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书页

虎胆县令 第二十六章 文裕神醋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第四部虎胆县令第四部虎胆县令第二十六章文裕神醋  丁晋此次的第三个目的,是来“借钱”,不过不是为自己借,而是为“财政赤字”严重的县政府求援。

  简单来说,财政的支出大于收入,就叫“赤字”。一般情况下,政府的收支情况,会提前做一份详细的预算计划,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是“财务”的最佳情况,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

  但是任何预先的计划都不会很完美,在执行的过程和最后结果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特发情况,比如赈灾、补助、抚老养幼等等,政府不得不中途挪用“专项资金”,解决大批的社会问题。而如果之后没有有效的手段弥补这份缺漏,便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恶性循环下去,最终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发行纸币等办法缓减;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一般是通过加大朝廷拨款和增加当地税赋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地暂时压制。所以,古代的王朝几乎逃不过每百年或数百年一轮的兴衰周期,原因之一便是政府的财政已恶化到无法收拾的局面。

  文裕县的情况很特殊,当地商业极为不发达,除了生活必需品外,几乎没有完整的奢侈品等物品的市场;而且同时,土地也极度贫瘠,农业经济非常薄弱。因此,丁晋知道如果将“财政危机”上报朝廷。朝廷除象征性地拨款救助外,必然会要求当地政府增加税收,而税收地重头也必然会加在本已频临破产的农民头上。

  无论是出于自己的政绩考虑,还是个人感情来说,丁晋都不希望看到“民不聊生”的情况发生。于是苦心竭虑地思考了种种解决办法。又和县丞索秀玉、主簿崔斯立等人商议许久。最终定下了一条自救之路。

  那便是努力发展当地的商品经济,尤其是扶助有地方特色地产业。

  结果,等到丁晋下去一视察,才发现众人寄以厚望地几个“官办企业”,几乎都倒了破产倒闭的边缘。即便连最大的官营醋坊。都无法幸免。

  醋。是当地的特产,文裕、武陵、清徐等县的醋业,名声在外已数百年。一直为当地地支柱产业。文裕醋坊,更是曾为县署财政立下了汗马功劳。据有些乡老讲,几十年前,文裕县凭借制醋业,成为整个并州最繁华地县城之一,外县地女子都喜欢远嫁到文裕县来享富贵。

  但是,曾经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兴盛不在。丁晋觉得自己很失职,虽然“官办企业”一直为“主簿”崔斯立管辖,但自己作为县署长官,竟然对治下部门如此糟糕的情况一点不了解,实在很打击他一向自信地心理。

  崔斯立不情不愿地被罚了半月薪水,他觉得很委屈,这醋坊远在黄展大人当县令的时候,已经破败不堪,后来又被孙八王糟蹋折腾,能幸存下来已经不赖,自己即便再多两只手脚,难道还能起死回生不成?

  丁晋先打棒子后给面包,处罚崔斯立后,私下又苦口婆心地为他做思想工作,一番至诚之心只想为百姓做点实事地话语,总算感动了崔斯立。他也不是个铁石心肠之人,当然看得到当地百姓的穷困,再说有哪个官员,不想赢取点治下百姓的夸奖和好名声,如果真能如丁县令所讲,醋坊有良好的前景,崔斯立非常愿意协助他整治好醋坊。

  醋坊重整,不仅要安顿好人心,还需要大量的财力,这便是丁晋来寻唐放的原因之一。唐家除了经营店铺外,还兼放印钱高利贷,丁晋的目的,便是要向唐家借贷一笔钱,并争取低廉的利息。

  丁晋没有拐弯抹角,话题转到醋坊的事情后,直接表明自己求助的意思,希望唐放能再一次帮助县署度过难关。

  而唐放听了丁晋的话,却沉默起来,他倒不是犹豫该不该借款,而是突然动了要入股分红的念头,原因便是丁晋的言语太具煽动性,而且他的规划和设想非常有道理,唐放这个精明的商人,迅速察觉到了里面的巨大商机。

  那么,丁晋是如何说的呢?

  要提丁晋的计划,便先要讲讲“醋”这个东西。

  据史料记载,醋,又名苦酒、醯,药学中称为“淳酢”,山东(泛指淆山以东)一些地方的民众更喜欢称之为“稷汇”。药经里记录它的功能:醋,味酸,性平,能消食开胃,散淤血,止血,治产后妇人并伤损,及金疮血运,下气除烦,破症结;解毒,助诸药力,杀一切鱼肉菜毒。

  当然现代医学已证明“醋”虽对人体有好处,但并不是妙用无穷,不过从药经的记载可以看出古人对“醋”的喜爱和依赖,不仅是烹调食物必须的调味品,更作为生活辅助品运用。

  除了醋的用途外,它的起源和发明也和丁晋的规划有重要联系,我们平常每日吃醋,可应该没几个人真正了解这种东西是被谁创造、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有一句俗话叫“杜康造酒儿造醋”,便是点明了谁是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据说,贤人杜康便是距离文裕县不远的运城人,他很会造酒,被誉为“酒仙”。

  因为杜康经常造酒,所以剩下不少的酒渣子叫做酒糟,这东西有一股怪味,没什么大用且难闻,于是,杜康便叫他的儿子杜杼拿去送给别人家喂牲口了。

  有一年,快过年了,亲友四邻都找杜康去帮助造酒。临出门前。杜康对杜杼说:“爹爹要外出一些日子,酒蒸完了,酒糟由你处理吧。”

  杜杼想,现在家家都在准备年货,牲口连吃剩下地饭食都嚼不完。哪还会吃酒糟呢?于是。把自家的酒糟装进一口大缸,加些水,盖上盖子,准备储藏一顿时间,再用来喂马。

  可是。过年了。事情多。他一忙就把这事忘了。整整过了20天,杜杼晚上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有位须白的老神仙向他要调味汁,他说:“我哪有调味汁呀?”老神仙指了指泡酒糟的大缸说:“这里不就是吗?到明天酉时就可以吃。已经泡了21日啦!我已经闻到香味。”

  第二天,杜杼醒来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快近傍晚的时候。父亲杜康兴冲冲地赶回家过年。杜杼向父亲诉说了一下,杜康也觉得挺有趣。两人便走向大缸,打开缸盖。

  结果,呀,一股酸气冲上来,好难闻!家里人都说:“快丢掉,要不得!”

  不过,杜杼仔细再闻了闻,却说:“咦,怪了,酸味中怎么还有股清香?反正酒能喝,这酒糟水肯定是吃不死人地,让我试一试。”他用舌头尖尝了尝那黄水,酸溜溜地,觉得还不坏,甚至可以说是很有味道。

  于是,全家吃了一点,都觉得不错,后来和亲友一道吃饺子时,杜杼让每人都来一点“黄水“蘸饺子吃。结果大家边吃边说:嘿,这味道真不赖!酸中带甜、非常爽口、妙不可言。

  粮食变成了酒糟,酒糟变成了“黄水”,“黄水”变成了调味品,这便是“醋“的来源。

  虽然古人不知道什么叫“发酵”,也不清楚这方面的知识,但实践还是出了真知,通过控制酒糟的“存放时间”和“发酵条件”,酿造出了食醋,而醋的质量好不好,便和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

  现在,文裕县官营醋坊,遇到地问题不仅是人心涣散、资金紧张,最关键地问题还是“产量”和“质量”出了问题:一是成本高,产量低,不用说外销他地,连本县百姓地日常需要都供应不了,结果渐渐被邻县醋抢占了市场;二是质量不行,这些年技术没有发展上去,跟不上民众的口味。即使价格一降再降,销量还是没有多大起色,如果再降就将亏本经营。

  丁晋要重整醋坊,没有优质的大量地醋及时酿造出来,当然一切免提,而唐放也不是“职业慈善家”,如果丁晋没有说服力,他即便看在交情和对方的权势上,有心相助,也肯定不会支援太多,因为那是几乎没有任何希望地无底洞。

  丁晋当然是有备而来,事实上,这三个月中,丁晋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停留在醋坊,不仅是振奋人心,而且还积极参与到老匠人们的“研发工作”中去,甚至还提出了几个非常具有建设性并最终证明很有成效的建议。

  这几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是丁晋特意从汾州高薪请来的“项目带头人”。对他们抱有很大期望的丁晋,并不只是想要得到普通的酿造技术,而是要求他们突破,取得超过别人的特色和优点。对于在市场占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的“文裕醋”来说,只有更好的质量和更优惠的价格,或许才能击败同类,取得预想中的收益。

  丁晋对酿醋一窍不通,但他的一部分属于“丁云”的思想,却还尚谈得上有些了解。丁云虽不懂酿醋的具体关节,但他前生却尝过不少现代各类型的醋,不知其所以然但知其所以;而且他以前曾接触过造酒企业,知道制酒和酿醋一样,都是通过“发酵”来得到成品,有着超前的思维。

  古人酿醋,因为受条件限制,也没有先进的设备支持,一直是遵循原料在空气中自然氧化“酸败而成醋”的道理。这个发酵的过程,人们能用眼睛观察到,能知道其结果,但他们却无法了解其中的详细,所以,醋好醋坏,一直只能依靠老匠人以丰富的经验来判断“火候”。再优秀的匠人,也不可能每次都出好醋,甚至十次中出得一半,已能算是“高明”。

  丁晋即便知道如何掌握火候和时机。也无法有条件办到,何况他还是个门外汉,不过,丁云地思想中,恰好留存着一种称之为“酒类助发酵”的办法。

  一般的酿酒、酿醋。都是用粮食。如米、谷、麦、高粱等原料,然后按照一定比例配比,然后粉碎蒸熟、拌曲制糟,最后通过入坛发酵来得到成品。

  这些过程一一走下来,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据老匠人们说。即便是河洲最有名的几个大醋坊。通常也需要至少半个月地时间。而丁云以前听人说过地法子酒类助酵法,却是直接以“酒”为原料,加入一些其他配料。再加水稀释,酝酿23天便能出坛得醋。端得神速无比。

  更重要的是,这种办法并不需要太多限制条件,丁晋便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命令匠人们按照此法试验,结果,连续出了十七坛,都以失败告终,出来的不是醋也不再是酒,而是恶心欲吐的不知何物。

  丁晋不死心,或者说他地那种倔强脾气又犯了,因为他原本就对“丁云”地世界存有怀疑念头,并不是坚信无疑,现在之所以要坚持下去,不如说他年轻气盛,不想轻易接受失败。

  老匠人们后来连声称赞县令大人地英明,却不知丁晋命令大家继续试验时,其实他心里也没什么信心了,如果再一次失败,也许醋坊从此便要关门大吉。

  结果,试验当然成功了,经验丰富的匠人们找出了失败也即成功的关键因素:丁大人所说地“酒酿法”确实管用,但没有说清是哪种酒类。当地的各种白酒、药酒都用了一遍,直至有人好奇地将百姓自家酿制地“果子酒”放进去,才抓到了成功的脉搏。

  后来,又试验出黄酒也可以当作“催化剂”,不过“果子酒”价格低廉,又文裕县西面山上种满了酿造这种果酒的果子树,原材料不担心缺乏,于是最后决定,以后用“果子酒”作为酿醋的原料。

  为什么醋要在黄酒和果酒的催化下,才能酿制成功呢?用现代的知识来解释就是,“醋酸菌”需要氮和磷作为养料,而丁晋和匠人们当然不知道,只是归咎于老天的安排,甚至有些人认为是上天有意垂怜文裕县百姓,更有几个爱幻想的小吏认为这完全是丁青天丁大人感动了上天的功劳。

  由“果子酒”速酿出的醋,不仅产量巨高(两三天一批),而且论起味道,也不比清徐等县的大醋坊稍逊,更重要的是,成本很低,这便一下子为文裕县醋坊解决了技术发展上的所有难题。

  但是,酿造成功是一回事,要能将这种醋大量生产并销售出去,又是另一回事。在匠人们正为自己竟然亲手酿制出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醋”而兴奋不已的时候,丁晋已经在考虑下一步的计划。

  必须快,不得不快,丁晋觉得自己必须要和时间赛跑,在最短的时间内,不仅要十倍扩大醋坊规模,生产出更多的“神醋”,而且还要抢占市场,在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没有反应过来前,将“神醋”售卖到尽可能远的地方、尽可能大的范围,为“文裕神醋”打响名号。

  因为他不得不快,虽然有超前意识的丁晋很清楚“技术保密”的重要性,而且已经想尽办法,比如用丰厚的“工资”半强迫性地要求参与研发的匠人们全部留在文裕县工作,派遣大量人手保护醋坊等等,但是这一切不可能保证秘密永远不外泄,丁晋有这样的觉悟,这正是他急切地要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原因所在。

  这也是丁晋亲自来向唐放借款的原因之一,而唐放这位精明的商人,也不可能听不出其中的巨大商机,虽然丁晋已尽可能地隐晦其词。

  唐放很爽快地表示只要丁大人开口,他任何时候都会尽力帮助县署。但是,这次,他希望能以“合作”的形式借给钱银,如果丁晋同意,需要多少,唐氏即便变卖店铺也会凑足,并且分红方面可以适当压低。

  说这些话时,唐放同样没有拐弯抹角,一是因为他已被“神醋”的前景晃得激动不已;二是因为这一段时间的相处,他自然清楚丁晋的性格和行事手腕,商量这些重大之事,开诚布公地交流最好。

  丁晋想了想,摇头拒绝了对方的提议,不过并没有让唐放完全失望,他提了个折中的办法:唐放如果能借出一笔足够的钱,那么“神醋”的销售权,可以卖给他一部分,比如,将临近五州的销售全交给他。

  他的提议,否决了唐放欲插手醋坊经营的想法,不仅是考虑利益得失,而且也是为了避免麻烦,“神醋”之名如果打响,恐怕很快会引起朝廷的重视,到时候如果有不轨之人,暗中使坏告自己一状,说自己官商勾结侵吞国家利益,那只怕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

  而所以答应卖给他部分地区的销售许可(一级代理权),一方面是考虑到既然有求于人,如果不安抚一下对方,实在说不过去,不利于丁晋以后和这些富商巨室们的联系互助;再者,更重要的是,丁晋想借助唐家的商业基础和销售渠道,让“神醋”尽快抢占临近地方的市场。

  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一石数鸟,现在,就看唐放愿意不愿意接受这份建议了。

请记住本站域名: 黄鹤楼文学
书页