现在的情况,对于那些浮沉官场几十年未得寸进的老官僚来说,又算得什么?

  黄龙五年(769年)的夏天,大周朝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后人称之为“维州事变”,而这次事件,不仅对整个国家产生了深刻的负面作用,还间接影响了丁晋的命运。

  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一带),自李唐开国,延续至武周,一直为中原之朝所掌控。但是到了几十年前的“三王之乱”后,周朝实力大减,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再不如从前般牢固。于是周边一些敌对的国家,便渐渐开始蚕食这些地方,从而引发了大周和吐蕃、回鹘、契丹及突厥残余部族的纷争,而这其中,吐蕃和大周的战争尤甚。

  维州便正是这样一块被心怀叵测地吐蕃国窥视的“大肥肉”。维州城位于高山险峻的地方。三面临江,是吐蕃和西川平原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周朝出兵攻打吐蕃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因为此。唐周两朝地统治者对此地都非常重视。

  但是在十几年前。大周却丢掉了这个战略之城,按照官方文书地记载:维州是被吐蕃用卑鄙手段抢占的。当初,河西、陇右地区被吐蕃先后攻占后,维州还依然牢牢控制在周兵手中,吐蕃军队几次攻打。都无功而返。后来。吐蕃秘密地把一个妇女嫁给维州的守门军官。过了二十年。守门军官的两个儿子长大成人,并和其母秘密结交了一些“内应分子”,于是。一天夜里,偷偷地打开城门。把吐蕃兵引进城中,维州因此被吐蕃攻占,称为“无忧城”。

  鉴于此,大周的军民对“内奸”非常痛恨,对汗蕃联姻也异常警觉。不过,十年前,大周和吐蕃签订“长庆和约”时,吐蕃使者却是非常强硬地要求大周朝修改维州被抢占地“真相”,认为那不符合事实,且不利于签订和平协议后,两方民众地和解;甚至为此,吐蕃愿意在一些有争议地地方做出让步,唯一的要求便是周朝修改官方记载。

  不管记载是真实情况也罢,是大周为了打击敌人而夸大其词也罢,当时的“谈判使者”武元宗请示皇帝后,答应了对方地要求,换取了实际的利益。而签订“长庆和约”后,两个因为连年战争而疲惫不堪地大国,开始了持续达十年的休养生息。

  震惊中外的“维州事变”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相对和平的大背景下。

  事情要从将军宁赛被派往西川担任“武定军兵马使”说起。

  宁赛作为顾命大臣武元宗的左右手,历来便以强硬著称,是朝廷中有名的“鹰派”。因武元宗和窦刚交好,窦刚为首宰后,常常顾虑边疆乏能人看护,武元宗便向窦刚推荐宁赛为领兵将军,于是宁赛便被派往和吐蕃国摩擦不断的西川担任军使。

  或许窦刚确实也有一些想收复维州的念头,否则他不会派强硬的人员去这样敏感的地区担任军政大员,但窦刚没有对宁赛明示。

  宁赛是个单纯的军人,脑子里只有“保家卫国”的思想,一心想着为国家谋取利益,结果他到了西川后,发现形式要远比自己想像的更严峻,吐蕃夺取维州后,他们在南路已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兵力进攻本朝的西部重镇,甚至可以直接威胁京畿地区。

  于是宁赛人为地制造了几次小冲突,借此借口,他调动一万多名精兵,昼夜攻打了维州城好几日,最后,虽然擒获了吐蕃大将论莽热,但维州因城池坚固,始终未能攻克。

  宁赛班师归来后,和“镇静军兵马使”将军陈洎等人商议了一下,觉得如果要硬性攻打,没有朝廷的支援,成功的希望不大,而朝廷墨守“长庆和约”,肯定不会支持他们的军事行动,于是众人商议了一个“里应外合”的办法,决定用当年吐蕃人的老法子夺取维州。

  宁赛等人所用的具体办法,外人不得而知,一些相关记载,也在之后便付诸一炬,不过猜想无外威逼利诱收买贿赂等等手段,而宁赛给朝廷的公文是这样记录的:“臣最初到西川担任节度使时,对外宣扬国家的威严,对内则加强边防守备。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熟知我的政令和信誉后,感慕天朝威仪,举城前来归降。”

  事情的真相,肯定不会如此简单,但事实与否不是重点,关键是“悉怛谋”是吐蕃在维州的最高军事将领,他的归降,宣布了维州再一次回到大周的控制下。当维州城易帜后,中外震撼,先不说吐蕃统治阶层如何暴怒,就是大周的中央朝廷收到宁赛的捷报后,好多大臣还有些不敢相信,甚至认为是宁大胆又在搞什么花样。

  朝廷会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召开,几百名中央大臣讨论了一天两夜,吵吵嚷嚷,没有结论;最后,只能召开“政事堂会议”,由几名宰相和顾命大臣“投票决定”事情该如何处理,该怎么进行下去。

  太后党的魁首,“兵部尚书”王博现已加为“副宰相”,名为“参知政事”,他是强硬的“和平派”、“妥协派”,力主惩治擅作主张的宁赛,交出降将,并取得吐蕃方面的谅解,以维护来之不易的“长庆和约”的有效性。

  对于王博的建议,第二顾命大臣,“尚书左仆射”高爽大表支持。他和王博既是多年老友,又同为“妥协派”的代表,自然竭力赞成“和为贵”。

  还有几名大臣也表示不能违反和约的规定,赞同王、高二人的建议,但是对惩治宁赛持保留意见。这些人多是狡诈油滑之徒,既不想和吐蕃发生意外的纷争,引起自身地位的不稳,也不想得罪武元宗和宁赛。

  让人意外的是,一向以强硬态度著称的首席宰相,“执政事笔”窦刚,却也选择了保持沉默,不置可否,这是弃权的表示。

  独木难撑的武元宗悲哀地发现,在此国家大义面前,往日那些义气慷慨的诸位同僚,却是成了一群瞻前顾后的愚蠢妇人,他怒气冲冲地斥责众人都是贪庸懦弱之人。但是他的怒骂,改变不了事情的结局,政事堂会议的结论是:责令宁赛遣送投降的吐蕃将士,和吐蕃言归和好。

  宁赛接到朝廷的命令,几乎要吐血发狂,他立刻上书说:“臣刚刚接受悉怛谋的归降,南诏国就受到极大的震惊和威慑;邛崃山以西的八国,更表示愿意前来归附天朝;吐蕃国的合水、栖鸡等城,在失去维州作为屏障后,也自然会退兵。这样,不仅朝廷可减少八个地方的镇守兵力,而且不必出兵,即可收复一千多里的失地。况且吐蕃在维州归降的前几个月,仍在围攻鲁州,这难道表明他们真有诚意遵守两国签订的长庆盟约!臣在接受悉怛谋归降时,曾经指天发誓,向他当面保证要向朝廷上奏,对他们酬劳赏赐,而现今却要绑了他们送回吐蕃,这岂是天朝上国所行之事?”

  在后面,宁赛更半是赌气地说到,如果朝廷没有满意的答复,恕他不能遵从命令行事。

  结果,朝廷很快有了回复,却是让“镇静军使”陈洎兼“武定军使”职,而削去了宁赛的职务,让他收拾收拾行礼,赶紧回长安来请罪。

  而同时,朝廷还给陈洎发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公文,要求他立即遵照宰相会议的指令行事。陈洎没有办法,只好把悉怛谋等人捆绑起来,甚于不惜用竹筐抬着死命挣扎反抗的他们,悉数押送归吐蕃。

  悉怛谋等人在即将上路时,齐声喊冤,西川的将士官吏也无不对将军陈洎流泪哭泣。陈洎硬着心肠,谁都不见,将自己关在屋中,不吃不喝呆坐了三天三夜,直到押送的士兵回来后,才焦急地出来询问结果。

  士兵未开口,眼泪已流了下来,哭诉着说到:当他们押送悉怛谋等人到达指定地点后,遭到吐蕃人的讥笑,说:他既然已经投降你们了,为什么又要送回来!随即,当着大周士兵们的面,把悉怛谋等人全部杀害,手段极为残忍。就连婴儿也不放过,他们先把婴儿扔向空中,然后用枪尖在下面承接,目的除了侮辱周兵外,便是吓唬那些已经对吐蕃离心离德的各族部落酋长。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